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泄底简评
近日拜读了福州一中空森侦探社出品的《夜》,比较喜欢的作品依次是《那夜我们丢失了星星》《雪夜的礼物》和《荒诞闹剧》。评论用词若有不当,还请包涵。
文小醨《那夜我们丢失了星星》
文风相当成熟,透出一股清冷(?)的风味,非常打动我。标题也很文艺范,只是除去开头“能帮我找颗星星吗”和结尾略有些刻意的回扣外,实际上与正文的关联仅在于“戒指的外形是颗星星”,不过能取出这样的标题也是水准的体现。不知对于社刊作是否会有些苛刻,但读到开头不由得联想起《消失的她》,于是真相便昭然若揭,意外性和创新性都略弱一些。当然如果让作者去做编剧,显然是远好过陈思诚的。推理方面,“伞出现在行李箱中”作为引导侦探役进入真解答的切口相当合适。相较于《总是这么慢》,本作在文字、人物塑造上都有明显的提升,不失为佳作,期待这一系列的续作。
池萤《鸦巢》
开头的几句描写,差点儿令我误以为全刊都达到了第一篇的水准。果然往后便无法维持开头的文字风格,在人物情态、语言上着墨较多的同时故事并未推进,显得略为拖沓。在中后段发生的案件也带给读者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观感,尽管“管家还有一名过世的姐姐”的推理基本能够说服读者,但落到具体的切入点上就显得不牢靠。“大小姐对着蝶墙的感叹过于亲昵”的伏线我往回翻阅实在是没找到,管家和女仆帮忙伪造现场的推理也略显得草率。
星点光影《战略馆杀人事件》
一上来就丢出十名角色,或许有以社员作为原型,但对于校外读者并不友好,幸好案件节奏很快,没过一会儿就所剩无几了。解答是两个老梗的组合拳,看到圆形的建筑示意图如果不转反而会变成令人诧异的展开,这篇就算具体的旋转方式也在BBS大赛上读到过一模一样的。推理出“陆芷伪造身份”的伏线塞在开头抛出的大量人物信息中,并未给我留下印象,因此回收时也缺乏畅快的感受。
百江渚の奶酪《雪夜的礼物》
无论是文字、故事还是推理都非常顺畅。开头直截了当抛出五年前凶案的解答,之后在木屋里度过的夜晚,又发生了新的凶案。两起事件手法都偏机械性,但简洁且清晰,“咖啡没倒满”的切入点很生活化。互换身份的反转尽管伏线不多,但余味很好;因为一人是死者、另一人又显然不是凶手,所以即便明确提到长相一致的双生子,仍旧没往这个方向想,揭露时令人意外。
墨白135《吵我睡觉的人》
前面是规则类怪谈,案件发生后怪谈制定者出面解释由来。类似的风格确实不太了解,就不妄作评价了。
Celeste Crimson《超越生死的推理》
故事节奏比较接近悬疑电影的一篇,以小案子作为引子,引出主角团与犯罪组织、幕后之人的抗衡。很遗憾的是,无论是人物塑造、推理还是反转,都给人一种“想一出是一出”的感觉,缺乏完整性,推理前也没有很多有效的伏笔。正篇中与犯罪组织的对抗,复杂程度似乎还比不过开头枪杀保镖的案件,有些头重脚轻。
速溶乌龟《雪焰》
从通向门外的猫眼中看见的、躺在雪地上的死者,不多时在其反锁的房间里被发现。谜面非常炫酷,可惜解答不免落入镜像反射的窠臼,可行性也有待商榷。此外,WOXIANGXIXUEBANRANSHAO的密码给出时,真的会有人意识不到这是拼音吗?
打爆地球《荒诞闹剧》
本作老老实实描绘对于霸凌者的复仇,认真考究机械密室的构造,详细描写家访过程,反倒在一众暴风雪山庄模式作品的衬托下显得出彩。死者父母的不负责任较好地通过家访时的语言描写体现出来,两起密室案件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伏线力度也足够。第二案以缠在被害人脖颈上的钓鱼线作为运送钥匙的轴,算是有趣的小巧思。解答揭露时,读者也能体会到看似闲笔的开头的用意。霸凌、讲座、跳楼的主轴令我不由得联想到歌曲《凶手不止一个》,“旅馆的三批住客”明显能够读出对《希腊棺材之谜》的致敬。两次分类讨论有些多余,前者仍旧无法排出“第一案自杀,第二案他杀”的可能性,后者得出的结论不过是“凶手在赌”。若是能对“第一案被害人对凶手非常信任”“凶手与弟弟长得很像”“第二案被害人与凶手并不熟悉”这三点进一步夯实,再略微打磨文笔,想必会是上乘之作。
TrapCraft《永夜》
宗教性质的动机,一定程度上与《通往瓦拉纳西之道》相似。在打开密室的瞬间通过机关即时改变现场状况,通过伪造死因制造不在场证明,尽管可行性有待商榷(重物落下的声音是否能确保被掩盖?若其他人未用力拉门把又将如何),但也能读出作者巧思。比较可惜的一点是,即便作者对时间地点的大背景有详尽的描写,全作仍缺乏实感。只是因为“有同学没来,其日记本上有他人伪造的手抄圣经语句”,就判断“这人大概率遇害了”,即便是推理迷,这样的思维也很奇怪吧?真相近似于“协助自杀”,那么日记本上的文字为何需要凶手伪造?被害人自己写上去不行吗?动机揭露时,“制造密室以摆脱嫌疑”的必要性似乎也荡然无存。
地狱火《银河一夜》
这篇翻了翻其他老师的评论才读懂。所以自始至终没有视角转换,一直是“我=邓银河=盖蕾克茜”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许多地方似乎不是很通顺?例如开头“我看向右边。长着一头火红头发的漂亮的F国姑娘,名叫盖蕾克茜……”,又如同时出现在高神语言中的“邓、盖蕾克茜”。或许是我没有发现,谜题篇似乎没有明显指向叙诡的线索(除邓银河和盖蕾克茜名字含义相似),也没有明确指向作案动机的线索。另外,个人认为叙述性诡计的使用起码是应该符合正常习作方式的,在同一段落里同时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表同一人似乎合理性欠缺。
精神状态良好的副社《侦探死于黑夜》
作为全作的串联,夹杂着一些推理迷的自嘲,是很有趣的形式。非常符合作者的笔名,读下来很愉快。
山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鸮语 Vol.3》泄底简评 (14人喜欢)
- 《旧书阁轶闻录 Vol.2》泄底简评 (14人喜欢)
- 《闇No.9》泄底简评 (26人喜欢)
- 2024年度总结 (22人喜欢)
- 《项饰》泄底简评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