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十七: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正言顺”这个成语,来自卫国26年的荒唐父子争位乱政故事。灵公三十九年(前496年),蒯聩密谋刺杀南子失败,逃亡晋国。灵公四十二年(前493年),蒯聩之子卫辄即位,是为卫出公。同年(前493年),蒯聩回卫国,想当卫国国君,因卫人反对失败。12年后(前480年),蒯聩的姐姐欲杀掉儿子卫辄,卫辄逃至鲁国,蒯聩即位,是为卫后庄公。子路在这场事变中被剁成肉泥。2年后(前478年),国卿石圃作乱,庄公出奔,被戎州己氏杀死。1年后(前477年),卫出公复位,前470年,卫国暴动,出公逃亡宋国。终死于越。
“子路问政”这一章内容,发生在公元前488年,卫辄第1次在位的第6年。关于孔子的“正名”,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弟子解读,希望卫辄主动去迎回父亲蒯瞆,蒯瞆被卫辄的仁孝所感动,请求卫辄继续担任国君,卫辄尊蒯瞆为太上皇。这样一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就都得到了正。当然,后续的事实当然没有遵照孔子的剧本走向,父亲蒯瞆抢了儿子的君位,昏聩被杀,儿子卫辄复位,乱政也被逐,死于卫国外。
父子争国,以子拒父,君臣上下之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最终君亡国乱。“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我们的一言一行,哪敢有一点马虎、随意的地方。如果名不正、言不顺,虽不会至于“一言丧邦”,但终究会给自己招致不愿期盼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