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奔赴暖冬的旅行——泉州、汕头游记
引子
2023的最后几天,我在无法稀释的焦虑与悔恨中度过,因为又到了一年的终点,我是一个生活规划性极差的人,自认为又碌碌无为地又过了一个年头。我甚至不想做年终总结,不愿意去回溯自己乏善可陈的一年,所以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自我厌弃和自我激励的恶性循环。但是,有一天晚上,我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是文艺片的镜头一样,带着浓厚的象征意味。我觉得我就是那部电影的主角,正好能从那个镜头里获得一些人生的启发。那是一个寻常的下班后的夜晚,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租住的小区楼下,小区里的路灯是混沌不清的,但是小区花坛里却闪出一道白光,平常花坛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于是我被那道光吸引,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白色的小狗,在花坛中的绿草上肆意地打滚。他兴奋地摆动着他的尾巴,露出他粉嫩的小肚皮,四只脚左晃右晃,眼睛微闭,脸庞上满是纵情和享受。当他发现我在看他的时候,他似乎有些尴尬,马上停了下来,仰起头看着我,我也看着他,也感到了一丝尴尬,他可能没有想到在深夜居然都会碰到一个好奇心极重的人类来观赏他的打滚儿,我也没有想到我的好奇会打断一只小狗的自我狂欢,于是我很抱歉地对他说了一句,“不好意思,你继续”,不知他有没有听懂我的道歉,但他很快又投入了他的打滚享受中。我悄悄地离开了花坛,但不住地往后瞥,想看看他还要滚多久,他的主人似乎不在身边,他也许是偷溜出家来寻求一场肆意的狂欢,我不禁被那只快乐小狗感染了——一只小狗尚且可以做到如此快乐,为什么人类要活得那么辛苦呢?新年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在年终证明自己一年过得多么不得意,而是给我们一个重新出发的契机和理由吧。
所以,我出发啦!在2023年的尾巴上,去到了汕头和泉州,在那暖冬如春的城市,给2023年一次郑重其事的告别。我想新的一年,身体先行动起来,精神再振作起来,这一年,运气绝对不会太差。
一碗糟糕的生腌和一份寡淡的粿条
新年在汕头的故事,要从一碗糟糕的生腌和一份寡淡的粿条讲起。当我们在凌晨穿梭在从揭阳到汕头的城际公路上时,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昏暗又迷离起来,好像远离了这个现代化的时代。我不禁在想,如此偏远又没有照明的城市真的是我印象中的沿海发达城市嘛?所幸置身陌生城市的那种放松心情战胜了初印象带来的失望,同伴开始在顺风车上兴致勃勃地点了一份海鲜生腌的外卖,准备一到酒店就开始享受美食,而我也跟着车里播放的老歌哼唱,度假的心情一路攀升。
可是好的心情瞬间被生腌的味道驱赶。我们到达预定的酒店后,同伴逼着我吞下一口她所谓的特别美味的食物——生腌生蚝,一股海鲜的腥味直冲舌苔,从口腔到喉咙泛起一股恶心的感觉,一直不散。我连忙喝下大半瓶水解腥。太难吃了,这么腥真的好吃吗?我发出质疑。同伴不信邪,还是要力证她之前做的美食攻略没有问题,也吞下一口生蚝,这下知道不是所有生的海鲜都叫好吃的生腌,她也承认这个潮汕生腌踩了雷。我再给潮汕美食一次机会!她愤愤不平地说。
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去考证,到底是我们的问题,还是潮汕美食的问题。第二顿是在一家不事装饰、有点岁月痕迹的肠粉店解决的。这种店一看就是当地人才会光顾的店,店里稀落地坐了几个客人,都操着闽南语,招呼客人的老板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婆婆。一看这种配置,我和同伴一下子就充满了期待,觉得这次是来对地方了,这种小店绝对比网红店好吃。老婆婆停下手中剥虾的活儿,吃力地用闽南普通话问我们吃点什么?不仔细辨听根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我们选了一个虾蛋肠粉,一份海鲜粿条,落座等候。不一会儿,粿条和肠粉就上上来了,一看这个食物的卖相就觉得蛮不错,粿条上铺满了各种海鲜,蛏子、虾、生蚝堆得高高的,感觉十五块一份真的很值。肠粉是半透明的块状粉包裹着豆芽、虾和鸡蛋,也是铺满了菜碟,分量真的不用说,保准你吃饱。可是一把粿条放进嘴里,就感觉不妙了,昨晚海鲜的腥味留给我的心理阴影又一次攻击我,而且粿条的味道极为寡淡,好像是白开水泡的,对于一个在川渝地带吃惯了辣的人来说,像这种口味的菜,简直就是灾难,我勉强吃了两口粿条就放弃了,觉得味道实在不合胃口。肠粉稍微好点,多了些咸鲜,但还是不够味。
川渝胃进攻潮汕战役本来以为要以失败告终了,但是在潮汕牛肉火锅那里,我们又取得阶段性胜利。从南澳岛环岛一圈回到汕头市区之后,我已经饿得可以生吞下一头牛了,同伴带我去到一家当地驰名的牛肉火锅店,我们松松裤腰,调整姿势,准备以饱满的状态投入战斗。把薄薄的牛肉切片放进没有几珠油花的清汤锅底中,十几秒后捞起来,肉色的牛肉瞬间就变了颜色,再蘸一蘸我特制的川渝味酱料(小米辣+鱼露+豆油+炸蒜),把包裹着浓厚酱汁的牛肉放进嘴里的那一刻,我感觉我的状态可以拍电视上的美食广告,这时镜头如果对准我的面部来一个特写,那一定是一副极其夸张的享受表情。煨得软糯的牛肉坨也很鲜香,再搭配上粿条,嗦一口粿条吃一口肉,二者的滋味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一样,是绝配的。来潮汕终于吃了一顿饱饭啦!我心里雀跃起来,连连干了几块牛肉,也尝试了他们当地人的吃法,牛肉片蘸沙茶酱。我感觉这种吃法有点像北京人吃羊肉蘸麻酱,都是为了保留肉质的原滋原味,不让酱汁喧宾夺主。可是我还是更喜欢丰富的口感,既要吃到牛肉的鲜嫩,又要吃到辣椒的辣和蒜的香,所以在我改良的酱汁的加成下,这顿饭吃得是很到位的,也很“到胃”。
如果让我平心而论,是否真的觉得潮汕的东西好吃,作为一个在美食之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我还是要说潮汕的食物相比川渝的食物确实是不咋样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潮汕的美食自有他的一番风味。如果把川渝美食比作一个留着大波浪,穿着艳丽的摩登女郎的话,那潮汕美食应该是一个长发及腰,温柔嗲气的大家闺秀,这两种风格是不一样的。面线糊是还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没有攻击性;生腌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少女,我行我素,活出自我;姜母鸭就是成熟的中年妇女,滋味浓厚,克制稳重,余味悠长。这些美食没有重油重辣,没有煎炒爆炸,它不像川菜那样讲究调味火候,潮汕的美食只需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还原食材本身的滋味,这就足够了。我想,一个地方的食物是了解一个地方地理文化的重要切口,也是折射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的镜子。潮汕美食折射出的就是潮汕人追求简单质朴的生活观。
但你要说潮汕人在吃食上追求简单,这也有点不够准确,因为他们对于糕点的琢磨可是极其精细。走在泉州西街上,我没有被一群群貌美的簪花女吸引,反而是被各式各样的糕点店吸引了,可谓是“步步糕”,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糕点店。这些糕点店的装饰都极其简单,但他们贩卖的商品就是店面最好的装饰。白的碗糕、黄的甜粿、黄里带白的麻花,深绿色的麦馅粿,金灿灿的马蹄酥……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糕点都摆在店门口,让你眼花缭乱。我禁不住诱惑,买了麦馅粿和芋头饼来尝,嗯,不是很甜,这就是对甜品最大的褒奖了。糕点的甜度是最难把控的,糖放多了会觉得齁,放少了又不够味,恰到好处的甜味与各种豆馅儿的搭配才是甜品的灵魂。这次我在泉州吃的糕点甜品都是有灵魂的。
从一碗糟糕的生腌,到一份寡淡的粿条,再到一锅浓郁鲜香的牛肉火锅,一份软软糯糯的糕点,我好像开始接受了闽南的饮食传统,对这种清淡的食物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但其实又不是,我接受的不仅是一份美食,准确一点说,我接受的是一种不论结果好坏、不管期待与现实是否吻合的豁达心境,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态度。
二、我见到了大海,就是这样
韩东有一首关于大海的诗写得很有趣: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有人说他这首诗简直就是大白话,毫无诗意,但当我坐在小电驴的后座,沿着南澳岛的公路,迎着风,看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时,我脑海里冒出了这首诗,并且觉得这首诗很写实。
我的确无数次想象过大海,想象中的大海有波浪滔天、海怪出没的一面,也有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的一面,然后我也见过一些大海。在泰国象岛见到的大海是带着夏日黄昏的金黄滤镜、海水绿悠悠的,充满神秘感,绿水与白沙无数次相见又离别,像极了世间的男女。在北海见到的大海有些浑浊,但大海边的烟火气很浓,让人觉得很亲切。在南澳岛看到的大海,和想象中的大海不一样,和见到的大海也不一样。我们人就是这样,不满足于只见一个地方的大海,也许你知道大海就是这样的,但你还是想奔赴下一趟观看大海的旅程。我喜欢大海,喜欢南澳岛大海的沉静,喜欢它的浪花不疾不徐,耐心地前进又后退;喜欢在无人的海滩印下一个个或浅或深的脚印,然后看它被海水冲刷得无影无踪;喜欢在沙滩上做作地凹各种造型,让同伴拍照,也不怕被人围观;喜欢脚踩在沙子上痒酥酥的感觉,仿佛身体与大地产生了最紧密的连接;喜欢极目远眺,在视线终于看不到的地方遥想海另一边的故事;喜欢在海滩的隐秘角落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尿液)贡献给自然;喜欢在海滩上浪费所有时间。也许韩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大海永远是都市人自由的他乡,没有边际、无所拘束,没有人能拒绝大海,就像没有人能拒绝自由,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关于大海的诗也这样自然而然。唯一遗憾的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走进大海,一直都是观海的人,而非水手。但正如诗歌中描述的,我不想淹死,所以只能这样。
如果是观海是生命状态的一种静止,那么骑电驴环游小岛就是一种活跃。
我们骑着小电炉,路过一处处山岛,略过一片片海滩,吹过一缕缕海风,超过一朵朵浮云,踏过一块块石阶,也叹过一片片垃圾,这些被遗留在海边的垃圾就像是美丽衣服上的补丁。我们虽然没有速度,但绝对有激情——对大自然的无限激情。在小电驴上,我和同伴一直处于很亢奋的状态,一直在惊叹自然的美,我甚至很想要纵情高歌,要不是担心我的高歌会影响同伴的驾驶,我一定会放声歌唱。环海途中,我们路过了很多南澳岛知名的景点,比如海丝广场、展南亭、孤独的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还属长尾山灯塔,这座灯塔本是一处景点,但是因为在施工,所以用围栏把灯塔围了起来,但是好奇的游客是不会错过任何美景的,他们破开围栏,生生开辟出一条道路来。走过曲折的泥土小路,沿路各种各样的垃圾透露着这里人气的兴旺,再穿过布满荆棘的树丛,就可以看到那座灯塔了。它像一个巨大的火炬立在白色的海堤上,颜色主干部分是红白条纹状,顶部是尖尖的亭子,也是红白的,在一片蓝绿色的背景下,这座灯塔的颜色极为醒目,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的电影镜头,也是这样的一片海和一座灯塔,遗世而独立。很多青年男女蹲坐在海边的石头上,想要与这座灯塔合影,我也不例外,但是鉴于同伴的拍摄水平,我还是没有一张满意的与灯塔合影的照片,拍了几张露出小肚子的照片,只显得滑稽可笑,不想在最美的地方骂她,只能了了。
彩虹海也让人震撼,所谓彩虹海,实际上是当地渔民将养殖生蚝、海菜等海产品的工具铺设到了海水中,阳光照射下,竟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状态,光影是真是个魔术师,能把原本毫无美感的东西变得如此动人。我们一路骑骑停停,累了就停下来把带的干粮消灭掉,但一直不敢喝太多水,因为南澳岛的厕所实在稀有,不想再露天解决解手的问题,因为一处完全没有人的沙滩也不太好找。路上的人很少,车辆也不多,特别静谧,也很解压,后来我就什么都不看了,闭上眼睛趴在同伴背后,让触觉、听觉、嗅觉无限放大,尽情地感受自然。于是我隐隐地闻到了一股咸腥的海水味,也摸到了风,听到了海风冲刷海滩的沙沙声,于是我感受到了我的存在。
在南澳岛,我见到了大海,然后想象了大海,再次爱上了大海,并且没有淹死,还很快乐,就是这样。
三、游向世界的两条鱼
来到汕头和泉州,才知道这两座城的别称是鮀城和鲤城。《潮州府志》上解释,汕头位于鮀济河出口一侧,三面环水,形成半岛,曾属鮀浦司管辖,又盛产鮀鱼(别名小鲨鱼,一种淡水小鱼),因而也称为“鮀城”,而泉州因为城市形似鲤鱼,所以有“鲤城”的别号。这两座城都以两条鱼作为自己的名片,实在很有南部沿海的特点。汕头和泉州都是沿海城市,天然的地理优势让这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接纳世界的窗口。
汕头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从明清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而泉州的历史更是悠久,从周秦开始,就一直就是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无数商船行旅至此,短暂停留,又满载着货物匆匆离开。中国的绫罗绸缎、陶瓷玉器、香料食物从这里销往东亚、东南亚、东欧等多个地区,一条绵延不断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为起点,向全世界辐射。今天,一首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是无数沿海生意人的精神之歌,他们风雨兼程,敢拼敢为,不怕吃苦,终于将生意做大做强,做到了全世界。而在一千年前的宋元时期,这首歌曲也许同样适用那个年代的闽南商人。那位特别钟爱中国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在一千多年前路过泉州,他也许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云集的商人在港口忙碌地指挥工人装载或卸下靡集货物,穿着各异的外国人在泉州的市场上挑选货物,各个教派的僧侣在传教、念经,各种各样的语言在小巷里此起彼伏……这里俨然是一个四海融通、五方混杂的国际大都市,所以马可·波罗才会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是这样感叹泉州港:“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多元开放的贸易文化濡染了闽南人进取创新的商业头脑,也造就了当地十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
因为印度、波斯、马来西亚等各国人民在泉州混居,所以泉州的文化具有多元丰富的特点。实际上,我们这次旅行并没有切身地体验泉州的民俗文化,只是去观览了泉州的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仅仅是跑马观花地用眼睛看了看那些文化遗产,就已经彻底被这座所谓的“东亚文化之都”折服。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泉州有5项世界级非遗,35项国家级非遗,这个数目太惊人了。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编织、武术、剪纸到建筑、造船、制茶、服饰……泉州人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变成了艺术品,都将其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就拿雕刻这门艺术来说,泉州人仿佛是在挑衅造物者,原本是一块黑硬的石头,泉州惠安县的石雕艺术却可以让这块石头呈现千姿百态,像婀娜柔美的女娲、憨态可掬的笑面佛、逐渐枯朽的荷叶残荷、庄严肃穆的佛像就是这块石头全新的面貌。这让我想起了顾城的那首诗“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惠安的石雕艺术就是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石雕匠人会依据石头本身的形状、走势、颜色、材质,从宗教文化、自然风物、神话传说、文学故事中取材,用影雕、圆雕、浮雕、线雕、沉雕这几种不同的雕刻方法,赋予石头艺术性和生命力。
不仅石头是他们巧手把玩的器具,木头、竹编、纸、布都可以是泉州人展示非凡艺术表现力的材料。只要是能着色、雕刻、编织的东西,他们就能把它变成艺术品。比如安溪竹藤编,就是用将竹藤切成细薄的条状,再将不同颜色的条状竹藤编织在一起,色彩就这样构筑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子,或是一处绿意盎然的春景。永春纸织画则是用特制的裁刀将宣纸上绘好的图画裁成2mm宽的细纸条,头尾不断,作为经纸条;又将白色宣纸切成相等的细纸条,作为纬纸条;然后,用特制的织机,经纬交穿,织成纸痕纵横的纸织画。纸织画朦胧隐约,若有若无,给人雾中看画的独特体验。泉州人不仅心灵手巧,他们还能歌善舞,各种音乐戏剧也久经历史的淘洗而愈发的明艳夺目,比如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这些戏剧大多以男女婚恋、科举做官为主题,传达了当地人民追求婚恋平等自由、实现经世致用理想的美好愿望。
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不停地慨叹,泉州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丰富,他们的艺术感知力是多么的敏锐,他们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啊!没有对生活足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他们是不会把这些工艺发挥到如此高超的水平的。而这些艺术能力的勃发一方面是建立在对外商贸推动的基础上,但更主要是泉州多元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的结果,文化氛围孕育了一批用艺术喂养自身的工匠,他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将这些文化的结晶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他们确认自己把一块石头变成一尊佛像就是一种人生追求,把一块木头变成一个玩偶就是一种极致享受,这样的人生多么高雅,多么值得过啊!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就看到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是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人,她坐在一块未完成的纸织画前,用金色的颜料涂绘着自己手上的作品,周围游客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但她仿佛处在另一个空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连头都没有抬起来一下。看到她的样子,我就从打心底羡慕,因为她找到了一生的方向,这个方向的道路虽然人迹稀少,偶有孤独,但繁花似锦、高雅纯净。
泉州和汕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一两天的旅行只能瞥见其冰山一角,对其文化深蕴的震惊和感叹我说不完、道不尽。我只能说,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港口,从一个蛮夷之地到文化之都,汕头和泉州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不断焕发传统和现代相互交织的巨大能量,这简直就是对世界的一种馈赠,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攻占地球,那些ET们也会惊叹地球人的创造力,也会将泉州的文化遗产制作成标本,将之作为研究人类大脑的重要样本。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亦或是明天,汕头和泉州这两条“福鱼”还会游向更远更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