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的慰藉》
前言
从读到读完,跨越了3个月之久,中间夹杂了3篇论文和文献阅读,到吃喝玩乐等,在最近的空余时间内,终于有空将它读完。它比《为什么长大》给了我更系统化的知识,或许是哲学家的分类更明确,同时它也是我最喜欢的资中筠老师所翻译,有生之年的愿望之一就是读完资老师翻译的著作。说它是哲学的慰藉,真的套用了哲学家的故事和语录,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是面对现实的力量。
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minor)
第一位哲学家,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minor)。记得其中一个故事,塞内加是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但是在他当上皇帝后变得残暴,甚至因为夺权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位哲学家虽然是他的老师,但是他感觉到生命的危险,躲避了一段时间的政治斗争,去到自然中。但是最终尼禄没有放过他,切开了他的血管,他的妻子也割腕自杀。他的语录中有一句“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这是一种坦然与对命运的绝望,当把苦难当成常事,内心情绪起伏或许也不再那么大了,因为没有了对美好的希翼与妄想。
他还有一个观点让我感到新奇,那就是“不要阻止哲学家致富,没有人判定智慧必然贫穷”,他没有像一些大众认为的,做学问的人,都是非常清贫,或许像尼采,但是他却不把智慧和金钱过于划分开来,为什么拥有智慧的人不能同时拥有金钱呢。他还有一个关于成为自己朋友的观点“你问我有哪些进步?我开始成为我自己的朋友“”这真是极大的好事…你可以肯定,这样的人一定是全人类的朋友”,摘录过的这些句子都深深的戳中了自己,能把自己当朋友,包含了对朋友的包容和尊重,以及接纳,和解,这些词很抽象,做到也很难。就像今天看见的一则新闻,说一个女生为了变得好看获得大家的喜爱,伤害了自己的身体,非常的血淋淋,把自己交给了别人审判,却没有真正的把自己当作朋友去关爱,这也并不是她的错,能做到逃离社会的审判,首先需要极大的被孤立的勇气。
塞加内还有一段对命运的看法:
“在人类世界,我们相信总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有希望,有忧虑。而海涛兀自拍案,彗星兀自划过夜空,显然说明存在着完全漠视我们愿望的力量。这种漠视非独自自然界为然,人也能向他的同类施以同样盲目的力量,不过自然界能够从最优雅的方式教训我们必须服从必然。”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第二位哲学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法国哲学家,他好旅游,他在一次欧洲旅行中发现法国人旅行的方式,说“他们一离开自己的村庄就好像鱼离开了水,无论到哪里,都紧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外国的方式骂个不休,遇到一个同胞就当作喜事来庆贺,他们郁郁寡欢,小心翼翼地旅行,把自己紧紧裹在大衣中,保护自己免受那陌生地域的感染。”这段话像是自己生活的写照,因为留学来到陌生的国家,但是生活方式没有变,紧紧抱着丝毫不为过。有些同学对于外国的方式确实骂个不休,他们早已习惯了国内随叫随到的外卖和便宜的食物和东西,甚至会说,做什么都不方便,赶紧回国算了。周围也依然是紧紧抱团的中国人,而异国的体验感确实不高,仅仅是换了个地方过中国人的生活。而蒙田建议我们摒弃地域偏见和自我分界,而代之以局限性较少的世界公民的观念。就像苏格拉底说的,关于人们问苏格拉底为何方人士,他不说“雅典”,而说“世界”。
蒙田很崇拜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的推理和类比都是从最普通的人类活动中来,从而有了对普通人的尊重“我们如果因为财力或教育中有缺陷而穿着朴素的外衣,说话的词汇不过巴黎中央菜市场的摊贩,也不必认为自己是傻瓜”。
他还希望我们多做生活记录
“如果我们对自己对经历给予适当对关注,学会把我们自己当作可能参与智力生活的一员,那么,我们大家都可以达到不亚于古代巨著中的真知灼见。”“我们每一个人都比自以为的更富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第三位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德国哲学家,住在山里,他睡的很早,早晨5点起床,用早上的时间写完文章,下午会去爬山。他说人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是苦难可以结成很多果实,就像一个人总是待在山脚享受,但是因为没有爬山,而没有机会去欣赏山顶的风景,尽管爬山的过程很艰辛。而人生或许是没有选择权,在山脚或在山上,都是随机的命运安排。他说“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多少这一面,就必须尝到多少另一面,你可以选择其一:是尽量少要快乐,简而言之就是无痛苦呢,还是尽量多要不快,以此为代价,得到迄今很少人享受到的丰富的内在的乐趣?如果你决定选择前者,宁愿减轻人类痛苦的程度,那么你也必须降低人类享乐的能力。”
他一生充斥着苦难,无论是在爱情、金钱、精神疾病上,当我看见他最终被送往精神病院时的无奈与震撼,他是一个多么有趣和有思想的人,他的脑袋是一个宝藏,巨型的。他是否也要像他描绘的大树那样,历经风霜,那么他最终的灵魂是否得以健壮,我们无法知晓。
“试看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颗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嫉妒,怀疑,顽强抵抗,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他说欧洲有两样毒品:酒精和基督教。当我亲眼看见基督教在英国的流行与普遍性,再看他说这句话时,很勇敢和独特。
最喜欢他的这句:
“我们一定要学会忍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一如世界的和声,我们的生活是由不和谐的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柔和的、粗犷的、尖利的、平缓的、轻的和响的。如果一个音乐家只喜欢其中一部分,那他能唱什么呢?他必须掌握所有这些,然后糅合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也必须把善与恶糅合在一起,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者本是同一物。使我们感到窘迫的不应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无能让困难结出美丽的果实。”
总结
哲学的慰藉,我想它并没有超脱慰藉的领域,整篇是将这些哲学家如何面对痛苦,和他们说过的话记录下来,但是这对还在成长中的我很有用,甚至超过了以往对佛教、灵修类书籍的启发,面对真实生活,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我们想尽办法去逃离和建立孤岛,可是到头来有人告诉你,直面它的现实,接受它的一切,这没什么,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度过的。这样想来,确实慰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