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巴克的马后炮
马后炮来说,星巴克过去似乎有两个决策上的问题。
一是那个带插座的大桌子+靠背椅子。早些年几乎每家店都有这个组合,特别适合加班,一坐坐一天那种,或者家长带娃做作业,经常是周末大桌子坐满,像大学自习室一样。
其它位置就算不是大桌子,也更多是正方形桌子加椅子,插座也不少,总之是能坐得比较舒服的那种。
后来应该是更新设计语言了,印象里应该是从首都机场T3安检口外面那家星巴克重装开始。新的店铺设计语言强调站席、没靠背的独凳,几乎没插座,就算有桌子也很小。总之是强调翻台率的那种,坐一会就非常的不舒服或者不自在。
不过最近一两年,感觉星巴克在重新把大桌子+靠背椅子的组合做回来,新开门店几乎都有(一开始以为是老门店没升级,最近发现应该是新的设计语言里面一定程度的“回调”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那个像大学自习室一样的场景真是黏性十足(也和当时没太多别的选择有关),加班有干劲,小孩写作业氛围也好。客人待的时间长了,和店员也认识了,甚至客人之间也会相互认识(我就是这样认识了好几个老坐我对面的朋友)。
重点是这群人虽然坐的时间长,但也是价格最不敏感的一拨人。这不比现在店里店外没事就坐一大片不点单的大爷大妈好太多了。
当时更新设计想着提高翻台率,似乎也没错,但人走了,再要他们回来就难了,现在行业卷得这么厉害,能把人留住可比登天还难了。
另一个问题(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也和这个有关,早期星巴克很多店都有自己的顾客群(忘了是QQ群还是微信群了),也就是所谓的“熟客群”。其实都是店员或者店长自发建的,里面很热络。但后来某个时刻,应该是星巴克内部要求解散这些群,随后这些群就解散了。
(从我的渠道)不知道原因,估计是不方便管理或者所谓的不能保持服务的一致有关吧。但很多年后,现在星巴克又希望大家加群了(很多店的收银台那儿都有扫码加群),每次看到这个,就想起当时折腾过的那一下。
也很可惜。还是那句话,人散了,再要他们回来就难了。
不过做事里面,决策错误也太正常了,何况是马后炮。以及想想自己决策错误的东西那可太多太多了,有的能弥补,有的补不回来,不写了,继续填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