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什么水平?(谈古代科举与现代学界晋升异同)
中学时我们觉得范进中举以后发疯很搞笑,老师们告诉我们,这是那个时代的癫狂,不正常,异化,etc. 但是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我们把高考这种低级别,低烈度,低含金量,多分层的竞争和范进参加的全社会共逐的顶级竞争通道混为一谈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用现代社会带来的溢出生产力为更多的无用文人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并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合理的。事实上这与古代一千多年科举史上的情况完全不匹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如今的人们常感慨名校出身,却只是温饱,读书无用——太多的人包括这些自大的人,和我这样的庸人本来压根不配读书,只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善意,却误以为自己有能力。实际上残酷的现实是:把所有这些人放到当时的排位比例,也就是个童生、秀才,在古代就是混个中小学教员,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自命不凡的人99.99%不如范进。
先说结论:县、府试是中考、高考考上一所像样重点高中,像样985级别本科难度,道试是申请上美国top30博并毕业难度,乡试是成为发达国家像样大学ap的难度,会试是杰青难度,殿试一、二甲是增选两院院士难度,翰林学士是具社会影响力的科学家,如施一公、田刚。而且因为当时考学可以做官,经商是低等的,因此几乎整个市场都在参与这种竞争,而不像今天大多数聪明人都不走无利可图的学术通道,所以甚至更难。下面分析之。
我们翻开《儒林外史》查阅前文可知,范进20岁通过府试,成为童生(对应现代本科生,可以教小、中学),然后考了三十来年道试一直不过(申了三十来年博),根据文中暗示,原来是因为这些年间的考官判卷太人浮于事,只是随便看卷,看不出范进是有大才之人(他考过道试成为秀才是碰上了曾经有相似经历的周进赏识,多读了两遍他的试卷,评价从狗屁不通变成惊为天人)。通过道试的范进成功成为秀才(可以办学教小孩,类似于现在博士毕业可以去社区大学教课,或者做千老)。
接下来,本就有能力,但怀才不遇被雪藏30余年的范进半年内就考过了乡试(全省第七),成为举人(拿到州立大学tenure-track ap教职,可以管几个博士生和博后,也就是古代的可以做个小官),课本中的一段经典文字也就是在这里发生的。试想你是一个做了八,九段postdoc的老千,或者博士延毕了几十年,熬出了头,而且待遇还高,会怎么样?乐极生疯并不是很难理解的。老丈人也眉开眼笑,范进母亲激动过度,直接乐死了。这和现代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嘲笑范进是荒谬的,多数走学术道路的人压根没有这个毅力坚持下来,碰到比范进小得多的困难早就quit了。
再查阅后文,因为母亲去世,按照传说级人物,至圣先师之法,范进只得丁母忧三年,这可被类似地理解为如今评选杰青需要先回国九个月以上把成分洗干净。期满后,范进参加会试,按明代平均来看,全国约取三百名左右贡士(中式进士),然后又马上殿试定名次,成为进士(这一级别一般不黜人,但是分为一二三甲)。一甲与二甲占其中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明代每年平均产生100人,这两类人可以参选或保送翰林学士。
和今天比较,杰青2023共评选415项,2023两院院士增选133人,虽然人口基数较明代增加许多,但考虑到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聪明人不从事科研,大致可判定为同级竞争烈度。回头看看高考,清华北大一年录取本科生八千余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所以,清华北大本科生毕业去干一个普通工作,这压根不足为奇,而是常态。
由于《儒林外史》中只提到范进中了进士,但没有提到是前两甲还是三甲,在结尾也没有将范进按翰林祭祀,我们可以得到范进最终学问到达的位置是杰青与院士这个区间。关于他的仕途,他致仕时官居四品,为通政司通政使(国家信访局局长,副部级)。所以这佐证了我的观点:嘲讽范进是荒谬的,99.99%的中学生,98%的清北毕业生混得都不如范进。
至于翰林学士,其实也就是每个时代有真正伟业的学者,而他们中的杰出者才能留名青史: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宋濂、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蔡元培……
范进的了不起在于,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楚的认知,而且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终于在周进的加持下成功。那句“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是多么有力量呵!我欣赏和羡慕这样的成功人士,因为他们在面对他们时代的种种不公(例如胡乱批卷)时,仍然有能力,有自信,有运气,有毅力。
© 本文版权归 GentryHu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GentryHua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黑胶与唱片机:村上之恋
- 科技进步之效率倒退? (2人喜欢)
- 科技类事业成功者的共性
- 微妙的平衡
- 新经验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