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纺织业的历史看空间经济学的结论
先说《空间经济学》里的三点结论:
1. 销售导向的产业首先从已建立的集聚地迁出。由于对这些产业产出的需求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最终消费而非其他厂商,所以需求集中在国家1的程度较低,这使得消费导向的产业最先迁出国家1。从性质上来说,总体发展模式与不同条件下的劳动密集度类似。即工业首先向国家2扩散,在达到与国家1完全相同的水平后再向国家3扩散,依此类推。
2. 首先,最上游的产业最先迁出;其次,每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旦步入正轨,发展都会非常快速。以上两个现象都是由同样的基本原因造成的。在模型中,前向关联强于后向关联,上游产业很少使用制成品作为中间产品,因此所享受的前向关联较弱。这就意味着上游产业会最先与现有的集聚地分道扬镳。然而,上游产业创造的前向关联也最强,从而吸引其他产业的厂商进入。
名词解释:
- 前向关联: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当甲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需吸收乙产业的产出时,对于乙产业来说,它与甲产业的关系就是前向关联的关系。
- 后向关联: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部门发生的关联。当甲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向乙产业提供了产出,则对乙产业来说,它与甲产业的关系就是后向关联的关系。
3. 假如一个国家经历了短暂的经济衰退,部分产业流失到了其他国家,那么当经济形势好转时,并不存在什么机制能使这些产业重新回来。
因为缺乏一些历史事件的支撑,所以对这个结论比较难去理解。早上突发奇想,找了丝绸纺织业的样本来对照整个结论是否正确。
丝绸纺织业的上游产业是桑树种植和养蚕,同时丝绸纺织业又是一个销售导向的产业,而整个产业里历史跨度又足够长,就是一个完美的样本。
从先秦时期开始养蚕业十分发达,河南出土的文物里就有丝绸制作工具。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文献记载了黄河流域的兖州、青州一带,是十分适合养蚕之地。
到了秦汉魏晋时期,我国的蚕桑业中心主要仍然在北方地区。当时,我国形成了几个主要的丝织品产区,其中齐鲁地区盛产刺绣,河南地区盛产织锦,成都平原地区盛产蜀锦。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 《颜氏家训·治家篇》记载:“河北妇人,织任组训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这说明当时北方地区的丝织业比长江流域更发达。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代丝织业主要在河北、河南、江南、剑南四道,也就是黄河下游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以及江浙、成都平原一带,其中以黄河流域一带的丝织业最繁荣,但是到了唐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也发展得较快。在《唐六典》中,将中国的绢分为八等,一等为宋、亳,二等为郑、汴、曹、怀。可见,一等二等的绢产地都在河南道,其余各等也在河南河北两道。所以,唐代的蚕桑业中心仍在北方地区。
由于宋徽宗和其子宋清宗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族俘虏导致北宋灭亡。由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率君臣渡过长江,建立了南宋。南宋建都临安,北方的各种手工业艺人大量涌人南方,带动了丝织业的提高,江浙一带一跃成为全国的蚕桑丝织业的中心。中国的蚕桑业中心则转移到了太湖地区。从南北宋开始整个国内为主的消费市场终端的迁徙导致了蚕桑业从北方地区转移到了南方地区。
在元代初期,忽必烈虽然采取措施发展蚕桑养殖业,但需求端和核心产能转移到南方,整个养蚕业就根本扶不起,于是元代中期北方的蚕业迅速衰落。元灭南宋后,黄河流域织造和原料生产已经分化,农家多以育蚕缫丝为限。元代南方的育蚕桑技术比北方先进,规模也比北方大。
到了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种桑养蚕已几乎成为家家农户的副业。江浙地区的城镇居民大都擅长纺织,并出现了一批以丝织业为主的集镇。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丝织业此时已经一落千丈。这时期实际展示了空间经济学里的第三条结论。
当海上丝绸之路打开时,整个制造业市场就变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内部的竞争模式。这部分的历史资料就有城山智子的《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可以对照。这书主要对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外汇、资金筹备模式、产能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分析整理,解释了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失去市场竞争力的原因。(PS:整本书内容很多,所以建议自己去看,这里不去展开说明。)
不过,在国际贸易中夺回市场份额也是一种等待风水轮流转的操作。核心是劳动力成本的必定增加,会导致为了争夺廉价劳动力造成产业的迁出。所以,在2006年,我国就开始实行“东桑西移工程”。
“东桑西移”是指我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随着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区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 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有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和推进这一发展态势,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结语:
整个迁徙的过程也是历史的轮回,需求端的转移造就了南方的纺织业,而全球化经济下,需求端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后就比拼劳动力成本,产业转移的驱动也在千年里发生了改变。所以,整个江浙沪的丝绸纺织业必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失去竞争力,而山东和陕西的整个纺织业兴起于劳动力成本低廉,至于能不能盘活则是看全球的需求端的增量。
从上面的最终结论来看,所有人为制造通胀来达到经济复苏的经济理论都是错误的;由于新兴产业出现导致的需求增长,而生产产能阶段性跟不上造成的通胀是可以接受的。保持合理通胀的根本在于供给需求端平衡,要达到这种状态则需要各行各业中头部企业市占率达到一定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