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无氧健身
本科最后一年,清华综体开了健身房,还配了私人教练。当时的我正值年轻力壮,实习赚了些工资,学校健身房私教又比社会上的价格便宜很多,于是买了几十节私教课,开始正儿八经地健身。
我每周去健身房练三次无氧,全身上下都练,再加上前后热身与拉伸,每次一小时多。当时的教练姓马,清华二代。马教练主要训练我自由重量,做了很多哑铃,杠铃运动,配合高位下拉,龙门架,辅助引体向上这些器材,训练结束后喝蛋白粉,平时吃的也干净健康。偶尔穿插些别的运动,如篮球、自行车。短短几个月就有了明显的训练痕迹,手臂和背上有点肌肉了,裤子臀部那里变紧。生活习惯不同了,捡东西时不再是弯腰,而是轻松地下蹲。思想起了变化,对身体各部位肌肉有了粗浅认知,走在路上会注意哪些人健身,哪些人不健身,觉得健身的人才好看。甚至我洗脑了我爹,然后我爹又洗脑了我妈,于是我们全家都有规律地去健身房了。
那段健身只持续了两年左右,教练带我半年,毕业后我自己练一年半。我一直不好意思在健身房有很多其他人的情况下锻炼,这就让我只想在低峰时段健身,时间上不是那么主流。女生练肌肉难,保持肌肉也难,辛苦练了肌肉不是一劳永逸,还得定期训练来保持肌肉。那时的我觉得真累啊,而且因为年轻,不去健身房身体也没问题。后来逐渐觉得健身房器械重复且无聊,于是,我喜欢上了其他形式的运动,几乎都是带有附加属性,比如瑜伽之于内观呼吸,游泳之于放空头脑,跳舞之于表达情感。除了跳舞需要勤练基本功保持状态之外,另外两项运动即使有一阵没做了也能比较容易再捡起来。这些喜欢的运动都可以算作是有氧运动,所以大块肌肉是不存在的。
距离上次有规律地无氧健身已经过去八年。我已年过三十,大疫三年得了几次新冠,去年取卵三次,身体素质大不如前。工作上需要考虑的事情变多,精神压力变大,基本的上班时间就耗尽了绝大部分精力,下班了只想躺着玩手机。身体健康是一,后面的都是零。体力不够让我很苦恼,想做好工作,但身体素质成了瓶颈。年轻时异地出差,下班了我能到处玩,短期两周出差倒时差也不是问题,现在一两周倒时差我的身体就吃不消了,除了白天上班和晚上和同事吃饭之外,完全没力气去探索城市里的生活,甚至不想说话,就想躺着保命。之前跳舞录视频总觉得自己看起来上肢无力,核心力量不足,手臂动作不到位。最近上瑜伽课时发现自己不会轮式后弯了,八年前做这个动作可是轻轻松松。我意识到增强上肢力量需要提上日程了。
今年我的新年愿望之一是关爱身心,刚好公司配备了专业健身教练,于是今天我重新踏入健身房。计划练上半身,下身穿的甚至是牛仔裤,可以说态度很随意了。教练是 Marianna O’Neill,姑且也叫她马教练吧,迪拜出生,曾是专业健美运动员,在澳洲印度住过,教阿斯汤加瑜伽和流瑜伽,又是认证人生教练,看起来很牛就对了。
今天短短半小时,她带我做了几个基本器械,高位下拉,坐姿推胸,坐姿推肩,坐姿划船。基本思路是先找准重量,一组八个左右力竭为宜,做一组,爆发式一秒收缩(吸气),缓慢三秒拉伸(呼气)。全程核心收紧,颈部放松。降低重量,马上做第二组,再降低做第三组,此时重量已经很轻了,可以做脉冲式小幅运动。无组间休息,四个器械做完,也就二十分钟。训练完我已抬不起手臂,双臂发抖。马教练说,非专业强度无氧训练,组歇等于浪费时间。我平时看电脑姿势不良,练背时,肩颈未放松就会先累。肩膀是小肌肉所以设低重量,刺激几次就会有感觉了。
我们还聊了饮食,我说三分练七分吃,她说其实是一分练九分吃。每人有不同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还得关注身体的反馈。有人的身体需要更多碳水,有人的身体摄入蛋白质喜欢鸡蛋这样的原型食物胜过能量棒,等等。无氧训练得多吃,才能长肌肉。
最后我决定先一周三练,从基本器械开始,这样比较容易坚持下去,约了教练两天后再来训练,教练说后天肌肉会比明天更酸,不过酸也要来练,这样才能持续刺激与锻炼肌肉。鼓励自己加油啊!看看这次回归健身房能坚持健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