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的姓、氏与名
我们都知道姓氏起源于人类的氏族社会时期。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写做“生女”,春秋铭文作“亻生”。《左传·隐公八年》解释:“因生以赐姓。”《说文解字》记载: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生”为“姓”的结构成分,是表示意义的义符,《白虎通》曰:“姓者,生也。“姓”的书写符号由原用的“生育”的“生”而衍形为增加“女”字旁的“姓”,就在于“姓”本为表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所以上古的姓多是女字旁,最有名的古姓有: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被称为“上古八大姓”。而上古的帝王也基本上出自这几个姓:比如黄帝、颛顼、帝喾、后稷都姓姬(姞与姬同源),炎帝姓姜,大禹(夏朝)姓姒,少昊姓嬴,舜帝姓姚(妫),妘姓来源于祝融。即使是商朝的姓“子”也通“好”。

同姓者都是同一家族世系的蕃息,有着相同的祖先,所以同姓之人不能通婚。
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不同的,氏由姓分化而来,是同姓的不同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有一定地位的男性才有氏,氏主要来自封地或者官职的名称,一个人的姓无法变更,氏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改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现在我们就以“姬”姓,阐述姓与氏的演化。原因在于,中国的姓氏形成的成熟期是在周朝,周朝也是中华文化的青春期,周王族姓姬,很多现代的姓也来源于姬姓。
周武王建周灭商后封邦建国,把功臣、古帝王后裔和姬姓王族分封到各地,诸侯都有自己的姓,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家族的壮大,名称的重复率变高,就会造成混淆。当时的等级制度严格,如果跟上级重名不是件小事,比如姬郑是周襄王的姓名,但是同时代的卫成公也是这个姓名,君臣同名,所以周公的宗法制度就派上的用场。周公的宗法制把同姓之人分为大小宗,比如周天子是大宗,继承姬姓,周天子的儿子也是姬姓,但是这些王子们就封之后,就形成了小宗,称呼他们就要在名前加上封地,如果王子的儿子继续有封地,又形成了新的小宗,就像大树一样,周王室是树干,王子们是树枝,再分封是就是树杈,一直到树叶。

传说周文王有百子,据考证多数都是被收养的,有史记载的共计19个儿子,其中正妃太姒生育10子,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从以上的文王十子的称呼可以可以看出先秦称呼的一种规律:封地(爵位)+排行+名。比如蔡叔度,封地是蔡国,伯仲叔季为排行,名度,就被称为蔡叔度,其实人家未就封之前在家叫叔度、姬度。看着有些不同的就是伯邑考、武王发、周公旦,其实他们也是遵循了这种规律,伯邑考中的“伯”是长子的意思,“邑”是国都,也说明他的地位,守家之人,守国都之人,也就是不用外封的人,文王拘羑里时正是伯邑考监国,“考”就是他的名(也有说考是尊称的意思,表达了周武王对于伯邑考那种长兄如父的感情。伯邑考的名应该是“邑”)。如果按照封地(爵位)+排行+名名字的称呼规律,周武王姬发、周公旦自然被称为“周仲发”、“周叔旦”,其实当时就有这种称呼,但是不是“周仲发”、“周叔旦”而是“仲发”、“叔旦”,那都是在没有掌权之前的称呼了。同样武王发也被称为“太子发”,周公旦因为是公爵,假王监国多年,自然尊称“周公旦”、“周公”。你要问,为什么称呼前没有加上“姬”或“周”,原因是他们都不姓周,周是政权和族称。没人称呼李世民为唐世民吧?也没有人在你面前冠以“汉”、“回”、“满”之类的吧?至于在前面加上“姬”,你在家时有几个连姓带名一起叫你的?其实他们的本名就是姬考、姬发、姬鲜、姬旦、姬度、姬振铎、姬武、姬处、姬封、姬载。

说回姓与氏,依靠“文王十子”,就出现的以下几个氏:周、管、蔡、曹、郕(成)、霍、康(卫)、冉。伯邑考早殇,没有封地,自然没有氏,史籍也没有记载他有后代。周武王为大宗,继续姓姬,兄弟们被分封到各地,形成小宗。儿子除了太子诵,被分封到各地的有邘叔、唐叔虞、应侯、韩侯,形成了新的小宗:邘、唐(晋)、应、韩。周公的后代分封到周、鲁、凡、蒋、邢、茅等国,又形成了小宗。这些小宗也就形成了新的氏。以后周天子和诸侯们继续分封,氏越来越多,西汉时姓氏合一,就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姓。

贵族们靠分封、赏赐、官职有姓。平民(国人)靠的是住址、官职、 职业有姓。平民有姓无氏,有姓的原因也是为了区别称呼。比如后世为区分,就会出现称呼南阳诸葛、大李、小李的,用我们现在的习惯,就比如,隔壁老王、周村的铁蛋、医生张三、亚洲舞王赵四……只是古代人词汇量少,说话非常的简单,单字多。于是就出现了西门、东郭、南郭、东方、东门等以住址为姓的,上官、司空、司马、司徒、司寇、史(史佚)、钱(管钱的)等姓都是以官职为姓的,还有席(织席)、乐(乐师)、巫(巫师)、卜(占卜)、陶(陶工)、匠(工匠)、屠(屠夫)、庖(厨师)、蒲(编织工)、钟(铸钟工)等姓,都是以职业为姓。至于野人、奴隶,就没有姓氏,后来的姓也是跟随主家(国君、奴隶主等)得到的。
还有一个姓比较特殊,来源很多,这个姓就是“公孙”,对于这个姓,有很多人知道这个姓起源比较早,但是不知道有多早,也不知道来源在哪里,就出现了误解,比如我们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先生就在《史记》中说黄帝本姓公孙,其实是不对的。黄帝时期没有“公”,何来的公孙?公是诸侯,公的儿子叫“公子”,公的孙子自然叫“公孙”,所以公孙在各个诸侯国里都有,比如商鞅原来被称为“公孙鞅”,出了卫国后被叫做“卫鞅”,就封商地后又被称为“商鞅”,其实他姓姬。同理,天子的儿子叫“王子”、天子的孙子叫“王孙”,周王之孙被称为王孙。但是这些王孙后代被称为王孙氏,或许没有封地称为小宗吧,也只能找个氏靠一下,以彰显自己的王室血统。当然王孙、公孙氏族人在后世多简改为“王”氏或“孙”氏,所以今天姓王孙、公孙的人甚为稀少。但是在当时,“王子”、“王孙”、“公子”、“公孙”都不是姓。
周公旦的长子被称为伯禽,被封到鲁国,就被鲁国的后代尊称为“禽父”,他和后来的鲁国国君都被称为“鲁公”。伯禽这一下子就有了三个称呼,但是没人叫他鲁禽的,因为此时周公的宗法制度还没有贯彻,这时还没有鲁氏。其实他本名为“姬禽”,自己人叫他“伯禽”,后代叫他“禽父”,大臣和别的诸侯叫他“鲁公”。值得说明的是,鲁国灭亡后,鲁国后代把姬和公孙两个姓随时切换着用,比如,汉朝的褒鲁侯就是鲁国后代,班固《汉书·平帝纪》记载: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十一月,侯相如嗣,更姓公孙氏,后更为姬氏。似乎很随意。
汉朝“二王三恪”之一的周子南国,其实是卫国后裔,也就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的后代,被汉朝封为“周南子国”,首任周子南君为姬嘉,奉周朝祀。直到东汉改周南子国为卫公国,一直到永嘉之乱,国君还都是姬姓。
从汉朝周南子国、褒鲁侯、卫公国的姓来看,似乎周朝的小宗到后来还是改回了姬姓,或者一直就没有以氏为姓。所以,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在汉朝以后,有些人还是继续用原来的姓,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以氏为姓了,笼统的说各个小宗都以氏为姓是不对的,比如上述的鲁、卫后代就不是全部把氏代替姓。
关于女性的称呼分为婚前和婚后。婚前在父家,还是叫名的,有爱称、小名之类的,跟现在一样。如果出嫁了,就得称姓了,因为女子不承宗法制,故而没有氏。比如,周武王的祖母叫太任,母亲叫太姒,女儿叫大姬,当然这都是出嫁后的称呼,至于出嫁前的称呼,早就没有人记得了。这三位女士分别姓任、姒、姬,在姓氏前面加上大或者太,表示尊称或区分。整体规律为:尊称(地位)/排行+姓+名(基本没有)。比如孟姜、田姜、邑姜、文嬴、穆姬等。也有父氏(国)/夫氏(国、爵) +姓的称呼,比如周姬(周王朝的姬姓女子)、王姬(周王朝的姬姓女子)、郑姬(郑国的姬姓女子)、徐嬴(徐国的嬴姓女子)、齐姜(齐国的姜姓女子)、狐姬(大戎狐部落的姬姓女子)、褒姒(褒国的姒姓女子)、骊姬(骊戎姬姓女子)、庄姜(卫庄公姜姓的妻子)、褒姒( 褒姒,褒国姓姒的女子)。
等。(因为姬姓和姜姓是周朝个诸侯的大姓,互相通婚,姬姓女子和姜姓女子都是贵族,所以“姬姜”也成为贵族女子的称呼,最终被引申为美女的意思。)第一种叫法到现在还有一些痕迹,比如华北地区的老一辈妇女,在出嫁后都被成为老李、老张、粱二姐、孙大姐、周三姐等,其实这几位女士分别是姓李的闺女、姓张的闺女、梁家的二闺女、孙家的大闺女、周家的三闺女,至于他们的名,嫁人之后很少有人提及,甚至不愿意提及,即使是上户口,也没有提名字,姓前也要加上夫姓,唤着XX氏,比如张王氏、曹李氏,以至于一些孩子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母亲的名儿。

先秦的很多词语跟现代也很不一样,名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取的名字很多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比如繄扈(周共王)、宜臼(周平王)、胡齐(周釐王)、师隰(秦献公)、夷吾(晋惠公)、诡诸(晋献公)、兹父(宋襄公)、胡亥(秦二世)等。古代的名字取的也比较随意,比如宋昭公和齐景公都叫杵臼,晋成公叫黑臀,郑庄公叫寤生(难产)。所以有不少人拿着古代人的名字调侃,也是无聊的。比如周公叫姬旦,不少人就叫做“鸡蛋”,其实先秦时没有“鸡蛋”这个叫法,当时的鸡叫做“雉”,蛋叫做“卵”、“子”,所以鸡蛋应该叫做“雉子”、“卵子”或者直接叫“卵”,后来又叫做“鸡子”、“鸡卵”。“蛋”这个字出现的很晚,始见于楷书,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周公的叫做姬旦,“旦”是早晨的意思,代表着光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