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读后感
“消费者选择的一般法则是:当你让花费在每一种活动上的最后一分钟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时,你就能最佳地利用你的时间。”
如果把我们一天的时间和精力换算成金钱,我们是消费者,精力也会边际效率递减的。所以应该:
1.最重要的事留给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做(一般精力是最开始的时候最好,所以从最重要的事开始做)
2.精力会慢慢被消耗,所以中间要休息(就像番茄工作法那样,精力是易耗品)
有个水和钻石的例子也很精彩:水有用,钻石无用,但钻石值钱,水却很便宜。
原因是“边际效用”。也就是说,哪怕第一杯水价值千金,但水太多了之后,最后一滴水就一文不值了。
巨额的数量使其边际效用大大减少,因而降低了这些重要物品的价格。
物品如此,人何尝不是。巨额的人口数量使人的边际效用大大减少,第一个人是宝贵的,最后一个人却一文不值。因此降低了人(力)的价格。
有些调侃育儿的口诀,比如“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也是边际效用减少的原因吧。(“效用”的意思是“满足”)计划生育制度,也是强行掐断了这个递减的边际效用,因此只能全力培养一个,导致(独生子女的)育儿成本大大升高。教育水平也水涨船高,所以到这批人工作的时候,学历也异常卷。
反之,像安迪·沃霍尔的factory,本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的批量生产,带来了超市购物般的眼花缭乱,和难以选择带来的莫名厌倦。
这与婚姻市场有些许相似,旧式婚姻是谈不上爱情的,命理和门户就可以决定了,所以选择很少(几乎没有选择)。而新式婚姻更自由,要考虑的因素也多,这带来的是更多的选择,也是对选择的麻木与恐惧。
就像某类商品,让你在几个品牌中选择,你会很自信地选出想要的。但如果让你在几百个、几千个中选择呢。
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教益之一是:你应该注意决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忽略过去的或沉没的成本。这一点可以表述如下:
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不要向后看。不要为已溅出的牛奶而哭泣,也不要为昨日的损失而悲叹。对于任何决策,要准确地计算你将多为之付出的成本,并把它和你将因之而增加的收益相权衡。根据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来进行决策。
果然,经济学是很理性和无情的呢。以后做决定前,要想一下机会成本。比如这一个小时,如果是用来做这个,那么我本可以做那个的机会就错过了。延迟满足也挺好的,总是得到即时满足和超额满足(比如刷手机),那么大脑的多巴胺会过劳的吧。
其实,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拥有40~60万亿细胞的帝国呢。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健康、情绪,何尝不是在治理一个国家,运行一个星球呢?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拥有王的权利与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