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成长方法论: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

已经非常努力了,结果依然不如意;懂得很多道理,人生还是一团糟;有很严重的选择困难症;常常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拨;身处困境,完全不知道如何解决;没钱、没人脉、没背景,感觉人生一片灰色;不知道现在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极度迷茫……
如果罗列一个问题清单,那么这个清单肯定会非常长。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困惑,而不同的人生阶段又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吗?《优势成长》这本书能够帮你解忧,助你突破,让你成长,实现蜕变。
本书作者帅健翔,前新东方名师,千分之一俱乐部创始人,青年成长导师,个人发展专家,个人商业战略顾问,知名教育类博主。《优势成长》一书,是作者深度梳理自己十年的成长历程而写就,内容深刻,言辞犀利。从序言到后记,字字珠玑,随机选择书中一段文字,都是一篇有内涵有哲理的好文章。
《优势成长》一书的核心观点是:努力不如使对力。通俗说,就是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找对方向,发现自己的优势。作者总结自己求学、入职新东方、网络教学等人生重大事件,以自己为例,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成长闭环图。第一步发现优势,第二步明确目标,第三步制定策略,第四步寻求方法,第五步不懈努力,第六步取得成绩,第七步扩大优势。从第一步的起点开始,第七步成为了闭环图的终点与第一步的起点重合;同时,第七步也成为了下一个更大的闭环图的起点。就像滚雪球,个人的优势越来越大,所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夺目。因此,找到自己的优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长板理论,突破木桶理论的局限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还时常挂在嘴边。其实就个人来说,木桶理论反而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关注短板,只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力;强调长板,突出的是自己的强项。作者帅健翔在书里提出,长板,就是优势所在,让长板更长,把它发挥到极致,就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长板理论所涉及到的内容,从古到今,早已存在。中国古代的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工匠,以及各种手艺人的存在,其实都是长板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去饭店吃饭,琳琅满目的一大桌子菜,不可能是一个厨师做的,每一位厨师不过只负责自己拿手的两三道菜。而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一招鲜,吃遍天”,更是对长板理论最完美的诠释。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因被怀疑盗相君之璧,被掠笞数百,回家后问他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为什么“舌在就足矣”呢?因为“舌”就是张仪最长的那块长板,“舌”在,张仪本人的优势就在。张仪对长板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可谓是人间清醒。
就个人角度而言,没有人能样样精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追求成为全才呢?我们只要精通一样,并把这一样发挥到极致,人生就非常成功了。就组织而言,每一个成员都是长板,那所形成的水桶自然更大,装水更多。当然了,很多大企业会把亏损的业务或利润较低的业务出售,其本质也是长板理论的运用,让优势的业务更有优势。
深度学习,成为认知突围的高手
问一问自己,有多久没有投入地看一本书了?看书和投入地看书,是两回事儿。随便翻完一本书和逐字逐句细读一本书,是两种投入度,自然也就产生了两种结果。深度学习,就是要给自己设立一个高标准,提高投入度,建设性地进行阅读与学习。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书里讲了一个“悲喜交加”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三句话: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异地恋。三年时间,男生给女生写了700封信。最后,女生嫁给了邮差。
男生很努力,很认真,也很投入,但是在感情这件事上,他的投入度明显不如差不多每天都能见到女生的邮差。
这个小故事,大家基本都知道,一般都是当做一个段子来看;而作者却从中看到了我们完全忽视的意义。这是作者的厉害之处,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洞察力、联想力、理解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提出深度自学三遍法,就是一本书要读三遍。当然,这三遍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每一遍的学习目的与细节处理的方式和程度完全不一样。
第一遍,看内容。
这一遍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观赏和兴趣,走马观花看完一遍,只留下一些粗浅的情绪与感受,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这也是我们普通人最常见的读书方式:看完一遍,扔到一边。这种读书方式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自我安慰说“我今天学习过了”,却会让自己陷入自我麻痹的恶性循环中去。
第二遍,看观点。
所谓观点,也就是我们所读的书有什么样的呐喊和呼唤。那么,应该如何把握书里的观点呢?作者认为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是:提问。提问的具体内容如下:
书里提到的哪些观点(哪些方面)是我已经知道的?
书里提到的哪些观点(哪些方面)是我不知道的?
书里哪些观点我特别认同?关于这些观点我有过什么经验?
书里哪些观点我不太认同?为什么?
书里提到的观点,对我有什么启发?
书里是如何引出这些观点的呢?
作者对阅读的主张是:比内容更重要的,是观点。因为好内容总是不缺,缺的是好观点。所以,读第二遍时你要特别注意书中的观点,你对观点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了你阅读的层次。
第三遍,换角度。
其实,读第三遍时,已经不是在阅读了,而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当然,第三遍依然要提问,但已经不是第二遍时读者角度的提问,而是创作者角度的提问。
假如我是作者,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假如我是作者,我为什么为样谋篇布局呢?
假如我是作者,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察呢?
假如我是作者,我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进行表达,而不是另外一个?
当我们能够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你会发现,你的思维会和创作者慢慢重合,会对该作品产生同理心,对作品的理解自然会更深一层。
作者帅健翔所提的三遍法,其实是读书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靖居和尚)关于参禅的三重境界是: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深度学习三遍法与之神似。
超级践行,用行动打破圈层
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一个人每天上班8小时,睡觉8小时,空闲8小时,只要利用好这空闲的8小时,你就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乍一听,很有道理;细细想,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众所周知,理想化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因此,作者通过观察与实践,认为:只要每天能保证高度专注2小时,就能实现不一样的人生。
这2小时,可以根据自己合适的时间段进行安排。但是不管安排在什么时段,都要注意三点:1.必须是完整的2小时;2.这2小时,可以独处,不被打扰;3.在这2小时里,你可调整自己的状态,把你最大的力气、最高的专注全部释放出来。也就是说,这2小时,是你在一天里可以完全自主、高度把握的时间。
为了证明每天坚持2小时的实际效果。作者还算了两笔小账呢。
每天2小时,坚持一年,就是730小时。按照10小时读完一本300页的书,那么一年下来就能看73本书。试想一下,一年多读了73本书,自己的思维、格局、心态、认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按照1小时打字1000字,如果能够进行高质量的文字产出,730小时就是73万字。按照国内一本书10万字左右计算,一年下来,竟然可以写出7本书。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观点:把时间精确到时,行动精确到分,专注精确到秒。也就是说,每秒钟都在专注,每分钟都 在行动,每小时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你可能会觉得这难度也太大了吧,简直就是地狱级别的了。其实这是对时间进行了重新的定义。“饿了么”和“美团外卖”重新定义了30分钟,下单后你等待30分钟,就能吃上热乎乎的美味饭菜。抖音定义了15秒,在此之前,又有谁会想到,15秒的短视频创造了如此巨大的财富。扫码支付,定义了几秒的商业模式。而社交软件可能就是定义了1秒的商业模式,1秒的时间也许就会遇到一个对的陌生人。
精确到秒的本质是精品意识。就是说,有那么一个点在那儿,你没有做到,就不是精品。那么这个点是什么呢?应该是要求,是标准。作者以他在新东方的“磨课”经历为例:20小时的课,要求无一错词,全程无卡顿。这其实也是精确到秒了。
在本文的第四段。我用了“字字珠玑”一词,我觉得实在是很恰当的。全书共六大部分,37个章节,算上《自序》和〈后记〉,一共是39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大量发人深省的内容,每个章节都有让人醍醐灌顶的观点,很多话都可以当作座右铭放在自己的书桌上。如果作者进行拆解,再加上一些案例,整出来10本以上的书是轻而易举的事。当然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按照他所述的精确到秒的精品意识,反而删除了几十万字,最终形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
作者的观点基本上来自于他自己的实践,这是非常可贵的。虽然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无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他的起点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普通的。这就证明了他的观点与方法,是可落地、可实操的,甚至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复制的。而这才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写了不少,却总觉得挂一漏万,很多想写的都没有写。可是,如果把我认为有价值的都写一些出来,那就相当于把这本书抄了一遍。
那么,不写了,让我们开始阅读《优势成长》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