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 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 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县域样板

回首2023 砥砺前行铺就大美新民画卷
项目为王 积蓄发展后劲提升城市能级
大项目纷至沓来
投资50亿元的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项目等116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361.49亿元。投资25亿元的中交碧水源供排水一体化项目等56个项目落地,总投资158.32亿元。建立央地合作机制,中国电建风力发电项目等5个央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177.16亿元。
项目建设展现“新民速度”
永利牧业18万套白羽肉鸡种鸡项目等13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建设,同比增长30%,总投资408.61亿元。秋实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开复工房地产项目15个,投资同比增长281.2%。
有效盘活停缓建项目
将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作为扭转项目建设局面、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科技创新 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全新跃升
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8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37家,雏鹰企业3家,实现“小升规”企业14家。十月稻田成为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并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清宫药业等8家企业成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众友饲料等6家企业获批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产业规模发展壮大造纸包印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年产能过百万吨的包装纸企业。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十月稻田三期等一批三产融合项目开工建设,新民酸菜列入国家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福来食品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入选“2023年度中国豆制品行业品牌企业50强”的企业。医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胡台工业园实现满园。
服务业发展优质高效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秋实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园发展壮大,韵达辽宁快递电商总部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鲜生活冷链基地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与北京首农和顺鑫集团合作推动北菜南运、净菜进京,买东北、卖全国的大物流体系正在形成。农产品和农资累计网络零售额均居沈阳首位。“新民大米快递”被评为全国快递服务金牌项目。
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续写新篇
粮食安全有效保障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和黑土地保护工程,粮食播种面积241.15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12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二十连丰”。建设国家级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项目17万亩,市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1000亩。“菜篮子”保障能力不断强化。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稻米杂粮、设施蔬菜等产业链纵深发展。与北大荒建三江、中化先正达合作,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共建新民酸菜产业园,共同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高品质酸菜产业集群。新峰扬翔获评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规模化种苗公司达到7家,年育苗突破3亿株。新认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家,总数达44家。中国农大辽宁省首家教授工作站落户新民。秋实农科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新民市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品牌建设持续深化“新民味道”品牌持续做强,上线京东商城“中国特产·新民馆”。“多彩稻香·生态旅游示范带”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胡台新城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新民市进入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前50强。
城乡融合 城乡品质建设现成效
城乡功能持续完善
启动胡台“多彩稻香环线”建设,南岗村青年驿站及团建基地等18个项目加速推进。期盼多年的新民环线公路项目进入设计阶段,将于2024年春季开工。230国道新民段中修工程、100公里“四好农村路”维修改造工程、167公里村内道路建设工程、7条背街小巷工程全面竣工。惠及11130户居民的87.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房屋本体完工。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已全部改造完成。
城乡服务更加全面
城区公交场站开工建设,胡台公交场站一期工程完工。高质量完成14437户清洁取暖农村居民煤改洁项目。投资7500万元完成“冬病夏治”三修工作。完成解遗办证491户,6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行政村公共交通连通率、城乡扫保“一体化”覆盖率均达到100%。新民市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文化+”工程深入实施
新上线微信公众号“新民记”,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新名片。举办荷花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同比增长28.6%,旅游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31%。成功举办庆祝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2023新民农业嘉年华活动。新民秧歌大赛火热“出圈”,获得了群众的广泛点赞和好评。成功举办马术嘉年华,马文化赋能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作用凸显。张家屯镇后大河泡村获评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生融合 绿色低碳奏响城乡文明新乐章
人居环境更加优化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构建垃圾源头减量、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的闭环处置体系。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点位414个,以村为单位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点330个。创建市级美丽庭院4.5万个、美丽田园乡镇3个。建设靠山屯村等27个“乡村美”样板村,胡台镇杜板牛村成为沈阳市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样板村。1672座无害化卫生厕所竣工验收,居民满意度持续提升。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南塔社区、新建社区2个“无废社区”。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体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开展河流问题综合整治,完成前当堡、大民屯两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升级工程,新民第二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
生态保护修复提质增效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完成人工造林8800亩、退化林修复4700亩、森林抚育2400亩。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及养息牧河、秀水河防洪治理工程主体完工,重点涝区系统治理工程开工建设,生态安全保障、区域防洪能力显著提升。辽河生态封育成果持续巩固,封育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网通办”深入推进,实现依申请类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12345”热线进社区实现全覆盖,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各类问题办结率99.9%。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四个批次51件问题全部办结。评选“清风辽宁政务窗口”19个。向新办企业发放“新民有礼”礼盒,降低企业开办成本。推进“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开展企业“精细化服务”。全年累计化解企业账款8.68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调整国资国企结构,组建开发区泓园开发建设集团,双轮驱动新民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100%,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3个。
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编制数字发展规划,主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数据不断完善,胡台地下管网及倾斜模型数据建设深入推进。建成5G基站586个,谋划5G行业应用场景19个。成功举办首届数字乡村农用无人机飞航大会,搭建无人机科技服务“三农”的载体平台。数字乡村平台全面投入使用,设施农业管理、防汛应急指挥、数字孪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21个系统推广应用。
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事业迈新阶
舒心就业
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控制在2512人,扶持创业带头人10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打造舒心就业示范社区5个、示范村4个。推出“新民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累计提供用工岗位7782个,服务2.5万人次。“新民蔬菜农技工”劳务品牌,被认定为省级劳务品牌并获得沈阳市“特色劳务品牌”奖。
品质养老
建成品质养老社区14个、村屯100个。健全“一刻钟”养老生活圈,3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扩面试点社区达17个,建成6处老年人助餐点位。城区中心敬老院改造完成并投入运营,启动7家农村中心敬老院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发放各类补贴救助资金1亿元。
幸福教育
实现35个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全覆盖,建成6个市级示范点。完成22所义务教育学校提质升级、16所学校维修改造,新民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综合楼及附属工程开工建设。
健康新民
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基本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35个,签约服务覆盖率100%。26家乡镇卫生院完成中医馆建设,大民屯、城郊等5家卫生院开展中医馆内涵建设。“一老一幼”健康服务全面优化,11家医疗机构成功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践行“两邻”理念,深化“三零”建设,全部社区、村完成“三零”工作室升级改造。

启航2024 接续奋斗书写大美新民时代华章
关键词 科技创新引领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广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海大饲料、顺风科技等企业开展检测技术输出服务。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领导干部包保推进重大项目机制,推动造纸包印产业“制浆造纸纵向一体化”和“包装印刷物流横向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新民特色文化IP,深化与中国马业协会的合作。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拓展央地合作深度广度,大力谋划落地一批央地合作项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加大停缓建项目盘活力度。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完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启动近100万亩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和70万亩黑土地保护项目,启动辽河以西20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助力沈阳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大基地。编制设施农业三年发展规划,大力建设沈阳市“菜篮子”生产保供基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持续推进水稻、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建设。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延伸稻米杂粮、设施蔬菜、畜禽、渔业等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新民酸菜产业园、十月稻田产业园、福建盼盼食品产业园。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抓实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步伐。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新民环线工程,加快实施南四路二期等道路工程。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青年友好型街区道路。启动辽西北供水二期工程,让群众早日用上优质水源。
●提升城乡功能品质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整治市容秩序、交通停车、私搭乱建、毁绿占绿等行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收尾工作,全面提升群众居住质量。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化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协会招商,实现全年签约项目、落地项目双提升。突出十月稻田、福建盼盼食品和新民酸菜等产业园区载体招商,持续招引优质企业入园生产。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探索“跨境电商+直播”等新模式,力争全年跨境电商成交额增长10%。
关键词 民生福祉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开展“舒心就业”进社区、进村屯、进企业行动和“品质养老”进社区、进村屯行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打造“幸福教育”品牌,完善社区、村屯幸福教育课堂硬件设施。深入实施“健康新民”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强化人才引育用留深入实施“兴新英才计划”,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体系。强化人才培育,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实施“万名农民进职校”工程。开展乡村人才技术等级认定,激励更多乡村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优化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启动新民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政务服务中心智能化改造。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可网办。提升“12345”热线进社区服务质效,提高诉求办理质量和群众满意率。深化“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建设“清风辽宁政务窗口”,着力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践行“两邻”理念,深化“三零”社区、村建设。高质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民”。
数字2023 全面振兴首战告捷



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稳步增长、进中提质。
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0亿元,增长6.5%;
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5亿元,增长4.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亿元,增长2.5%;
税收收入完成10.5亿元,增长2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54亿元,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7.9亿元,增长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229元,增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