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的阅读总结和一份私人书单
岁月忽已晚,转眼2023年又要过去了。
人过了三十,我们可能会刻意地不提到时间和年龄,但反而更让人感觉时间迅疾之快,快过布罗茨基的马,快过一道光线。
每到年底,按照惯例,我们都要做一份总结,几年以前,我特别不喜欢做总结,说不上原因,只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不应该有那么多节点,就像在上大学时,我很少会在期末去冲刺,每天该干嘛还是干嘛,这最终导致了一个结果,每一年的考试排名都在中下,我想如果多花点心思,把节点当做一种努力的目标,或许结果会很不一样。
但人到了三十以后,尤其是在工作中习惯了要做总结之后,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开始一股脑儿找上门来,这就逼得我们要去总结,要心里给自己做一个计划,否则的话,很容易陷入恐慌和焦虑,尽管做总结和规划,有时候就像是一段安慰的文字,但我现在觉得,这绝对好过没有,每一段总结,既是一段回忆,也是一段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以及是当下和未来的一种操练。毕竟,我们都是如此的善于遗忘。
既然这样,那就从「何人斯的书影世界」开始,从做一份阅读总结开始吧,当然,在自我的自留地,总结的好处是可以更加随心所欲,而这随心所欲的背后,多了更多的真实,少了没必要的客套和条条框框,我想,有时候会更有参考价值。
首先,如果要问2023年,买了多少书,看了多少书,我想大概已经没有具体印象了,我很少去统计或标记一个数字,而且很多书籍有时候看到一半就没看了,大概也不能列入到看的书目之中,不过整体的阅读数量肯定是少了,一是心境的变化,我越来越难坐下来读一本书,尤其是这本书或许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二是时间上的问题,或许是变懒的缘故,可能我没有在时间的海绵上多挤一挤,于是让很多时间倏忽就过去了。看得少了,自然也写得不多,很多也是一个小时就已经写完,不能说有太多质量,大多是随性而发。
但有时候文字最能透露一个人的心境和心态,随性而发的文字在读者那里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文字背后是平静还是浮华。“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读到这样的文字就一定是静心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读到这样的文字,那注定是孤独的,失眠的夜晚。而反观我这一年写的文字,大部分都是草草而作,除了少了文字的质量之外,也并非到了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归根结底,还是内心的不平静和个人对文字失却了很多的敬畏之心,期望的是流量,是被看见,其实最后的结果,反而事与愿违。
也因此,对我来说,2023年的阅读总结,首先是要回归到文字和内心本身,我想这或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如果文字没有了真实、个性或者经过时间的淘洗锤炼,最终也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看任何的书,观再多的电影,也无法准确表达那些内心深处的悸动和感触。
说完文字和写作本身,下面就开始言归正传,说说2023的阅读总结。
2023我都读了哪些书?
粗略估计,2023应该是读了大概五六十本书吧,主要领域依然集中在三个方向上,一是和文学有关的,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像今年重点读了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都是五六十万字的大部头,好在文笔优美,读下来还是收获颇丰,至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轮廓性的认识,这个时候,读一些大部头作品还是需要耐心和勇气的。

其次是和营销、品牌相关的书籍,因为工作是做品牌和营销相关,这就意味着需要从书籍中获取营养,无论是理论素养或是案例分析,有时候读这些工具书,不仅能够帮助你直接上手,更是某些工作中的灵感来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工作不能指望有人带,更多的是自我探索与精进。比如今年在营销领域重点读了小马宋的《营销笔记》,目前出了两本,重点讲营销中的4P理论,既有框架又有实操案例,很多是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我想对于在这领域学习的应该很有好处,另外就是看了很多本华与华的案例集,华与华虽然有很多人诟病,但不可否认我们生活的商品世界里,华与华几乎无处不在。

最后,就是偶尔会关注一些和经济有关的书籍,因为我学的是经济学,所以有时候大概是专业的吸引,有些书不自觉就会买来看,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需要靠这些去理解我们的生活与世界,比如看了黄奇帆的《战略与路径》、《分析与思考》,我想起码会对我们当下的经济,或者未来的经济与发展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于普通人大概会有什么收获呢?我想见仁见智吧,我自己有时候就纯粹是以前学经济学的经历,然后对这一块有些放不下。

当然,其实还读了一些电影类和教育类的书籍,这两块也是跟爱好和工作相关。电影是我的爱好,只是一直没有看太多系统的书籍,目前还在不断摸索中,还没有找到门路。教育类的书籍主要是我从事的行业是国际教育,需要通过书籍去提升理论素养,尤其是做文案类的工作,通过总结和凝练的理论文字,会让整体的文字质感,更加靠近教育的格调。
总之,2023年阅读数量不太多,领域也不太广,但值得开心的是,没有完全遗失自己的爱好,同时还指引我工作上有些精进。期望2024年,能够兼顾到爱好与工作,当然更多是工作做好,毕竟那直接影响生存,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好要让位与让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也有可能是爱的不够极致,没有让爱好成为支撑生活的力量。
2023年,关于阅读的一些感悟
如果说,2023年阅读的书籍数量不太多,但我想最大的收获是我开始思考更多关于阅读的意义。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思考“意义”本身就是没有意义,但到了一定的年纪,不再像读书之时,可以自由自在的阅读,可以肆意挥霍时间的时候,重新认知阅读或者说给阅读做一些定位,我想会对未来的阅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实,这也是困惑很多人的地方,有些人想要阅读,又不知从何下手,有些人关注了一堆的读书博主,最终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阅读的习惯和思路等等,这个时候,其实我们都应该放下阅读的速度,好好想想读书本身这件事,当然,这些思考也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否则那又有点“空中楼阁”的意思了。先声明以下的而一些阅读观点,仅是针对普通读者而言,如果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自然我说的没有参考价值,因为我的言论是基于我自己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的一些感悟。
01.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其实,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道理,很多人不一定能够做到,一是很多人对名著有着盲目的崇拜,上来就想找大部头的名著去阅读,另外一个就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书籍,这主要是源于阅读量较少的缘故,因此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始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何从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始呢?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找自己年少的时候,喜欢的那些作家,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目开始,一般很早接受文学启蒙的作家,一定都有一个不错的阅读书单,只不过有些他们是模仿,有些没有学到精髓,有些是阅历的限制,而这些喜欢的作家里面,再去找喜欢的作家,一般都会适合自己的偏好,然后再从这些大家,去登堂入室,锚定自己喜欢的阅读类型和偏好,这其中主要是包括语言、题材和思想,这些慢慢会形成自己的偏好。
另外一个方法是基于有一定阅读量的读者,那么可以找本领域的史学作品来读,这些史学作品里面,基本涵盖了大部分作品的介绍,其中肯定会涉及到语言、题材等评价,然后再从中找一些来读。
当然,现在的微信时代,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找到与自己口味偏好相似的读书博主,有些可能还是文学硕士、博士,他们带着你一起探索自己的阅读偏好,以及挖掘新的作品,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阅读主张和风格,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02. 重视重读和精读的价值
普通读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读书喜欢贪多,觉得没有读过某本书,会感觉自己很没有文化,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莫言还说自己没有读完《百年孤独》呢,但并不影响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可以说书籍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下出版业从数量来说,是异常发达的时代,如果求数量的话,获得价值其实并不太多。相反,如果重读和精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不管是理论作品或者是小说、散文诗歌等等,都是一样,重读和精读一定能够带给自己不一样的收获。有时候精读一本书,会比囫囵吞枣读十本有价值的多,因为精读会让你同步思考,会让书籍内化你的大脑和内心。举个例子你要了解西方文学,反复读一本徐葆耕的《西方文学之旅》,会比读其他很多理论作品有价值的多,因为如果你连西方文学入门都没有,连各种纷繁复杂的流派都搞不懂,读更多的理论作品,只会让你如坠云雾之中,最后谈到西方文学,仍然是脑海里一团乱麻,这样的阅读过程,最终会让自己迷茫,而忘记了阅读最初的目标。
03. 读一个作家的最精要之书
很多人,如果喜欢某一个作家,就恨不得买全集来读。以我的经验,除非你是做研究,真不必买作家的全集来读,一是作家的全集往往包含较多,有时候甚至书信、序跋都会收入在全集中,很多人并不会全部读。而是大部分作家其实都有创作的巅峰时期,也就是过了巅峰时期,很多事重复自己,并没有太多价值,试着举几个例子,比如,如果你喜欢刘亮程,那么读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其实就可以了,他的诗集和部分小说其实都是在重复他散文中的母题,语言风格基本也是一致的。又比如说你喜欢格非,那么读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褐色鸟群》等就可以,加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江南三部曲》就可以了。格非新近出版的作品,比如《月落荒寺》等,其实都没有跳出他早期作品的影子,文笔也越发没有当初先锋的姿态,没有必要全部读。

读作家的最精要之书,我想这一条符合基本上的作家,比如我们知道的鲁迅,全集皇皇巨著,但很多事翻译的文字,真正的小说就那么些,还都是短中篇。而这些就已经足够奠定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04. 理论书和作品结合起来读
对于普通读者,没有经历过学院的历练,估计要经历过一段摸索和探索时期,才能真正领会到理论和作品结合起来读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某一个领域有更深的理解。但我们一般都是从作品开始读,然后再读理论,然后再到作品,再理论,如此反复,不断在穿梭之间,加深对某一个领域的理解。

当然,随着阅读的深入,自然就会想到读一些更加深沉的理论,以充实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理解。在此,我主要是指文学领域,比如我们读了很多当代的诗歌,海子也好,顾城也好,但中国现当代诗歌百年光景,如何能够深入的理清这些脉络呢?可以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孙玉石的《新诗十讲》、罗振亚的《二十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等等,读完了这些才算对中国当代诗歌有更加清晰的理解,而不是只知道顾城、北岛、舒婷和海子等等,那就依然停留在高中阶段。
05. 读书的领域需要聚焦后再延伸
在当下的时代,信息过分爆炸,一个人终其一生或许都很难对某一个领域完全了解,因为这其中除了努力,还需要天赋。也因此,读书也一样,切忌的就是贪多求广,不要说经过学院派训练的博士硕士都是聚焦在某一领域,普通读者更应该学会聚焦,因为你的阅读时间没有这么多,精力和引导也有限,那就只能聚焦,聚焦是帮助你对某一领域有更深的认识,聚焦是让你真正能够体会这一领域最好和最美的作品,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当然,只有聚焦之后的延伸,那么你的延伸才会更有深度和广度,没有深度的广度,在我看来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尴尬的处境。

举个例子,如果你对唐诗感兴趣,那么你就会花很多时间阅读唐诗的脉络、诗人作品等等,而随着唐诗的了解,你会逐渐发现宋词(长短句)的魅力,最后你会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语言的发展脉络,从四言到无言到长短句到后来的元曲、小说,其实贯穿起来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这也就是读书需要聚焦的原因。当然聚焦需要根据不同的背景,有人可以先聚焦在一个小的范围,有人可以聚焦在更大的范围,因人而异,最主要是当你足够聚焦之后,才会发现此刻,才是进步最大的时候。
2023一份私人书单
每年各个媒体、出版社等等都会出一些年度书单,当然,对于如果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读者来说,这一类书单其实没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的书单大而全,而且基本是当年比较流行的书单,如果你对某一领域有比较聚焦,不需要他们汇总,大部分该领域的重磅好书,你应该都已经读过了。所以很多时候,我比较重视一些比较喜欢的博主或者作者的书单,他们的书单,没有太多顾忌,更多是私人品味,或者私人体验,有时候在一个恰当的时候,遇到一本恰当的书,会比任何所谓的经典读本,最受欢迎的书单等等都更有价值。
回顾一下这即将过去的这一年,肯定也少不了一份私人阅读的书目的,在这里我只列举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些是重读,有些是第一次读,但对我来说,当下的此刻,我认为他们很值得推荐给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以下是个人2023私人书单,根据我个人偏好,也会适当加一两句评语。

《沿着季风的方向》
刘子超的旅行文学,个人最爱,反复读,今年出了新版,有一次随着他的脚步感受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里,揉碎的文字。喜欢好文笔的旅行文学爱好者必读书目。
《卖货真相》
小马宋的营销笔记,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讲了很多可以读完即用的知识点和方法论,对于营销和品牌工作者甚至管理人员很适用。其次是这本书很多案例都是中国的,和一些大家熟悉的头部公司,这些读起来更能共鸣和代入感,比那些枯燥的理论和一大堆外国公司的名字,会更加有吸引力。

《悲剧救赎:朴赞郁的电影》、《地下迷宫:奉俊昊的电影》、《埋葬一条金鱼:洪常秀的电影》、《幻想大象:李沧东的电影》
今年读的最好的关于韩国电影和导演的书籍,都是目前炙手可热的大导演,有评论有访谈,很深入也很有见地,这会是一个很好的韩国电影片单,看完一些韩国片会发现,韩国电影的创造力真的很值得国内的学习,当然这几本书的缺点是成书时间较早,翻译的晚了一些,不过剩下的可以通过百度直接找片单即可。

《中国叙事学》
一本海外的学者讲中国四大名著的作品,是他在北大的演讲集,所以比较好读,但这本书最大的看点是视角的独特性,用了一些我们平时忽略的视角,去讲四大名著,我想这是一本很好的全面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书,书本很薄,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看完。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我是因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找到这本书的,很喜欢《文学的故乡》,在我看来是拍得不可多得的好片子,对于很多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的来说,通过纪录片是很好理解一个作家的窗口,然后再多读一些他的作品,就能很好理解这个作家。这种纪录片真的应该珍惜,一定是拍一部少一部。

《白先勇典藏集》
很多年以前读白先勇,非常喜欢他笔下古典的文字和故事,今年买了一套典藏本。有几本还没有读,如果喜欢当代文学,白先勇肯定必读,他的文字是属于那种一读就会喜欢的类型。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趁着打折买了一套《陈晓明文集》,这本《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是代表作,我认为也是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目,作者理论基础深厚,而且文笔优美,整体对中国当代文学是赞扬态度,而且谈到了很近的一批80后作家,算是比较好的一本入门读物,前面部分有些枯燥,因为讲的是理论构架,后面到了作品之后,可以看出陈晓明的文笔和学养。

《声回响转》
葛兆光的八篇讲稿,书本很薄,但我觉得分量很重,主要是这些讲稿,把一个问题说清楚,而且还非常有见地,比如讲“何为中国”、讲“孔子”,每一个点讲的都非常有见地,这种见地只有学术丰厚的才能深入浅出的讲出这些历史脉络和洞见,作为一本小书非常适合喜欢文化和历史的读者。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一开始我还以为会很枯燥,没想到洪子诚娓娓道来,文笔细腻优美,不堆积材料,处处有洞见。缺点是只写到2000年,2000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景观就没有提及了。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的必读书目。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武汉大学的知名教授赵林讲古希腊的作品,对于了解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源头,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入门作品。

《批评的准备及其他》
张定浩对当代文学的批评之书,讲的都是当代当红的作家和书籍。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真的在批评,而不是以吹捧为主,这些有理论素养的批评,对于读者来说会打开重新阅读这些作品的一扇窗。
《长篇小说的高度》
一本专门讲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书,作者是茅盾文学奖评委,文本的阅读非常扎实,个人认为是全面了解茅奖作品一本很好的书籍。

《莫言典藏大系》
打折买的莫言,这是目前最好的一套,如果资金允许,可以趁打折收入,说实话书籍也只会越来越贵。莫言的作品不多说了,之前读了一些短篇和中篇,这次打算多读一些长篇,先读了他的演讲集,读完后真心觉得莫言无论是为文、为人的思想和作品的思想表达,都足够他当得起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

《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
对于做品牌和营销的人来说的必读书目,这相当于给你的品牌和营销做了一个五年日历,不一定能够照搬,但参考价值非常大。
《鸭镇往事》
以前我很喜欢的作家曹寇的最新作品。我喜欢他笔下的小人物,这次我更加喜欢他的语言文字,充满先锋的味道,很多人都不先锋,他的先锋就弥足珍贵。
《梦境收割者》
鲁敏的最新短篇集,鲁敏是我最喜欢的70后作家之一,文字很精准,有独特的干脆利落之感,他笔下的故事,很多都有些病态和怪癖,我比较喜欢这种淡淡的人世的忧伤之感。

《世间已无陈金芳》
石一枫的经典代表作,有王朔味道的小说,语言流畅,充满京味儿。不过石一枫的故事,还是带着一些伤感的基调,读完后,后劲还是很足。七零后作家里,他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
大概就是以上的一些书单,有些可能我已经遗忘了,但遗忘并不意味着不是我读过的好书,可能只是暂时记忆的开关关闭了。以上书籍,如果对你的胃口,可以买来看看,如果不符合也大可忽略即可,整体来说,读书并没有太多进步,但好在有一些收获,也没有影响工作。
期望新的一年,阅读的视野能够放得开阔一些,多读一些外国作品和经典文学,毕竟你阅读的品味,有时候也暴露出了你的品味和阅读的高度。当然,更大的期望是一直能够写下去,写一些小说、散文或者诗歌,给生活留一个纪念。
我知道,在时间的行刑队面前,我们大部分人,大部分故事都会无情的消失。尽管太阳底下无新事,但对于和你一起曾经共同沐浴在同一片阳光之下的人来说,这就是你们的共同记忆,独家记忆,而这些是值得我写下来的,新的一年,但愿能多写一些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