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游记(二)
DAY 2: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开元寺-西街-钟楼-中山路-市舶司遗址
一觉睡到大天亮,外面阳光正好,一个人的自由行,时间早点晚点完全随意,我赖了好久才起床,洗漱完毕去到楼顶,发现周边房舍都不高,视野很好,蓝天下老城区尽在眼底。收拾好下楼吃早餐,走进一家人气挺旺的店,不知道如何点单但又不想露怯,纠结中看到前面顾客点单,于是就说“来份跟他一样的”,加了卤豆腐、卤蛋、虾尾的面线糊,再配上一根油条,总共15元,味道不错,对我的口味而言稍微有点咸。隔壁桌的一家三口看样子也是游客,老板告诉他们这家面线糊是泉州最好吃的早餐,真佩服老板的自信。
到泉州的第一件事,当然是逛博物馆。早餐后打车直奔第一个目的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这是一座展现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前坪广场很大,场上立有多根高大的石柱,很是气派。博物馆内的空间比较大,光线较暗,我租了个讲解器慢慢看,但讲解内容相对简单,有些东西还得靠百度,瓷器方面碰到不解处就拍照片发给学陶艺的朋友请教,一路走下来也不觉枯燥。展品中复制品居多,但从中还是可以清晰的看到闽南和台湾在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建筑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一脉相传,两地同宗同种同根。这是第一个馆,我看得比较仔细,大概花了两个多小时。
逛完闽台缘博物馆,就去旁边的泉州博物馆。两馆距离很近,路上看到一种花开得特别绚烂的树,几乎没有树叶,枝头全是花,让我一度怀疑这是一棵假树,百度后才知道是丝木棉,感谢百度,给我的旅行增添了不少乐趣。泉州博物馆主要梳理了一些泉州本土的历史发展脉络,部分内容跟闽台缘博物馆有相似之处,走花观花过了一遍,馆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字迹超好的科举考卷,工整得像印刷本一样,令人惊叹。
从泉州博物馆出来已是十二点半,我有点饿了,可附近有点荒凉,没啥好吃的。我只好滴滴去下个目的地——开元寺,滴滴师傅比较健谈“第一次来泉州吧,印象怎么样呀”,我告诉他印象蛮好,现在饿了要找吃的,下个目标是开元寺,他想了想让我在开元盛世广场下车,告诉我这里吃的多,而且前面不远就是开元寺。我走进广场吃了碗猪脚面,味道一般。广场附近有星巴克、瑞幸、库迪,环顾一周后选了离我最近的库迪。我站在餐牌前纠结,旁边的小美女说可以刷小程序点单,后来听她跟店员对话才知道她也是顾客,真是个热心的好姑娘。
喝着咖啡慢慢往前走,过培元中学后,正好来了辆小白车,我拦车说去开元寺,乘客马上给我腾位子,司机却告诉我开元寺就在前面,距离真的很近,他不想让我浪费两块钱,善良的人啊。
我从开元寺西门进去,门口有人问要不要导游,我问了下价格,两百一小时,有点贵,还是自己瞎逛吧。我的路线是:西塔——大雄宝殿——东塔,其它随缘。东、西两塔是仿楼阁式石塔,大小略有差别,塔上的图案据说很有讲究,我没有细看,不过对两塔居然经历地震未被损坏感到惊叹,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远超我的想象。大雄宝殿外观威武气派,因为要准备日课,大殿没有对外开放。大殿后有两棵普提树,年代比较久远,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虽不能进殿拜拜,但坐在殿外的菩提树下,听着极有气势的念经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寺里有棵古老的桑树,被雷击之后仍然倔强成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不得不说神奇。大雄宝殿后的甘露戒坛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不少人在烧香拜佛,不知道是大雄宝殿进不去呢还是习惯每个殿都拜拜。看看往来如梭的人群,我觉得也许寺庙之灵,不仅在于那些端坐于高殿之上俯看世人救苦救难的神佛,更在于那些历经沧桑沾染无数人间烟火,屹立不倒的古树古塔。
开元寺的南门出来就是西街,不远处有游客服务中心,不少游客都会选择去楼上找个位置跟东西塔合影。我在小巷里穿来转去,从象峰巷转三朝巷,转着转着就来到了位于古榕巷的南外宗正司遗址,这个展馆分两层,展品不多,一楼介绍了其历史背景包括泉州城老城区的变化轨迹,二楼是关于市舶司的介绍,长知识了。旧驿馆古街巷的董杨大宗祠金碧辉煌,但没啥看头,因为在泉州感觉走个几步就有修得很气派的宗祠。跟着导航走到井亭巷,可找了两个来回也没找到定心塔只能放弃,深深怀疑自己的路感。转进通政巷是被木偶书店吸引,没抢到木偶剧院的票总有点遗憾,在门口望了几眼最终还是没有进去,其实有遗憾也没啥不好。其间路过了天主教堂,天色已晚只在门口拍了张照片,最后走到了泉州地标——钟楼,夜色中照片拍得不好看,有点失望。
继续在夜色中转了大约一公里,终于找到了水门巷竹街的市舶司遗址,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旧海关遗址,我看到的是居民区里又脏又浅的小沟旁边,孤零零的一块石碑,实难想象当年的繁荣,徒增沧海桑田之感。
秉持暴走理念,我在导航的指引下穿街过巷,七拐八弯之终于回到了客栈。老板正好在店里,我歇了会脚,聊聊天,出发前往今晚的民宿,丰泽区的万达广场附近,高楼林立,跟老城区完全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