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美
《汉字书法之美》是画家、作家和诗人蒋勋的著作。作者用其多年的美学情怀,述说汉字与书法的演变和美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从上古时期到现在的历史画卷。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汉字在历史演变中展现出的动人心魄之美。
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恒古绵长的历史,向我们呢喃着它的往事。书中记载在人类还没有文字之前,最早的记事方式是打结。人们把植物中的纤维取出,搓成绳索,用打绳结来记录生活中的事件。蒋勋为了知道绳结的意义特意拜访史学家,得出结论“上古人类结绳记事,往往只记载大地震、星辰的陨落……这样的大事件。”这个“结”,就是最初的文字,最初的记忆,也是最初的历史。结里面有远古人类的恐慌和渴望,也凝聚着他们对平安的祈求和祝祷。
初始的文字多见于陶器表面,那些介于“书”与“画”之间的符号,开始隐隐呈现汉字的轮廓之美。二十世纪末出土的黑陶罐上,刻画的“旦”字图像让作者联想到那是文字最初的黎明曙光。殷商青铜器上的“象”字,更是复刻了一只长鼻子、大耳朵,笨重身体的大象,象形字的由来许是如此得来。蒋勋喜欢看商代的甲骨,凝视斑驳牛骨或龟甲上有身体和五官的“马”,绞成两股线的“丝”,把人封闭在四根线条中的“囚”,他说凝视这些图像,总能想象那些民族传承下来的久远记忆。我想这些深刻在骨骸上的,像画又不像画的符号,蕴藏着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记忆和憧憬。
活泼自由和意外的拙趣更是汉字之美的精妙所在。上古时期的人类在陶器烧铸完成后,拿着毛笔在上面“书写”。陶器上呈现的线条组合有像巫师模样的人面,有像鱼身上的鳞片,线条粗细不均,自由散落。出土于河南庙底沟遗址的陶钵表面,由毛笔绘制的线条中,蒋勋对其展现的意外之美这样感叹道:“点是开始,是存在的确定,是亘古之初的安静。因为安静到了极致,线有了探索出走的欲望。”汉字之美,已从五千多年前就完备,千年的流转和传承,将“点”的静定、“线”的律动和“面”的包容,从第一支毛笔传袭至今,延续着亘古不变的汉字之美。
我细细看着书中一个个绳结,一片片牛骨龟甲上的图像符号和线条,仿佛抚触到了远古族民凝练千年的智慧,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我们书写的每一个汉字中,展示有着千古文化的汉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