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的事,少想那些没用的
今早起来感觉身体有些累,这几天心绪上受到一点波动吧。
昨天还说要像水一样,是啊,什么事,什么话,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活的像水,是需要长时间觉察和练习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向水的特质靠近的。
真实是什么?
我的理解,真实就是简单。
为什么提到真实?
最近遇到一件关于自己的事,两件关于别人的事,让我内在起了一些波澜。
第一个,关于自己身份的问题。
我想,今年的直播或讲课,或者其他宣传,关于自我介绍的部分,我只保留一条“职业规划师“的介绍。
把之前干过什么工作,什么大厂背景,创过什么业,又讲过什么课,和哪些平台有过合作,拿过什么证书,去掉一部分,或者都去掉。
我知道出于宣传目的,带上背景和光环,会吸引一些人,会对咨询业务有帮助。
可是每次写,或介绍的时候,都要一长串,好累啊(凡尔赛了)。
其实我这一串在咨询师的圈子里算短的,有的老师长度是我的三倍都不止,比我优秀的人可太多了。
这个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每次都拿一大堆身份来告诉别人我曾经咋样咋样,很优秀的样子,你找我不吃亏。
过去优秀,并不代表现在是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对,我是不太认可这个逻辑,「过去职场优秀等于你是一个优秀的咨询师」这个逻辑,这个逻辑我不太认可。
上周三直播的时候我尝试了一下,只介绍自己是全职职业规划师,从业今年迈入第五年,做过多少客户,能解决什么问题。
今晚还有个微课,我也想这么介绍。
其实说这么多,我都在给自己打气。
我有这个想法,但并不是很坚定,有些犹豫,犹豫什么?犹豫如果不介绍过往,会不会失去一些客户。
我看到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忧,之后怎么做,容我再想想。
我还是想简单一点好。
后面两个,是关于别人的问题。
一个是无意间看到一个咨询师,写自己短短几年时间做过千把个整案,不是单次,是整案(长程)。
我又掰了手指头数了自己独立从业这四年的整案量,也许是我的业务量太少,实在无法理解这种工作强度。
要是我,就算365天不睡觉,也做不完。(写到这我一直在撇嘴,我的小情绪上来了,有点酸溜溜的)
觉得不舒服,因为看不惯啊,为什么看不惯,因为别人那样做了,你的价值观又不允许你那么做,你就难受啊,你就会想:凭什么啊!
我虽然是个咨询师,可我也是个人,偶尔还会有小人的想法,瞎想八想的。
以前我总希望在人前竖立一个好的形象,最好是别人一看:哇,这个老师好厉害。
可能年纪大了之后,没力气装了,就想简单,是个啥就是个啥嘛。
所以,回到自己这里。
我问自己:今年,你打算做多少整案?
写写画画,得出来的数字少的可怜,少的我都不好意说。
多少?未来3年,每年60个整案,是我的工作极限,也就是一个月5个新的整案。
这么少?
不少啦,除了整案(长程),还有单次的咨询和老客户约的年度辅导;还有自媒体要做,要讲课,要做线下沙龙,要运营社群,要学习,还要各种输出。
咨询,占总工作量的70%左右吧。
就这么点咨询量,就够我忙的颠三倒四的了,我干不了那么多的活儿。
另一个别人的事儿是怎么回事呢?
昨晚十一点多签约的一个整案客户,前天晚上跟我沟通的时候,说在其他地方约的职业咨询还没做完,他做了第一次感觉不对,说做完第一次对方老师就根据他的特点给他框了五个职业让他选。
前天晚上我们做了十几分钟沟通后,他就倾向于我的咨询思路,说想重新找我做。
但是当时有些犹豫,说要等第二天他把那边剩下的一次咨询做完再做决定,毕竟那边也花了不少钱,说到晚上22点以后会给我答复。
小伙子很守时,22点刚过,就发来微信,提到在那个老师那里做咨询的真实感受,他原话是:“整体更像是通过我的一些外显条件与行业前景等,来评估什么是“适合”我的,但我本身想要的咨询的问题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这个角度出发,排评估“适合”我的行业或岗位。”
最后合同没签直接发来咨询费,决定在我这里重新做。
哎,怎么说,客户认可,接到新的咨询是开心的,但内心也很复杂。
咨询这个东西,是个非标产品,适不适合,确实得试了才知道。
再加上不同咨询师咨询方式方法也不同,如果不幸遇到一些老师牛皮吹的大,夸大了信息,就更不太好说了。
所以我有个建议,也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就是在签合同前,一定要跟咨询师/客户约个电话沟通,二十分钟左右。
作为客户,你去问问咨询师是怎样一个工作流程,对你的问题怎么看,打算如何解决你的问题,咨询流程是怎样的。
作为咨询师,你要了解和评估客户的真实诉求,他真的只是想换个工作吗?他内在最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你能不能、有没有这个能力和经验处理这一类型的问题?
咨询费都不便宜,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成本,所以这个环节不能少,不能单纯靠微信文字沟通,知己知彼,对双方都负责。
咨询师的首要目的,不是这一笔咨询费,而是如何能够跟客户共创,拿到一个彼此都满意的结果,大家都有所成长。
赚钱,只是顺带。
今天话比较多,胡扯一通,您凑活看,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