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赵海这个人平时很是高傲,但却对自己的事专心致志,从来不管旁人感谢什么,所以显得很是沉默,但是一旦他打开了话匣子,聊到他喜欢的话题,那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着,让人从他缜密的思维和旁征博引中感到自己的语塞和无知。高中时期他就已经涉猎广泛,和朋友一起读完了众多史学著作,因此他有着超越普通学生的洞见和思维。在他感兴趣的中外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或者王国,其兴衰成败都能被他讲出,光从阵势上都已经把非专业学生吓住了。如果不是认识他,外人估计要认为他是历史学系的学生了。虽然他是理科生,非常纯粹的理科生,但在涉猎上,却吸引了一大群人文科生的注意,正是在一场辩论会上,赵海的滔滔不绝和旁征博引让何楚影响深刻。
“这是我最后一次去鲁博了。”赵海在短信中写到。
和楚心理迟疑了一下,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她想起每个周末都和赵海一起骑车去鲁博的情形了,从西门出来骑到北太平桥,一直向西,直到阜成门,就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了。春日最是舒服,凉风吹过,树叶婆娑,此情此景,最合适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不用很费力,也无需拥堵,顺便还能体会到风乎舞雩的满足感。鲁迅故居是除学校外,和楚最为熟悉的地方了。每一张图片,每一则解说,和楚都再清楚不过了。除此之外,和楚还在图书馆找到了专门的书籍,了解鲁迅众多奇闻轶事。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是赵海一步一步带着她走出来的。现在自己的领路人就要离开,和楚只能一个人走下去,他想起鲁迅赠给瞿秋白的两句诗“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他们两虽然算不上知己,但可以确定的是,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大费周章地和其中任何一个人骑上四五公里,珍视同一个精神世界。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想到这里,和楚感到一丝丝不舍。
“一起去呗。”
周日的下午和往常一样,北京的天气超常稳定,等到了故居已经是下午两点左右了。大中午的没什么人,空荡荡的板凳显得室内更加安静。和楚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绍兴鲁迅故居示意图,几进几出的屋子她从来没有见过,想象力给青砖黛瓦的屋子凭添几分深邃。
“鲁迅的诗文里你最喜欢哪首?”赵海随口一问。
“写给瞿秋白的,‘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你呢?”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之前就写过‘勇者愤怒,抽刃更向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更向弱者。’鲁迅愤怒,就用文字抨击。”
和楚内心一惊,身为文学院的她虽然比他多看了几篇文章,但体会却永远没有他这么深刻。和楚在灯光陈列室中再一次感到自己的钦佩和不易察觉的望洋兴叹。她知道她的这些情绪粗线条的赵海是没办法感受到的。若明若暗的灯光掩盖住和楚的钦佩和惋惜。
“最后一次在这里了,这次你讲解,我来听吧。”王西的话语如常。
“ok,带你体验一下中文解读的视角。那就从入口开始讲吧。”
走到讲解的第一则,是鲁迅的绍兴故居,那个早字,除了没有实地看过,剩余的和楚全部讲出来了,带着史实和奇闻异事,加上和楚自己的思想,整个讲解编的灵动有序。
“你讲的这些我都不知道,你从哪看得啊?”王西看看展览橱窗,又将目光落在和楚的脸上,他的目光依旧那么真诚。
“书上看的呗。”
“也是,你们文学院每天的任务就是看书。可是你们看得书和我们不太一样。你们带着一种专业的眼光,但是我们就是读着享受乐趣。”
和楚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事实却是就是这样的,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她就在图书管呆着,8层楼的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模样。靠窗、无人、空旷的位置是她最喜欢的。
和楚撇撇嘴,接着讲下去。这一场讲解漫长又短暂,当讲解到他们各自喜欢的诗文时,都忍不住多停留几秒中。当一场讲解结束,就像是一场电影落幕,是时候起身离开了。
“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王西的目光又一次落在和楚身上,只是何楚这时候并没有看到,因为她在想,就要分别了。“你几点回去,我可能要先回去,学院有事情要处理。”
分别比和楚想象得要早一点,但终究还是来了。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和楚盯着王西,却不知道该不该答应他。
“好的,那你先去吧。”
“下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但是有时间可以一起骑车。感觉骑车还是很有意思的。我走了哈。”王西朝着门口的亮光走去,那是这个博物馆的出口。和楚答应着,留在出口的这边。当王西的身影消失不见,何楚心情也暗了下来,她走向版画展览室。
一个狭小的开放空间,在迂回展厅的中间,她坐在那里,让自己沉浸在版画黑白的世界之中,感觉自己也像是黑白的了。和楚已经不想再讲解了,她就想坐在这里,等时间的流逝,静悄悄的暗下来。
似曾相识的分别场景,只不过一个是可能再也见不到,另一个则是即使在校园内遇见,也是匆匆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