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4.黄金屋429~《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2024.01.10

日本人自己分析得很有道理。
## 2022.02.23(周三)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01
序章思考日本近现代史
比如1939年1月,作为被派遣到中国作战的日本陆军华中派遣军(原名“中支那派遣军”)心脏的司令部曾发出这样的言论:“此次事变不是战争,而是报复,国际惯例认同以报复为目的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当时日本进行的不是战争,而是“报复”,因此,这一军事行动也是被国际惯例认同的。
卢沟桥事件认为是报复
在某种意义上,2001年的美国与1937年的日本,都用一种相似的感觉看待各自眼前的战争:因为对方做了坏事,所以动武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将这种战争看成是警察抓捕坏人的行动。
和阿富汗战争类似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阵亡人数是92540人。也就是说,南北战争的阵亡人数是在太平洋战场与日军战斗的美军阵亡人数的两倍。从这一点也可以大概感受到南北战争给美国所留下的深刻伤痕。
南北战争死亡这么多
拿破仑、托洛茨基与西乡隆盛的共通点是,三人都拥有军事领导才能和极大的人格魅力。
确实很像
第一章甲午战争:“侵略与被侵略”以外的视角
对日本人来说,日本海虽然没有歌手石川小百合所唱的“津轻海峡冬景色”那般严寒,但也有一种冷得会结冰的印象呢。当然,还有好吃的松叶蟹。可是,生活在朝鲜半岛和俄国等极寒之地的人们,却对日本海有着温暖海域的印象。对于受到大陆严寒考验的人们来说,日本海已经算是温暖海域了。
俄国人的寒冷是不一样的
第二章日俄战争:问题在于选朝鲜还是选满洲
日俄战争作为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有什么“效用”呢?在这场以俄国为对手的战争中,日本在非常勉强的情况下获得了胜利,结果是使日本成了可以在欧美等列强国家设立大使馆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弱小国家是无法在大国设立大使馆的,而只能设立公使馆。
日俄战争后才能设立大使馆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所受的主观挫折
日俄战争所使用的弹药总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战地,只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就会被消耗殆尽。日俄战争造成日本8万人阵亡,在一战的激战中,一场战役就会造成这样的损失。面对将来可能面临的总体战,这些人开始变得非常不安。另外,飞机等新武器也在一战中登场了。
日俄战争总弹药量还赶不上一战一场战役
## 2022.02.24(周四)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02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德国战败的原因是未能通过短期决战将敌军主力全部包围歼灭。石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原因在于德国没能清楚地认识到,一战并不是一场能够通过短期决战来决定胜负的歼灭战,而是一场长期持久的消耗战。所以最重要的是,为了不输给敌人的消耗战略,就要承受住经济封锁,坚持作战。
原因是承受不了消耗战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并不在首都南京,他正在江西南昌指挥军队进攻红军根据地。这可不是漫画或者游戏里那种几十骑打来打去的有趣行动,蒋介石动员了大约30万军队包围中共根据地,企图将根据地的红军全部歼灭。关东军的石原等人选择这时候发动事变,应该是把蒋介石不在南京这一点也计算在内了吧。
算计很准
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的1935年,胡适提出了所谓“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也就是在日本切腹的时候,中国来当介错人,这个说法很厉害吧。
在日本,由军方课长级别的年轻人想出来的作战计划,在年纪差不多的各省厅课长的会议上稍加调整以后,就被送到了内阁会议,内阁会议也没有经过实质性的讨论,最后在御前会议上进行一番徒有形式的问答以后就算完事了。胡适的黯淡觉悟和日本的这种形式主义则完全不同,他下定决心要在战场上咬牙坚持三年的失败,从而迫使美苏介入远东事务。虽然胡适是在1935年做出这一预测的,但是他准确地预见了到1945年为止的大致历史走向。
虽然立场不同,但是当时的中国人都已经下定决心,所以战争已经注定要进行到你死我活的最后一刻。1938年10月,在日军的不断进攻下,继南京之后,武汉也已沦陷,中国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正在遭到轰炸,东南沿海则被全面封锁。一般来说,战争打到这种地步,大部分国家可能已经举手投降了。但是,中国并没有开口提出停战,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深刻决心和思想,此时正在支撑着这个国家。
胡适提出的日本切腹,中国介错
第五章太平洋战争:说不出死者阵亡地的国家
伊东是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将,他在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敌人的顽强堪比日俄战争时在旅顺的俄军,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在其之上,不论我方如何炮击,似乎都要坚守至全体阵亡为止。”他认为,与日俄战争中旅顺会战时表现顽强的俄军相比,中国军队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淞沪抗战高度评价
天皇听取了包括偷袭珍珠港在内的整个作战计划,海军将偷袭珍珠港说成是堪比“桶狭间之战”的突袭作战,对于接下来双方的主力舰队决战,海军也有“充分的胜算”,即使局势演变成持久战,还是“可以保护海上交通线”,所以对美国开战是可行的。海军提到的“桶狭间之战”很重要,那场战役发生在旧历的1560年(永禄三年)5月19日,仅有对手1/10兵力的织田信长突袭手握重兵的今川义元的本阵,并获得了胜利。不论是“大坂冬之阵”还是“桶狭间之战”,昭和天皇对于这种引用历史典故的说明方法似乎没什么抵抗力,这说不定也是海军方面的妙计。
用历史典故
渊田的经历有些不一般,他在战后成了基督徒,并前往美国周游传教。这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为他就是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时攻击机群的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来自赤城等航空母舰的舰载机袭击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并夺去了许多舰上水兵的生命。
还去美国传教
珍珠港水深在12米左右,是一个浅水港。美国海军把这里作为母港,不仅因为战列舰的吃水是7米左右,更是因为这里的水深只有12米,而鱼雷被投入海中时,会先沉到60米的深处,所以珍珠港堪称免疫鱼雷的军港。如果是深水港,鱼雷就会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正常工作。美国认为,因为珍珠港是浅水港,所以即使飞机投下鱼雷,也会如同在海底打桩一般,插进海底,几乎没有威胁。总之,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也轻视了日本的技术,他们认为不可能有技术可以避免飞机投下的鱼雷扎进珍珠港的海底。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天然防鱼雷
在战场上,对于敌国的人种偏见有时候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记录显示,即使在日军飞机疯狂地对中国香港实施攻击以后,仍然有英国人坚持认为,一定是德国人在驾驶日本飞机。
英国人的偏见
水野广德在1929年写了一篇题为《无产阶级与国防问题》的文章。为什么这两个词会一起出现呢,有点不可思议吧?水野深入地探讨了何谓国家安全的问题。到1929年时,飞机研制出来才20多年,还没有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水野认为,由于日本是岛国,所以本土安全基本不会受到威胁,唯一会让国家不安定的因素就只有经济上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维系与外国的经济联系,只要日本不对其他国家做出“国际性的蛮横不法行为”,经济就能得到保障。
应该关注经济
## 2022.02.25(周五)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03
1945年2月开始,那些与军工并不相关的公司(主要是民用工业企业)的股票价格开始上涨。具体来说,就是纺织工业的股价开始上涨了。股票价格上升,也就意味着购入股票的人在增加。在战争时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运输船接连不断地被击沉,到1943年左右,民用船舶的状况已经惨不忍睹了,国家不仅没有建造船只的钢材,也没有驱动船只的燃料和发动机。尽管如此,与船舶相关的股价却同样在上涨。由此可知,当时有一部分人已经预见到日本很快就会停止战争,社会状况就要出现变化,股价的上涨就是反映。
民用股票上涨,说明战争要结束
2005年由《读卖新闻》进行的调查。其中,34.2%的人认为“对中国和美国的战争都是侵略战争”,33.9%的人认为“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对美国的战争则不是”。
可悲
****
个人微信公众号,请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