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日记-240118
新年过后回来一顿埋头苦干,终于昨天最后一小时交了reuse italy,如释重负。
很久没有这样一个人做竞赛了,或者说很久没有一个人做设计了,到最后觉得这三个月的努力还是值得的,竟然有种越做越开心的感觉,我觉得应该是个很好的兆头,因为以往做设计都常常有一种越做到后面越做不下去的感觉,而这次这样的感觉居然迟迟没来,说明应该做得不错。个人对得奖也很有信心,至少五百欧打底吧!
但话说回来,得不得奖先不说,这一段时间帮自己理清楚了一些事情,我觉得单从这一点来讲,就很有收获了。一方面是自己大概感受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设计是什么样,或者说想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这我觉是某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也是设计的灵魂所在,即这个设计师是否借助建筑这一独特的语言说出一些其他语言其他形式无法表达的东西,这其中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设计师有没有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因为古人千千万,无数的东西都已经被历史上的人说过了,一个没有真正独立思考的人是很难找到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照猫画虎的样子货。而这又是一个取舍的艺术,因为在一个东西被表达出来之前,他有无数种可能性,但当他最终成形,他有且仅有那一种形式,这不仅意味着设计师要对这唯一的选择抱有信心,还要相信这是比其他无数可能性更好的选择,这背后考验的是决策者的经验,自信和魄力。从这个角度上,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受了李诞的影响,他的书里提到应该以一种专业的态度做脱口秀,一时的效果好与坏无所谓,重要的是表达者是否能保持对自身逻辑体系的坚持,有能做和不能做的东西。这点和建筑设计是很像的,或许表达创作的工作都有某种共性吧。
因此现在我也越来越能理解我司长久以来看似固执死板的坚持了,以及为什么V会批评同事设计做得太zaha。我司要想成为我司,他就必须放弃不属于他的设计语言,哪怕那些语言或许在当时的情境下是更好的解,因为首要的原则就是要保持公司的设计原则,而这才是公司的立身之本。
而自己这段竞赛的经历,我觉得自己也逐渐能感受到自己的设计原则了,那就是在保持形式空间细节三要素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还需要能把他们紧紧攒在一起,掷出那一个且仅有一个argument之箭,他是如此的清晰简洁,甚至让你一眼能看到它背后舍弃了多少可能性,从而更能对这结果加以欣赏。
在领悟到这一点以后,现在看设计已经能学会忽略具体的形式,直接去揣摩形式背后的意图了,这往往才是学习案例更好的方式。
所以总的来说,做竞赛虽然肉体上痛苦,但确实是痛并快乐着。希望之后能保持一年做一到两个竞赛的节奏。某种程度上竞赛像是自己近一段时间设计思考沉淀的总结,所以借助竞赛做个半年思考总结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做太频繁了自己大概也没那么多新的思考。
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成长,果然还是工作以后成长快,前几天瞄了一眼自己的毕设,突然觉得老师给3分还是很宽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