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业花钱这件事
新冠疫情开始前,经济已经处于周期调整状态,在新冠疫情的强势冲击下,经济更低迷了,有人不愿意消费,怕突然间裁员没了经济收入,有的人是没有经济收入,所以尽量能不消费就不消费。我属于后者,没钱消费。
一年半前失业,持续了一年没有收入,在半年前找了份兼职,零散地挣几千块钱一个月。
失业前,曾有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很能花钱,一个月就花了8k+,于是做了一张excel表,记录每一笔消费,去分析消费的合理性,但是分析来分析去,都找不到可压缩的费用。找同学帮忙看了下表格,她们也找不出问题来,都说消费项目没有问题。
既然找不出不合理消费的地方,那就维持原来的消费习惯,每月工资花剩下的就存起来。
刚失业的时候,到处都是裁员消息,求职压力大,但手有余粮,多少有点慰藉。只是那点余粮,根本经不住像往常那样消费。每月自费缴纳社保1600多元,缴纳大半年后,开始心里没底,索性只缴纳医保费用,求个基本保障。
购物欲不因无钱而减退,只是趋向“口红效应”。美国大萧条时期,贵价商品滞销,便宜的口红畅销,因为廉价商品不会给购买人带来大的经济负担而又满足了购买人的消费欲望。
昔日经常逛优衣库买衣服,看到喜欢的衣服就买买买,现在却提醒自己,能穿的衣服继续穿,衣柜里的衣服已经能满足日常穿着需求了,不用购买。即使有购买的冲动,衣物的价格也能把人劝退,100+元的衣服,现在看来已是高价。
后来买衣服学会三思而后行。
原来优衣库的衣服不是所有都具有性价比的,在购物网站上一搜同款衣物,材质和版型设计可能都比优衣库优质,当然,也有些款式是优衣库更具性价比的,比如衬衫和聪明库。所以,在买衣服前需要先想明白一些问题:
1、衣柜里有类似的衣服吗?如果想购买的衣服跟衣柜里的衣服风格、款式、功能类似,那就不用采购衣物了。
2、30岁以后,基本形成自己的穿衣风格了,在不追随刻意调整风格的话,衣柜里的衣服有一件不能穿了,再购买一件替补就可以了,其实来来回回穿的就那么几件衣服,只是衣服和裤子组合搭配不同而已。
3、想购买的这件衣服,是喜欢,还是适合?选适合的衣服吧。想想看这件衣服可以跟衣柜里哪些服饰搭配,在哪些场合穿。如果都没有答案的话,那想购买的这件衣服就不合适了。
4、确定要买这件衣服了,如果不是非得要买某个牌子的话,可以多对比几家网店,或者很多网店买的衣物货源都是同一家服饰公司的。
护肤品越用越便宜了。
昔日买一整套的SK2。SK2用上大半瓶,是能看到毛孔细致了,但是因为没钱,再加上“八嘎”核污水排海,不敢用日货了。开始选择国内生产线的护肤品,或者在旗舰店买临期护肤品。
雅漾的产品就经常有百亿补贴,曾经在百亿补贴频道买了瓶保湿精华,精华液涂抹的肤感很好,而且价格不贵,100块钱不到。后来就学会买东西先在电商频道的百亿补贴频道搜索看看。
即使是同一个牌子的护肤品,在不同的平台价格也是不同的。比如欧莱雅的面膜、适乐肤的润肤乳,屈臣氏经常做活动,在小程序下单更便宜。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先想想预算区间,在预算区间里选产品,然后对比不同购物平台的价格。
采购日用品的频率是可以降低的。
昔日每周采购一次日用品,包括零食、洗衣液等。失业后因为没钱,把采购的频率缩减到每两周采购一次日用品,每次采购价格不超过300元。正是这样的规划,压缩了采购日用品的花销,减少了食物的浪费。
对于经常做促销的日用品,大量囤货是没有必要的。像是抽纸、卷纸这些产品,电商常常做活动,不一定双十一就是最低价。
以上都是生活消费方面的调整,但最核心的,应该是储蓄。
当没有工作收入,还要缴纳9k+的商业保险费,因为舍不得钱,保险费都是拖到宽限期即将结束才缴纳的。
人们常说没钱就没安全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在有钱进账的时候,储蓄很重要。不应该是花剩余的钱存起来,而是把大部分的钱存起来,小部分拿来应对日常消费。
以上内容记录下来,留着以后翻看。往后找到工作,有钱到账了,希望能记住失业期间消费观念和储蓄观念的调整,有规划地花钱、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