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学希望在线|培养儿子考上北大,张女士分享放风筝式的教育故事
近期,希望学特别策划了“清北家长说”栏目,这一栏目将从家长的视角出发,来了解清北学员背后的成长故事,并探寻“清北孩子”的养成之道。希望学学员、北大化院学长郭砾夫的妈妈,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从需要购买大量育儿书学习的新手妈妈,到有条不紊地计划孩子的学习之路,张女士一直在不断学习,升级着她的教育理念。最终成功把儿子郭砾夫培养为了一名北京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

回顾儿子从山西小县城考入北京大学的成长历程时,张女士强调了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她深刻认识到,不仅孩子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和自控力,家长也同样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以陪伴孩子一路成长。
帮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刚为人母时,张女士像大多数新手父母一样,翻阅大量育儿书籍,包括《一岁方案》、《卡尔维特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展心理学》、《培养男孩》等,打算照书养娃。然而,她迅速发现这些书中的理论和儿子的实际情况存在脱节,于是张女士没有选择盲目地遵循育儿书籍的建议,而是开始从实际出发来教育孩子。通过观察和实践,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都知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儿子的兴趣,张女士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活动,包括轮滑、乒乓球、绘画、笛子等。可儿子对这些都不感兴趣。绕了一圈她才发现,儿子的喜好其实一直摆在眼前——那就是阅读,但做父母的往往容易忽视。儿子从一岁开始就喜欢看《婴儿画报》,进入幼儿园后又开始读《幼儿画报》,每天阅读、识字早已成为习惯,儿子读书的时候格外专注和投入。因此她不仅鼓励儿子阅读,还每天晚上都陪伴在儿子阅读的旁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的电视几乎从不打开。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了儿子上初中。

随着年龄增长,儿子逐渐接触到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儿子开始在张女士的书架上找书看,尤其热爱《上帝掷骰子吗》这类量子力学科普书。这些广泛的阅读拓展了儿子的知识面,也为是他日后在化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
学会“放风筝式”教育
除了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张女士还非常注重培养儿子的独立性。她认为,让孩子学会独立是教育的关键之一。因此,从小学开始,她就要求儿子自己负责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她从不辅导儿子的作业,而是鼓励他与老师沟通、通过教辅和课程来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儿子的独立性,还让他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这种“散养”并非对孩子的漠不关心,而是在背后默默引导。她用目标倒推法规划了儿子的成长路径。在儿子初中时,为了实现“清北”目标,她送儿子去省会太原念书,儿子在更好的教育环境里越来越优秀,并在化学竞赛的路上越走越顺,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了更好地跟进孩子的成长,张女士不仅学习了心理学,还考取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在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她从心理学和母亲的双重角度去探究儿子的想法,尽力理解他的需求和情绪。这种深入的沟通和理解让母子关系更加亲密,也让儿子更加信任和依赖母亲。
然而,即使是如此用心陪伴的母亲,也难免会遇到亲子关系的挑战。高中时期,学业压力增大,儿子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化学竞赛中,却也背负着高考和竞赛的双重压力。这让张女士感到焦虑和无助。考砸了成绩不好,她唠叨几句,儿子的情绪就立刻被引爆,母子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后来是在丈夫的开导下她才想通,成绩不该是父母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吵架也不是目的,做父母的要体恤孩子的压力。她学会了更加理解和信任儿子,不再过分关注成绩,而是给予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从那之后儿子学累了想玩一会手机,她也不再唠叨儿子浪费时间,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足够的信任和空间。母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
最终,儿子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实现了张女士十年前给孩子定下的规划。回顾儿子的成长历程,张女士表示,最关键的是她牢牢跟紧儿子从出生到小学毕业的成长关键期,这是家长不可缺席的重要阶段,要帮孩子挖掘出潜能,为孩子把控方向,持续提供爱与信任。同时,她也意识到父母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家长,必须不断学习和成长,跟上教育的发展。正如张女士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育儿先育己,身教胜言传,先做学习型家长,才可能拥有热爱学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