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冰的系列书籍随着时间积累而风评反转?
曾经的高中生受众已踏入社会,发现这些曾经在懵懂年纪激励自己的文字与激动人心的梦只不过是一些虚幻的“无病呻吟”,现实生活柴米油盐,根本不存在诗意江湖。由于进入社会所体验的与文本中所创造的相隔太远,因此无法再引起共鸣(读书时候的我们相信未来的每一种可能,大冰的书则是再给他们造梦,这也未尝不好,至少起了是正向激励,所以没必要踩,踩的都是自己曾经的中二幻想)。
几乎每个人都有文青梦,渴望仗剑走天涯,幻想生活在别处,但是大冰却将文艺换成金钱,与利益挂钩,疯狂捞金(至少在很多差评人的眼中,大冰书何德何能可以和余华等人的书同在销售排行榜前几位),且大冰所谓的“头衔”过多,曝光过多,杀死了观众的远方幻想,使受众不能不怀疑其所标榜的目的纯洁性。所以民谣歌手总是唱出人们心底的渴望,他们也最不温不火,因此受到尊敬与追随,保留有自己的一丝神秘,一旦他们商业化,露面过多,显露出一点儿想用文艺理想来挣大钱的想法,观众就会感觉被背叛,因此感到不能忍受,这是对自己“诗和远方”的玷污。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思维的成熟,思想的深刻。大冰的书立意简单,意思浅显流于表层,像是绚丽的琉璃盏,虽然晃眼但是并不给人以心灵的持久震撼,也不改造人的世界观。(因其没有事实根据,也不传播一种新鲜的思想理论,只是一个文艺的造梦师,拼凑着感性的漂亮文字)因此缺乏吸引力。但是较少人是因为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