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做事 艰难成长(一)
2024年1月7日,看完了新年的第一本书——周岭写的《认知觉醒》。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今年12月某天下班开车回家的路上,在喜马拉雅上app上偶然刷到了这本书,原本想着是打法时间听着玩,没想到的是本书的自序就一下击中了我。作者在自序中对自己在未主动“觉醒”前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让我颇有同感,仿佛就是对我自己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在混沌的认知状态下,不清楚人生索求,不懂得善用时间,沉迷于即时娱乐,混迹于无效社交,在迷茫、焦虑交织中奢望“奇迹”的出现,对时间失去了正确感知,暮然间,人已近中年。值得庆幸的是,在我有意识想要去做出一些改变的关口,有缘结识了这本书,并在字里行间汲取到了改变的信心。掩卷后,虽然我已忘了书本所讲的具体内容,但是阅读给我带来的内心的欢愉和精神的充实依然真切存在,在这种感觉完全消散之前,记录一下所思所想。
一、清晰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消除迷茫的不二方式。
人生如同一场远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好比没有目的地的徒步,失去了目的地的指引,就找不到行路的方向,自然就会在不断的迷路中陷入迷茫。人生目标没有高下之分,但一定要找到最契合自己内心的方向,并把这个方向观想为最激励自己的画面,以此强化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心力和愿力。如何去寻找和界定自己人生的目标呢?书中援引了《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中关于如何寻找人生使命的6条建议: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那些人?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这6条建议,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维度——成就他人和成就自己,打开格局和眼界,追索内心真实的想法。坦白的讲,我自己还没有这6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并不妨碍用这6个问题不断的去追问自己。找寻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消除人生模糊性的过程。当每一个问题都指向一个唯一的答案时,我相信,迷茫、焦虑、犹豫这些困扰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将烟消云散。
二、先做减法,减少精神内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心智带宽也是有限的,需要把有限的精力和心智用在更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上。近期,我开始尝试对自己的生活做减法,做了两个小的改变。第一个退出了不少平时不会关注其聊天内容的群聊,将微信关注的公众号由此前的200余个精减到了现在的68个。这68个公众号的构成分别是我目前工作所需要关注的(如相关政府部门的公众号)、个人生活所需要关注的(如社保、医保、保险公司、目前开户的银行等)、个人学习所需要关注的(如图书馆、个别智库和数据分析中心等)以及个人爱好所需要关注的(如健身、跑步等),每一个类别仅选取我日常会阅读推文的以及日常更新及时的公众号。除此以外,其他公众号一律取消关注。通过这种方式,有意识的将每日接收的外界信息做初步的筛选和分类,将精力聚焦在值得关注的信息上,让自己的精力富余起来。第二个小改变就是精简个人生活用品,处置了一批使用频率不高的个人生活用品,同时给自己定下两个原则,一是个人生活用品要一增一减即但凡新买一件就必须要淘汰一件,二是所有个人用品的容量总和不超过目前我汽车后备箱的容量,通过这种方式来克制自己的物欲,减少物欲对我的干扰和影响,让自己的生活空间清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