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气干云 译笔如椽——敬悼霍桂桓老师
天寒岁末,终日穷忙,师友也有点疏于问候。
今天上午看到干春松老师的帖子,才知道霍桂桓老师去世了。急忙给霍师母留言,没有回音,于是语音通话,才知道21日,霍老师一个人在家中因病去世,这一年多次住院,本以为出院后没事了,没想到成为永诀。
跟霍老师结识有十多年了,还是在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时候,我就想请他帮忙翻译一些德国思想家的作品。知道他的大名,则早得多,我一直对阅读史感兴趣,早年专门去找一些接受美学的书来读,因为我总觉得做阅读史,不能仅仅看阅读史,还要找到理论源头,望京时期的社科院研究生院尽管很袖珍,但是图书馆藏书却是惊人的好。当时在书架上翻到一本W.伊泽尔的《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发现译得很不错,读起来也很合我的口味,译者就是霍老师,因为小时候启蒙电视剧是《霍元甲》,对姓霍的人都觉得印象深刻。当时还没有想到他是哲学所的老师。
邀请他帮忙,是想请他帮忙做一套曼海姆的作品集,在我的直觉里,知识社会学对于历史学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我所关注的思想文化史更是相得益彰,值得重点关注,曼海姆尽管是德国人,但是随着纳粹的兴起流亡英国,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不少影响,所以他的知识社会学,相对于舍勒而言,更加清晰易懂一些,但是无论从翻译的质量和数量而言,都值得提升。
当时还没有小孩,晚上的时间可以见大量的作者,于是就约着吃饭。他说,那就在世纪城附近,大鸭梨烤鸭店,他带酒。一见面,壮硕的身躯,果然是北方大汉,我最佩服的几个译者,其中一个是已故袁广泉老师,是山东壮汉,而霍老师则是河北壮汉,有着豪爽的笑声。
酒是劲酒,湖北产的,尽管我知道是药酒,但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诗书之间也,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他的口头禅:“你小子,你小子。”
初次见面,他跟我说了一句话,说其实很早就注意到我了,看了几本书,觉得很有书感。“书感”这个词,十三四年后,我依然记忆深刻。
他也聊了不少他做书的经历,此前弄了不少丛书,合作的出版社也有几家,说了不少心得和建议,现在想起来可能有一点就是要控制好出版节奏,确保基本的水准,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那天晚上,天气很好,谈得也很好,大鸭梨都打烊了,服务员上来了几次,他对着她们笑了笑,我们还意犹未尽。我记得月朗星稀,那时候似乎还舍不得打出租,等了一个公交车往石景山住处赶,回到家已经十一点多了。
然后他就开始译曼海姆,一共三本,《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保守主义》《思维的结构》,12年我离开人大社,他陆续交稿,出版后寄我一套签名版。说起来有趣,当年各个分社之间,要策划什么学科的选题楚河汉界,界限分明,按照学科分类,曼海姆属于社会学家,不太属于学术出版中心的领地,为了好蒙混过关,我在报选题时称其为思想家,否则很可能这套选题不见得通过。
后续他说自己搞了很多年的许茨,想弄一个文集,“你小子敢干吗?”我说没啥四川人不敢的,于是又一起喝酒,谈了不少学界往事,对许茨的贡献聊得尤其多。
12年6月,我受邀到北师大出版社创办学术出版中心,除了新史学,我把德意志学术思想作为重点之一,许茨文集顺理成章地移师新街口大街,大致签约了八种,先从《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做起。他的效率很高,译稿很快交稿,而且读起来很清爽,豆瓣网友对于译作一般来说是非常挑剔的,但是此书评分高达 9.4,可谓极高的褒奖了。其实,除了实名,霍老师还有一个笔名“艾彦”,署名翻译了另外十来种译著。
我当时还想推动科学社会学的出版,知道他翻译过一些,于是问计于他,他2012年8月25日给我回信:
徐锋兄:
你好!近日比较紧张,没有时间整理你要的、有关“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资料,请谅解。现在把有关信息转告你,可按照以下几个人名进行搜索:David Bloor,Bary Barnes,Harry Collins,Bruno Latour,Stephen Shapin,Michael Mulkay,Mary Hesse等人的著作,希望有书名、目录、提要和简介;另外,关键词可以搜索Strong Programme。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待我的合同签订之后,你最好能够找时间我们聚一次,我有重要的话谈。收到以后,请简单回复一下。祝好!
霍桂桓 8,25 晚
当时谈到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集》再版,他说:
从书的事情,只是一个参考意见,一切都以能够运作为准,请勿介意。关于曼海姆的《文化社会学》,我觉得如果再版最好重译,因为即使我参与的第一部分也以过去多年、定有需要修正之处。
正当我希望他能够再下几城的时候,他电话告诉我,“徐锋兄,接下来我可能不能这么干了”,我当时很吃惊,问怎么回事,他才说自己身体有恙,而且很严重,需要定时透析。我劝他安心养病,身体是第一位的,其他可以从长计议,时不时给他电话或微信问候一下,病情倒是稳定,笑声依然爽朗,但是我知道,以他这么一个勇于任事的人,不能多工作,会是多么难受啊。但是他依然乐于助人,还向我推荐年轻译者,2018年10月20日他给我来信。
徐锋兄:
你好!谢谢回信!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翻译出版,我没有说清楚;实际情况是:我曾经在1996年(当时我还在社科院社会学所)初翻译过《符号互动论》这本书的最重要的部分(占总篇幅的四分之一多),并且由该所的《国外社会学》在该年第四期加以刊登。由于后来的其他任务,这个翻译就放下了。去年初,人大新闻学院的一个研究生(她目前已经作为2018级博士生升入该学院)因为想研究“符号互动论”而找到我,希望在我指导下主攻这个方向。经过一年多的接触,我觉得她还不错,语言功夫比较好、人也踏实,而且特别希望在研究之余把这本书翻译出来。所以我才向你推荐。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至于我,由于身体原因、加上还有已经和贵社签订的有关许茨的翻译合同,短时间内还难以再涉及曼海姆的翻译,请多原谅。再次感谢!祝好! 霍桂桓 10,20 上午
这是我们邮件最后一次往来,后续一般通过微信问候,我为了不多打搅,都是请他保重身体。
2020年11月20日晚我问候他如何,他说:
我最近还好(算是逐渐在恢复),每周三次透析、每次四个小时。目前精力和体力还不好(只能散步二百米),因为前段时间大出血(都报病危了)对心脏影响不小,还在逐渐恢复。偶尔在网上看到有关你的信息,你干得越来越好啦!有事随时联系我,我会尽力。
2022年1月14日上午我问及他的情况,他说:
徐锋兄您好!新年好!多谢问候!我近来主要是按时透析(每周三次,二四六下午,每次四个半小时),然后就是修养身体,基本上没有其他事。您和家人一切都好吧?顺祝您和全家一切安好!
尽管重病在身,可以说他一直很乐观,没有什么怨天尤人,我想霍师母和他们的一对儿女一定给了他很多的温暖,所以今天师母一提到他去世的消息,不由得抽泣起来,上天何其不公,让这么一位有情有义的汉子与我们永诀。他很豁达,跟霍师母说,如果走了,不要通知超过二十人,所以近乎就是亲朋和单位的几个人,可是他的小学同学听闻他去世,都赶到北京为他送行。他身上那种燕赵之士的豪气一定感染了不少乡党与师友。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4月,我因为换房,临时需要周转一下,于是向他求助,能否借一笔钱,他当即答应,并且让师母去人大西门工商银行给我取出来面交,我写了借条,后面如约归还。今天跟师母提到此事,她说霍老师跟他说,这个小孩很棒,肯定是遇到问题了,咱们能帮就帮。师母也没有二话,立即约我见面。
提及这些,霍老师笑容可掬的面孔一一浮现在我面前,我们喝酒时,他甚至会用他宽阔的手掌拍拍我的肩膀,让人倍感亲切,可惜这双大手,因为病痛已经逐渐瘦削,而我们再不可能一起把酒言欢了。这让我想起了逯耀东先生的名篇《江湖老了那汉子》:
他注视着桌上的酒碗,碗里有自己摇晃不定的影子。虽然他也曾想将那影子固定下来,可是却没有做到。……只为了胸中所留存的那一点孤愤,他仍一匹骏马,二尾瘦骡,驮着几筐残卷,东南西北穿梭往来,秋山怅望,春江醉卧,到如今,几阵霜风,已吹染了项上一簪愁发。——他已听惯了太多风声雨声。
一个学界的豪侠之士在北京的漫天飞雪中与我们不辞而别,世间已无霍大侠,痛哉痛哉!希望来日有机会以一杯浊酒告祭于他墓前。
都说今年是一个告别的时节,很多老先生离我们而去,但是霍老师正当一个译者最好的年华,如果没有病痛,他或许还可以翻译更多经典作品,因为以他的功力和自律,可以说无愧于国内最优秀的译者之列,但是这终究只能是幻影了。
我跟霍师母提及,希望有机会推动霍老师译著的重版,同时也留意他的电脑文件,应该还有其他译稿,如有可能,也期望做一些努力。
他是一个热情但却低调的人,正是由于这种低调沉潜,铸就了他的如椽译笔,希望这些译作能够不断重印,定能传递他的不朽声威。
2023年12月29日凌晨于北京观海堂
附录一
霍 桂 桓 同 志 生 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知名文化哲学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退休干部、研究员霍桂桓同志,于2023年12月20日15时4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霍桂桓同志1963年3月出生于河北深县,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就读于河北深县中学,1981年9月至1988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至1993年7月,在北京气象学院社会科学系任教,担任马列教研室主任、社科系党支部书记。
1993年7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理论研究室工作,任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1998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00年8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2002年4月出任该研究室副主任。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代理主编。2003年8月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出任《世界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至2007年)。2006年8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2007年6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12月,再次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2016年8月,被评为研究员。
霍桂桓同志勤勉治学,长期聚焦美学、社会学、西方哲学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显著学术成果。出版《文化哲学论要》《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等专著;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江海学刊》《国外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文章百余篇;独译与合译译著十余部,在《国外社会科学》《哲学译丛》《第欧根尼》《国外社会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译文数十篇。曾担任华夏出版社《现代西方思想文库》主编(1994年),中国城市出版社《西方思想经典文库》主编(2001年),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知识与社会译丛》主编(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过程研究》(年刊)主编。曾担任中国翻译家协会社会科学专业翻泽委员会常务理事(2005年-2015年),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职研究员等职。此外,他多次承担院交办课题和研究任务,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霍桂桓同志待人热情,提携后学。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学术机构兼职,为哲学专业培养了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霍桂桓同志的逝世是哲学研究所和我国学界的重大损失。他潜心治学的精神激励后辈奋勇前进。
霍桂桓同志千古!
附录二 霍桂桓先生著译目录/谭徐锋编
著作
1、文化哲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文化哲学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译著
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联邦德国] W.伊泽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社会实在问题,[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心灵、自我和社会,[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译林出版社,2012
现象学哲学研究,[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思维的结构,[德]卡尔•曼海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保守主义,[德]卡尔•曼海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 [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署名“艾彦”
美学:艺术哲学引论,[英]安妮・谢泼德著,艾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知识和社会意象,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
文化社会学论集,[德]卡尔•曼海姆著,艾彦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历史中的意义,[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译,译林出版社,2011
精神科学引论,[德] 狄尔泰著,艾彦译,译林出版社,2012
知识社会学问题,[德]马克斯·舍勒著,艾彦译,译林出版社,2012
艺术的意味,[德] 莫里茨·盖格尔著,艾彦译,译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