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施然:文学中的现实应符合现实中的常识

文学中的现实应符合现实中的常识
——现实主义文学与文学中的现实
施施然
现实主义文学是相对于19世纪之前的浪漫主义文学而言。1832年,法国在“七月革命”之后,实行了议会改革,这两大政治事件,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并进一步得到巩固。在此影响下,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带动下,从政治直接影响到文学。1856年,杜朗蒂与几位同道共同创办了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主张作家应如实反映现实生活,不美化现实,客观描写普通人的日常,注重细节的真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以巴尔扎克、狄德罗等作家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楷模。之后,欧美国家相继涌现出司汤达、福楼拜、莫泊桑、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萨克雷、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契科夫、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现实主义大师,可谓星光璀璨。
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不意味着将生活和盘托出就形成了文学,相反,能够使我们铭记的好作品,从《红与黑》到《羊脂球》,从《雷雨》到《活着》,无一不充斥着杰出的虚构与想象力。但文学中的想象部分,其细节,应符合实际生活中的客观情境。记得有一次,我去影院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第二段《相遇》中,剧中原子弹研发工作者高远(张译饰)因工作保密性质,已经三年未与家人联系,在遭到核辐射后生命的最后时期,他与恋人在公共汽车上偶遇,却因身份与任务的保密性不能相认。在公车的后排座位上,恋人方敏(任素汐饰)动情地对张译回忆着他们相识之初,她在病中盼望张译出现的情景。必须说,这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好演员,表演和台词都完成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可就在我的情绪已完全被代入剧情,眼泪即将冲出眼眶的时候,忽听方敏深情地说了句“你满头大汗地赶来,怀里抱着三个大西瓜”,我突然就卡住,出戏了。三个,圆滚滚沉甸甸的,大西瓜?我坐在黑暗的影院中,头脑立即抛开剧情急速运转起来:一个大个的西瓜起码要十五、六斤,身高1米7的我恐怕连抱一个都费力,男人抱起一个来可能轻松些,但两只手一下子抱三个,还要急匆匆赶路,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理解文学戏剧必要的夸张和煽情,但你看,挺好的故事,就这样被一个不符合常识的细节给破坏掉了,并且,还殃及到前面剧情叙述的真实性。
原载《延河》下半月刊2021年第2期“话题有约”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诗人,画家,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诗集《隐身飞行》《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走在民国的街道上》《青衣记》《柿子树》,国画作品多次入选画展或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