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七日游记:从长白山到哈尔滨的雪国之行
1
像所有南方人一样,印象中雪是非常少见的,所以会格外珍惜和偏爱下雪的场景。每次上海下雪哪怕只是微小到近似雨的程度,大家都会纷纷放下手中的事,第一时间跑出门拍照留念。于是一时间朋友圈满屏雪景,整个城市的人们在为同一场雪而狂欢。如此轻盈冰凉的雪花却拥有将人链接在一起的力量,我想这大概是属于南方人的“天涯共此时”。
而在东北的这七天里,却是比我过去一生见到的雪还要多,旅途中各种形态的雪一次次令我惊喜不已:圣索菲亚教堂外如漫天金箔般的飘雪,雪乡山顶上凝结在枝头的纯白雾凇,冬日被雪封冰冻的长白山天池以及哈尔滨恢宏的巨型雪雕冰雕。
记得在长白山山脚下偶然望见一大片积雪覆盖的无人草地,目光所及是没有一丝杂质的纯白,惊叹这个世界竟有这样纯净的一面是我未曾见过的。和朋友翻滚在雪乡松软晶莹的雪地里,像是为自己裹上一层糖霜,幸福地如奶油流心般融化。







▫️长白暮雪:长白山
长白山是此行最期待的景点,初中毕业的暑假我曾在东北旅行了整整两个月,逛遍了东北三省,当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长白山天池。夏天是观赏天池最好的季节,纹丝不动的湖面是镶嵌在群峰中央的湛蓝宝石,那种高饱和度的蓝不像是人间湖泊应有的色彩,藏在蓝色底下的更像是异次元的入口:虚无缥缈、神秘深邃,引起人的无限遐想,诱惑你往前迈一步 再迈一步。
年少的我从未见过如此摄人心魄的景色,站在山顶的那一刻,只想一跃而下 浮沉在天池圣洁的水中,将灵与肉向自然献祭。在往后的数年里,还是会不断记起当时站在天池边那种驰魂宕魄的感受,暗自下定决心日后必须再去一次长白山。

一直到2023年冬天,我又来到这里。冬天的天池更难得一见,碰上下雪下雨、道路结冰、大雪封路等情况,出于安全考虑天池主峰便不对外开放,而哪怕真的顺利上到主峰,也可能因为大风浓雾等因素影响观赏,所以一年365天真正能看到天池的大概只有50多天。出行前我便一直祈祷,直到上长白山前望见万里无云的大晴天——我想,或许我真的和天池有点缘分。

坐景区大巴再换乘上主峰的越野车,一共坐了几十分钟的车,沿着盘山公路不断爬升,经过大量的急转和颠簸山路终于到达主峰。天池是此行最冷的地方,近三千米的海拔使得气温猛降,四周毫无遮挡 狂风不止。行走在长白山山顶你我皆是“弱不禁风”纸片人,所有保暖装备瞬间失效,刺骨的寒风将身体击穿。
但即便如此,时隔多年重见天池依旧令我惊叹:不像夏天的深幽缥缈,冬天的天池更像是一幅静止的画,你会好奇历史的长河是否也同和天池水一起被冰封住了,千百年前的天池是否也一如眼前这般静谧圣洁?山下世间的一切笼罩着薄雾,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时间与空间被冻结,风回荡在群峰间啸叫着隽永。


距今四十五亿年前,长白山山脉形成了。长白山是一座活火山,火山爆发喷射出的大量熔岩使得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天池。虽然在现场看天池似乎近在咫尺,但其实湖水最深处为373米。后来我看了相关纪录片,才明白当年看到天池那种高饱和度的蓝,其实是由于极深的湖水吸收了太阳光谱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和绿光,而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会被散射或反射出来,所以人眼看到的湖水就是一种透彻的蓝色。
天池只有出水而没有入水,却因为融雪降雨以及分布密集的天然地下水而千年不绝地流淌。作为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同时也是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的发源地,天池被誉为“三江之源”,看似“高高在上”,实则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滋养着万千生灵。

由于长白山的地热能,山脉到处分布着温泉及不冻河。蒸腾着热气的泉水蜿蜒流淌在两旁厚厚的积雪之间,朦胧雾气氤氲缭绕在雪山脚下,似乎找不到比仙境更恰当的形容。和朋友坐小船漂流在长白山下的不冻河,雪景与日暮的倒影荡漾在水面,手机里播放着苏打绿的“我在旷野漂流"。旋律交织烟波与光影,构成永恒的片刻。


在长白山北坡还体验了滑雪,虽然一直说自己不擅长技巧性运动,但滑雪居然意外的好玩。在万达度假村坐传送带上到初级滑道顶端,第一次还有些紧张,但掌握技巧后越发享受疾驶在雪道的乐趣。一次次从半山腰畅快地驰骋而下,同飞鹰一般轻盈自由。

▫️冰雪画廊:雪乡
雪乡原本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的双峰林场,却因这里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雪而成为旅游胜地,得名雪乡。“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雪乡的雪期长达7个月,大半年都在不停下雪,积雪厚度可达2米左右。
而最独特的地方是这里的气候湿润,雪质黏,所以到处可以看到这种松软饱满如巨型马卡龙的层叠状积雪。晶莹糖霜无时无刻不漂浮在空中,平滑光洁的奶油一层层地平铺在屋顶,而火红的灯笼正是最后点缀在蛋糕上的鲜嫩樱桃。







雪乡最大的亮点不在于这个小乡镇本身,而是周边的大秃顶子山。山下冰雪画廊的雪极厚,一脚下去直接没到膝盖。和朋友打完雪仗后,径直平躺在雪地里,头上是凝结枝头的雾凇,身下是蓬松柔软的雪,扬起一把雪在空中闪闪发光。
坐越野车换乘雪地摩托上山的路程极度刺激,坐在后座牢牢抓住扶手,感觉只要手一松就会被瞬间甩出去。疾驶在上坡下坡的颠簸山路,树影在两旁飞驰而过,速度快到根本睁不开眼赏景。


经过大概二十分钟的惊险车程,终于上到大秃顶子山的山顶,这一刻才感叹来雪乡是值得的:四面被群山所环绕,高处冷冽的空气让天空格外清澈透亮。银白色的雾凇在湛蓝画卷中铺展,成片的琼树银花在雪坡上蔓延,天地之间 浑然一色。直到来自山谷的风抖落枝头的雪 轻洒在肩头,才觉察这如诗似画的场景原来不是幻境——梦中的雾凇奇观真正降临在眼前了。




▫️雪国之都:哈尔滨
东北之行的最后两天,我们来到了哈尔滨。坐在开往中央大街的出租车上,朋友和我不断感叹哈尔滨的繁华。除去沿途欧式的建筑风格,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以及漂亮的都市夜景,都让我们好像重回了上海。到了中央大街更是直接讲:好了现在我们来到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了。
果然全国大都市的市中心几乎都是大同小异,这里和外滩南京路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人非常非常多,多到需要交警们排成一列来控制人流,以免发生事故。因为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所以没有在中央大街停留太久,随机挑了一条人更少的路,步行走去圣索菲亚大教堂。


走着走着路上忽然飘起了雪,圣诞夜迎着雪漫步在城市空旷的街道上格外浪漫。不知不觉走到了圣索菲亚教堂前,典型的拜占庭式东正教堂,巨型圆顶和钟楼尖顶已覆盖薄薄一层积雪。漫天飞雪在光线下如金箔般闪闪发光,飘散在教堂的中央穹窿和古朴红砖四周,那一刻神圣得难以言喻。和朋友在教堂边轻轻唱起Young and Beautiful (只是觉得很符合当时那种华美庄严的气氛)。


喜欢这一系列的巧合,圣诞夜,小雪,教堂。喜欢这种精准的瞬间,就像零摄氏度水恰好变成冰,就像此刻一片雪花正好降落在我面前。不存在任何刻意的计划,却又像设定好的舞台剧场景,在适当的时机一幕幕接连出现在眼前,成就了这趟雪国之行最难忘的落幕夜。

我初中暑假那会也到过哈尔滨,夏天的圣索菲亚远没有这次看到的给人印象深刻。翻到照片才记起原来自己还曾去过太阳岛。当时别人告诉我冬天在这里可以看到冰雕。
“冰雕?”年幼的我虽然嘴上说着冰雕,但因为从来没见过,所以脑子里浮现的尽是石雕的模样,心想:“谁会这么冷的天特意来这里看冰雕啊?”


于是八年后我来到了冰雪大世界,这是我此行第二期待的景点。刚入园看到可过行人的拱桥冰雕、精妙绝伦的佛像雪雕、7层楼高长达500米的冰滑梯,就已经给当年那个不以为然的初中小女孩一些大大的震撼。而复刻北京天坛、江南阁楼、欧洲城堡的巨型冰雕建筑更是让我们频频赞叹冰雕艺术的巧夺天工。园区内最恢弘的莫过于正中央“冰雪之冠”,高43米,相当于16层楼高,用冰量1.3万立方米。可惜大家都在排队大滑梯和摩天轮(基本要排5,6个小时,我们果断放弃),所以园区冰雕前并没有太多人,可以尽情地欣赏。


以下是在东北这几天我吃过的美食合集,东北菜量大又好吃(但是有点吃不惯锅包肉):








2
▫️零下二十度的冻肉
然而,真正身处冰雪世界却并不如上述描写中那样尽是美好,南方人初次经历东北的冬少不了一些煎熬。首先是极度的严寒,作为出生在夏天——典型的Summer Kid,从小就非常怕冷,却又对零下二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而暗暗好奇。在这次出发前很久就开始为防寒焦虑,生怕自己穿得不够多。但显然,这里的温度依旧超乎我全部的认知——如果说上海零度的天气是冷,那么东北日均零下二十度的气候只能用冻来描述。
走出机场的大门的一瞬间,我就因呼吸道无法适应户外极低的温度而不断咳嗽(在温暖的室内就自动恢复)。在雪地里仅仅拍了半小时的照片,脸就因没有戴面罩而发红刺痛,拍照的手指僵得没有知觉,手机也由于低温瞬间从90格电掉到只剩6格。从狂风大作的长白山天池下来,想喝口水结果发现矿泉水已经冻成块了。
我才明白原来冷到后来是一种痛觉,置身寒风中,就像有无数把小刀在你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上留下深深浅浅、不见血的刀痕。到最后甚至连痛觉都消失了,你能清晰地觉察到自己露出的手从身体的一部分,一点点地变成了冰柜里一块与我无关的冻肉。
其次,非常不适应的还有室内近40度的温差以及室外极滑的路面。穿着四件衣服和三条裤子的我每次进入室内或者在车上时就显得臃肿不堪 暖气吹得人热得发晕,而从室内出门光是穿戴帽子围巾手套面罩外套...完成一整套防寒装备就得花上很久,简直是懒人噩梦。
室外湿滑的雪地使得步伐不由得缓慢,行人凌乱的脚印让洁白变为污浊。哪怕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走着,却还是踉踉跄跄摔倒好几次。于是顺势和朋友跌坐在雪地里大笑,雪让我们变成第一次学会走路的孩子。

▫️西西弗斯的冰块
看到入口的横幅才知道原来冰雪大世界已经举办了25年了,而今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园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总用冰和雪量为25万立方米。联想起之前的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有冰雕师傅在社交平台表示:自己每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环境中工作,忍受着寒风刺骨的折磨,甚至会因为长时间在冰冷的水中工作而患上关节炎。每年的冰雪节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却需要完成大量的冰雕作品,为此常常要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有时候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冰雕需要大量的冰块,于是师傅们不得不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冰块来回穿梭。
而整个冰雪大世界的建设共耗资35亿,有近万名冰建工人、近千台机械作业设备,在零下二十度的十米高空,一刀一铲、一锤一凿地打磨出此刻眼前这些精美的冰雕建筑。等到2月底气温回暖,冰雪大世界便会关闭,所有冰雕尽数融毁,等到年底的冬天重新再做。

从网上看到松花江上采冰场的视频,再到在现场看到师傅们雕刻冰雕——西西弗斯在陡山推着巨石,百姓在松花江边挑着冰块。年复一年地打造一座保质期只有3个月供人游乐的宫殿。等到来年春天冰雪消融,巨石重新滚落山底,那座血与汗的宫殿也如幻梦般倾塌。
冰融化成水,蒸发凝结成雨,夹杂这城市里缄默的泪,重新汇入松花江。好似什么都不曾发生。

▫️无止境的冬
之前看《漫长的季节》,剧中让我最印象深刻、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彪子,而东北人给我的整体感觉也无限贴近于这个角色——总是用轻松乐呵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的表述来消解那些看似沉重的苦难。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天气太冷,所以待在室内的时间变长了,一大家子人都待在家里唠嗑,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变得格外健谈。在苦寒之地试图创造人与人更紧密的联结,集体抱团挨过这漫长凛冬。

在东北的这几天里,脑海中一直不自觉盘旋着这样的疑问:光是眼镜起雾、手机掉电、在雪地滑倒这样不断发生的小事都能一点一点消磨完我的耐心 使我崩溃,为什么住在这里的东北人能够长久地生活在这种极端的气候下,忍受由严寒带来的方方面面的不便?
在雪乡的夜,原本以为眼前的景象会是“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结果在路上到处是欢声笑语,这一周遇到的每一个东北人永远都是那样热情洋溢,这里到底有什么魔力?


由于实在好奇,我抓住了几乎每一个能和当地人交谈的机会,想尽可能地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家乡,对居住在这里有什么看法?而东北人也确实健谈,尤其是东北话实在太接地气太好玩了,我一个i中i人,也被带得社牛属性大爆发不断主动发问。
我:“这里的天气这么冷,住在这里会不会很难熬很不方便?在这么天寒地冻的地方,为什么总是那么乐呵呵的?”
“很冷吗?还好啊,住久了就习惯了。不然成天苦哈哈的吗?”出租车司机笑着说,他告诉我虽然哈尔滨城市看上去繁华,但大多数百姓工资只有三千出头,工作很难找。尽管是个大城市但依旧人口流失严重,不是因为冷,主要因为经济,大部分人都去更南的城市打工了。接着又和我抱怨起孩子补课费很高,养孩子很贵等等...

穷比冷更难熬。我查了一些网络上的数据:2021年,东北三省的GDP总量为5.57万亿元,不到广东省的一半,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达到新低,仅为4.9%。过去十二年里,东北三省人口合计减少了近1300万人。不仅人口外流严重,且出生率长期位居全国倒数前三,老龄化严重。东北四大主要城市,目前只有沈阳、大连保持人口微增长,哈尔滨在一路减少,长春也在去年开启了人口通缩。


这里的冬天有整整六个月,漫长得让人看不到春的希望,而不断降低的出生率、流失的人口、外迁的工厂,单一资源产业的枯竭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却更是一场无止境的凛冬。

摄像机对焦在桦林百姓身上,长焦镜头中萧条街景与模糊人脸被压缩虚化,一代代人的苦难被浓缩沉没,成为背景里漂亮的大光圈。
3
回到上海后,看热搜才知道尔滨火了。网友说哈尔滨是讨好型市格,为了南方游客各种整活:准备了冻梨摆盘、驯鹿表演、街头交响乐团;在中央大道铺地毯、设暖棚;还有圣索菲亚教堂前的人造月亮、飞马踏雪;松花江边的热气球、滑翔机、气垫船,甚至还可以抱白狐.....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测算,元旦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同比增长441.4%;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同比增长791.92%。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16.32万人次,同比增长435%,收入4618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4%。




看到这些数据和网络上各种调侃的段子,而我是真心为哈尔滨高兴:终于有更多人注意到这片被遗弃的广袤土地,体会到东北人的热情、友好真诚。
或许西西弗斯推巨石并不是毫无意义。冰雪大世界的确为当地人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并且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拉动经济。十年如一日坚守传承的冰雕工艺,曾震撼了无数个像我一样不以为然的南方小女孩。哪怕是保质期三个月的宫殿,也足以让每一个在场的游客圆了多年的冰雪梦。

在雪乡的山上,我抬头望着落满雪的参天古树,用手轻拍它光秃秃的树干,说:“没有关系的,再忍一忍哦。熬过这个冬天,等到来年春天就能重新抽枝发芽,变得绿油油的。”
结果说完这句话,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六个月的冬天对于我来说可能极度漫长,但对于古树来说大概只是一瞬——它屹立在这座高山上历经几百个寒冬,哪里轮得我这个小小人类去宽慰?

于是,再一次重新凝视这片土地的人们:从明清到民国期间的闯关东,再到90年代末的下岗潮,东北人流淌着的本就是拓荒者的血液,从天寒地冻荒原中开辟家园,在时代车轮碾压下隐忍前行。与生俱来的勇敢、乐观以及生命的韧劲,如这棵古树般长盛不衰。又何尝轮到我这个异乡人去哀叹惋惜?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雪的意象,被困在上海的那个春天 曾不止一次想象远方冰雪消融 万物复苏,我化作蝴蝶自由穿梭在冰原之上的场景。原本在2022年年底就计划着要来东北,可惜发生了一些变故。两年后我终于来到这里,在哈尔滨经历了2023年末的最后一场雪,曾经困住我的漫长季节似乎也在这一刻落幕。新雪的寓意是“往前看 别回头”。

© 本文版权归 Frühlingslie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Frühlingslie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Sommertraum 2024:八月是打翻的糖浆(2) (4人喜欢)
- Sommertraum 2024: 八月是打翻的糖浆(1)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