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3年我讀過的10本好書
去年因故沒寫,空了一年,今年繼續。
從去年讀過的書中選出10本印象深刻的,按照慣例,以我閱讀的時序,推薦給大家。
1. 卜鍵,《庫頁島往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
庫頁島,俄稱薩哈林島,日稱樺太島,我大明故土。作者梳理了中文史料與中文譯文中有關庫頁島的記述,整本書讀下來,可以感覺到元明清一路下來,對庫頁島的控制實際上非常勉強,所以至乾嘉間,庫頁島與「母體」漸行漸遠,也就不是那麼難理解了。兩塊極具歷史意義的永寧寺碑,如今靜靜地站在海參崴市中心的阿爾謝涅夫遠東歷史博物館,我在2019年曾經造訪過那裡。1885年,曹廷傑將兩碑拓印,不曉得從那之後,是否還存有拓本?當年我去看的時候,保存狀況並不好,風化很嚴重,碑上的漢字還能認出一些,蒙古文和女真文幾乎已經看不清了。從海參崴就可以坐飛機前往庫頁島,再往東北,就是堪察加了,如果有機會一路走過去,想必也是一段很美妙的旅程。

2.林瑋嬪,《島嶼幻想曲:戰地馬祖的想像與未來》,台北:春山出版公司,2023
當初英文本(Island Fantasia)2021年出版的時候,就第一時間讀了,今年瑋嬪老師自己譯成了中文,於是又重新讀了一遍。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寫,中文本大概會更適合中文讀者。我在2021年的貼文中推薦過這本書,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找來讀讀。此外,林瑋嬪和黃克先主編的《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一書也頗值得推薦,與Mathew Engelke所使用的ambience(氛圍宗教)概念進行對話,可以看到如何將概念用於在地化的討論中去。
3. Kirsten W. Endres, Market Frictions: Trade and Unbernization at the Vietnam-Chian Border,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19.
之前就有朋友提醒過我留意這位學者,和我的研究有很密切的聯繫,或許是當時忙著資格考和做田野,就沒有仔細去讀她的論文。今年初再次被提醒她有新書出版,趕緊找來讀了。通讀下來,其實田野做的有點淺,各種材料用的其實並不那麼solid,但是文章確實寫得漂亮,各方面都點出來了,是一個非常棒的對話對象。23年的8月份,邊境開放之後我去了越南,也順道去了她的田野地,還是蠻有趣的。
4. 李莎著,李英男、姜濤譯,《我的中國緣分:李立三夫人李莎回憶錄》,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偶然間翻到的這本書。之前讀黨史的時候,會注意到李立三這個名字,非常厲害的工人運動專家。回到這本回憶錄本身,李莎作為李立三的夫人,在文中敘述了她與丈夫非常令人動容的革命愛情故事,尤其是當李立三被捕入獄,李莎找遍整個莫斯科,一家監獄一家監獄地打聽,最終找到被關押的丈夫。此外,書中還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回憶了一些當時高層的人與事。之前在做中亞旅行攻略的時候,留意到過冼星海曾經流落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在這本回憶錄裡,李莎也提到了冼星海,記述到冼星海從阿拉木圖輾轉來到莫斯科,最後病逝於莫斯科。
5. June Hee Kwon, Border Dreams: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Korean Chinese Worker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3.
《邊疆之夢》,一本關於延邊自治州朝鮮族中國人的民族誌,以「民族化的身體」,「韓國貨幣」以及「跨國時間」等三個面向來討論這些中國朝鮮族人,在改革開放之後快速私有化的大環境下,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做出的集體選擇——去韓國追求「韓國夢」,同時也在中韓兩國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大環境下,一些人又充滿糾葛地回到中國繼續追尋「中國夢」的故事。寫得非常工整,是一個很不錯的參考對象。
6. 鈴木尚,《骨は語る 徳川将軍・大名家の人びと》,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5.
日本東京增上寺德川墓園裡埋葬的歷代德川將軍和夫人們遺骸的考古資料。日文讀得磕磕巴巴,圖片看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到歷代德川將軍簡單的容貌復原圖以及身高推測數據。
7. 李歐梵,《我的二十世紀:李歐梵回憶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3.
李歐梵教授的回憶錄,意外地好讀,非常誠懇。已經忘了很多年前有沒有去聽過李歐梵教授的課了,好像有旁聽過一門關於現代文學的選讀課,記不清了,但記得聽過他的很多次演講。還記得第一次跑去聽李歐梵的演講時,跟在一個個子很高的老先生身後,差點踩掉他的鞋子,直到課室內的工作人員圍過來,才知道老先生就是李歐梵。他還用半吊子的粵語和周圍的老師說道:「我坐小巴嚟嘅」,很有趣。

8. 陳維新文字撰述,李天鳴、林天人主編,《失落的疆域:清季西北邊界變遷條約與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
台北故宮博物院當年一個特展的圖錄,從與圖和奏摺等實物的角度,把中俄關於邊界變化和清末領土丟失的這一段歷史,得到了比較直觀得體現。想看有關這一時期的地圖很久了,之前在做有關中亞旅行攻略的時候,就想把這一段歷史瞭解得更清楚一些,現在有了這本圖錄,一些地理信息,對照現今地圖,就可以有更加清晰的掌握。比如西北界,其實一直都是巴爾喀什湖。此外也讀了埃麗卡·法特蘭(Erika Fatland)寫的《中亞行紀》,隨著中亞五斯坦的簽證難度逐年降低,中亞之行,是時候該重新提上日程了。
9. 傑森·德里昂(Jason De Leon)著,麥克·威爾斯(Michael Wells)攝影,賴盈滿譯,《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新北:左岸文化,2021.
大概是今年讀過最悲傷的一本書了。因為各種原因,這條充斥死亡的「移民之路」,在這幾年逐漸對於我們來說,沒有像以前那麼得具有「距離感」了。可以用很多角度來看待這一特定的議題,比如冠冕堂皇一點,如何看待特定政策下人與生命的價值?其實可以更直白一些,有些東西就像「房間裡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不說,充滿了諷刺。學術上的東西有其學術上的脈絡,如考古學的介入,Hybrid Collectif概念的運用等,都挺好,但這些故事,這些人本身,大約才是帶給讀者更深思緒的一面,也是作者獲得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的原因所在吧。
10. Sarah Besky, Tasting Qualiti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ea, Oaklan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0.
Sarah Besky關於印度茶葉的第二本專著,之前推薦過她的The Darjeeling Distinction(中譯本《大吉嶺的盛名》,我在2020年的貼文中推薦過這本中譯本)。寫得挺好的,從茶的品味品定,茶葉拍賣系統,茶的拼配育種,茶葉所含物質的醫學科學爭論,廉價茶的市場與種植園,拍賣轉入線上的形式巨變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視角,告訴我們,什麼事茶葉的quality。但其實背後所真正想要展現的,是殖民與後殖民的轉變,是商業與科學知識生產的糾葛,是資本家與勞動者的羈絆,是科技對產業轉變的滲透等等。
彩蛋:

老蔣的日記居然正式出版了,趕緊買來讀一讀。裝幀挺老派的,看著和地方誌似的XD。。。按照國史館陳儀深館長的說法,首先出版老蔣行憲後第一任總統任期(1948-1954,包含了中間李宗仁代理的兩年)的七冊,不曉得接下去的出版計劃是怎樣。讀了1948年的內容,主要圍繞著「總統選舉,幣制改革,三大戰役」三件大事,從上帝視角來看老蔣的日記,還是挺有趣的:怒斥馬歇爾,狂婊白崇禧,以及大家喜聞樂道的「微操大師」如何「把精力放在軍事上面的」。居然真的空投手令給杜聿明?我還以為是電影戲劇化處理的呢。序言中呂芳上說,「沒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沒有人說它是為別人寫的」,真實性固然沒有問題,但後半句麼,哈哈,看大家怎麼理解了。
© 本文版权归 Chopin J.F.Y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