小年
如果不是昨天群友说过小年,我都忘记了今天是南方小年了。
小时候很喜欢这个日子了,因为小年的晚上会“祭灶”——长大之后才知道叫这个,家里长辈把所有的这些都统称“祭祖”,而我那时候的认知里是请神仙吃饭。
小年这晚的“祭祖”有别于其他节日的“祭祖”,因为这晚摆祭结束后是可以把这些斋菜热一热吃夜宵的。斋菜一般有海带、粉干、香菇干、黄花菜、五花肉这些,荤菜就只有一个肉,其他样式可以根据自家情况来定,我记得总共有四样吧,每种一碗,还有三碗饭。那时候物质匮乏,很少有夜宵吃,所以小年那晚上的夜宵就特别香,那些斋菜热在一起成为一锅“合菜”,味道特别好,至今想起来还是很想吃。
那时候我们那一片房子的布局是邻居几家共用一个“大堂”,所以“祭祖”也是几家一起的,大家同时准备祭祖的物品,一起端出来摆上去,有时候大人也会抱怨这家早了那家晚了,因为彼此牵制着时间,总是会有些许不便。等物品都摆好,大人们站旁边轻声聊天,小孩们则在一旁看着桌上祭品神游,偶尔大人会眼神示意孩子们别乱动桌上的东西。这个时候大人就会说故事讲有个小孩每逢祭祖就会上桌吃东西,仙人们看着小娃娃可爱,也不介意他一起吃,那小孩长得很健康。但是我们这些小孩只要靠近供桌一点,大人们就紧张得不得了,那个故事或许只是他们的自我安慰罢了。
现在邻居们都各自盖了新房搬走,都有了一个独立的供桌,“祭祖”时间上就显得很自由,当然也少了一份热闹。现在各种吃食也多得很,再也不会那么期盼小年晚上的这一顿夜宵,尤其是离开家乡后,就越发少的关注这个日子了,也不怪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对小朋友们而言,没有习俗的熏陶,对这个日子就更加没有概念了。
晚饭特意烧了一道海带黄花菜的合菜,但是怎么吃感觉味道都不对,或许是我的记忆给那道菜加了味蕾滤镜吧。不管是菜的味道还是那种仪式感,内心仿佛慢慢缺失了某些东西。
不管怎样,小年夜快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