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关于时间——2023读书总结
你好,见字如面,这里是第三年的读书总结。
今年一共看了38本书,大概分了五个主题: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和访谈),游记/自然随笔, 小说, 个人成长,和美学。

领域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开始读了自然相关书籍以及游记/随笔。
21年在上海看过了展览《树,树,树》之后,打开了我对植物王国的兴趣大门,因为发现自然界有很多无言的智慧。 去年被《末日松茸》惊艳到了之后,今年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相关阅读。
另外,今年始终处在一个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状态中的自己,开始好奇那些生活在不同时代,国度,身份的人们,他们曾经面临着什么呢? 于是开始对游记与访谈感兴趣。 因为觉得游记就是一种作者记录自己在不确定中所见所闻的文体,而访谈是作者回忆在自己过往人生中如何在不确定中前行的文体。或许是想寻找到类似的彷徨吧。
就总体阅读感受而言,今年的作家朋友们让我在故事中体认了“时间”的意义。
我意识到,时间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时间是向前的,所以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会有成果的,即使可能不是一开始预想的那个成果。 但同时,时间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的一生必将有朝气蓬勃的春夏和万物凋零的秋冬。所以只要在行动,低谷期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上升期也是不可避免。
正如厄休拉在《失去一切的人》里面的比喻, 时间一方面似河流,湍湍向前,因此人类才有过去和未来,有了努力的方向;但另一方面,时间又似一个圆圈,周而复始,因此人类才有了时钟,有了季节,获得了一些大自然的承诺。
这个体认让我改变了自己对选择和努力的看法,我曾经一度认为努力是笨小孩才会做的事情,但现在觉得,即使是一个不善于捕捉时代潮流的人,如果ta能够真的努力和坚持一份事业,依然非常值得敬佩 。 或许我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人!
存在的只有过程,过程即全部。你前进的方向也许很有希望到达终点,也许是错的,但你在出发的时候并未想过要在那里停下来,这样一来,你心目中所有的责任,所有的承诺,比哪都有了实际的意义和坚持的韧性。
——Ursula Le Guin 《失去一切的人》
以下是今年的书籍推荐:(顺序不分先后)
这两本书是上野千鹤子老师与两位不同的女性的交流记录,《始于极限》是与做社会学家铃木凉美的书信交流,而《快乐上等》是与作家汤山玲子的对谈。这是上野老师最近几年非常热衷的出版体裁,似乎她走出了东京大学的一亩三分地, 走出了那个一丝不苟的学术状态, 她试图把女性主义融入生活,用更接地气的语言来传播女性主义,让女性主义为更多女性所用。
在《快乐上等》中,她和汤山玲子有了一系列关于女性如何自在生活的相关话题 (包括工作,友情,爱情,老年,核电安全)的讨论。有的讨论是很客观的, 譬如新自由主义的论调如何把女性逼进“怎么做都是错”的境界;有的讨论很私人,譬如自己在快感方面的探索和思考。这本书读起来仿佛听到两位炫酷又友善的阿姨,在吐槽和分享过往的经历,很爽!
而《始于极限》中,铃木凉美把很多自身的困惑很清晰的表达了出来,也很勇敢地分享自己的经历。而上野老师像是一个逻辑清晰的长辈,同时又是一位真正聆听她烦恼的朋友。 她把铃木凉美女士的困惑从社会学的视角解构,同时也不忘衷心的叮嘱。作为和铃木凉美女士同时代的人,读起来感觉是自己在和上野老师交流,大概是自己的一些相似迷茫和纠结也被允许和体谅,在不断的交流中清晰了起来。
这两本精彩的游记的共同点之一是,旅行地都比较小众。《重走》是作家杨潇走了八十年前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徒步到云南的经历。他跟随八十年前的学生日记,重走并重访当时旅行团经过、参观和留宿过的地方,并回顾这些地方在过去八十年经历了什么。而《中亚行纪》是旅行作家Erika Fatland,独自在中亚的5个斯坦国们(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谈,和乌兹别克斯坦) 旅行的经历。
它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 作者都把所见所闻,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进行了很好的整合。从一件件具体的当下与历史的联动中,我了解到了 1)历史的偶然性—— 无论好坏,无论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还是一个城镇的兴起与落寞 ,很多事件的发生纯属偶然,除了惊叹和可惜,好像并没有那么多可以解释的。2)历史的复杂性——中亚的每一个城市,都会有那么一群当地人, 衷心的希望回到被苏联主导的那一个时代, 即使当年苏联的统治下发生了很多令我感到吃惊的悲惨事件。这种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是历史的复杂性的证据。之前的自己不怎么关注历史, 因此第一次读到这种复杂性还是蛮震撼的。
保持尊重与好奇, 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作家欧阳娟的自然写作合集, 然而作者并没有仅限于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观,而是联合着她的感受、其他自然作家的写作、相关记录片、诗集,以及和自然博物学的知识一起讲述的。
她的章节篇目是按月份来分的,于是我总是在每个月月初的睡前看相应的章节。不知不觉的,似乎我也对自己的附近的自然多了一些感知的触角,对自然界感觉更加亲切了。譬如,我知道了冬天的观鸟最好的时候, 因为没有了树叶的遮挡,可以看到树上的鸟巢;我开始观察秋天里树叶的形状;我开始认真的分辨云的种类;也会在去公园溜达的时候仔细聆听,有时还会数到底有多少种鸟儿在叫。 这种体验很神奇,原来有这么多的物种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
“在深秋的山谷里,眼睛所见都是减法,植物一切从简、保存能量的做法让我看到了土地和生命的本质。 大自然的主调色彩重归于和黄,意味着松软,明亮,大底开是为下一个春天默默休整、储蓄能量,何况微观世界里还活跃着无数越冬的生命, ‘美是一个过程,在生长和衰老中表现出来的优雅’, 理查德·梅比的这句话充满睿智。”
—— 《北方有棵树》
地球上生命的规律是果然是相通的,看到这句话后,那个在深秋时期忙碌又焦虑的自己,在森林里走路时,竟也有了充电的感觉。

今年我继续在关注女性的故事, 今年尤其对于中国女性的生命体验好奇。 我想知道,在这样那样的理论之下,作为我们的长辈的那一代女性,她们的生活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三本书给了我一些答案。
《她们》是作家阎连科对于自己身边的女性的描写,姐姐们,姑姑们,嫂子们,和母亲。读上一代家境贫寒的女性的故事,最清晰的感受就是遗憾,因为这就是一个个女性在家中隐忍、退让和牺牲的故事。读完会对自己的处境的来之不易有更多感知。
《她们和她们》 是人物杂志女性作者书写的女性的报道合集,里面有三位女性记者的故事和她们书写过的人物,例如关中平原的刘小样,推动鄂尔多斯市HPV疫苗免费供应的妇科医生段仙芝,还有《秋园》的作者杨本芬。相比于《她们》, 这些女性更加有故事, 让我感受到了女性旺盛的生命力。 读这本书的感受和张越做《半边天》的感受相同:这些女性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内心依然波澜壮阔。
《开场》是新京报和一系列女性学术大佬的访谈, 作为作为学术圈的宝宝级研究员,我受益良多。首先是我意识到,她们的学术成就,不仅仅的选择的结果, 更多是长期的勤奋,努力,和坚持之下的果实。 譬如社会学家黄盈盈老师,她选择做性工作者的研究没有多么深刻的理由,反而是在偶然机会下的顺势而为。 譬如电影史学家戴锦华老师, 她如今的成就恰恰是因为她之前选择的研究路径都碰壁了。
“啊!这世界上真的没有轻松的道路!”读完这样深深的叹气来着。
不过这的确激励到了在一个项目里循环往复地修改时那个挫败的自己。如果我们对于某一领域的认知的拓展和深入,正因为有前辈们的长长长长长时间的努力和修改,那我在自己的领域不断耕耘,一件小事接着一件小事的做好, 或许以后也会有收获吧。
这个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之下 :这里不定时会有一些东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而当一个东西被决定要从世界上消失时,所有人需要把那个物品相关的所有东西都处理掉,比如今天是玫瑰花需要消失,那么所有真的玫瑰花、玫瑰花茶、印有玫瑰花的纸巾、书和衣服,都需要被抛弃,而且玫瑰花的相关的一切,都会从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消失。但有一部分人是例外,他们会一直记得这些物件, 因此他们便被“秘密警察”追杀。作为作家的女主角记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活。
不知怎么的,想象一个充满遗忘的世界的总让我有些熟悉,且后背发凉 。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也对书写、讨论,和留念都有了更多动力。
这是一本心理创伤的科普以及心理自助书籍。 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以他在越战医院精神科行医的经历为起点,关注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们, 他不止关注经历过战争创伤的人,他也关注在不良的原生家庭下,以及遭受童年虐待的孩子们。
他总结了2014年之前的和创伤相关的神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成果,向我们介绍了心理创伤性事件对人们的大脑从生理层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正因为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有过创伤经历的人似乎格外难以恢复,譬如难以融入生活,难以建立健康的关系。这正是书名的由来,心理的创伤体验的影响,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更是生理层面的。而后者长久以来都被忽视了。很多开导的话,比如: “乐观一点啊” , “别这样想不就行了”,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是无用的,因为那些创伤的体验是生理上的。
他也讲到, 逃避曾经的伤痛,或者只认识到创伤都是不足够的。如果想真的进行疗愈,必须勇敢地去面对过去的事情,并且获得专业的帮助。 而去面对这些创伤的目的不是要去变的乐观,或者原谅谁,而且帮助自己和过去的伤痛分离。他还介绍了一些有助于创伤疗愈的方法, 它们是如何运行的,以及为什么他们会有效 。(⚠️: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一些陈旧了,现在可能会有更多的方法,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导。 但需要注意的, 这本书有可能激起比较大的情绪反应, 因为它很清晰的道破了一些事实。)
英文版:《The Body Keeps the Scores》
这是张春老师的散文集,这本书有很多她神奇而温馨的脑洞,也有她的屡次生病的经历,和在生病的过程中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和抑郁症共处的那几年的记录, 她的文笔非常细腻,写出了那种自己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无奈, 无助,痛苦。我读完的感受就是:“天呐,居然是这么的难受” ,似乎她用文字描绘了那颗难受的心,让旁观者的我更加清晰地感受有抑郁症的世界,我开始理解了那些选择离开的人,同时心疼和敬佩那些坚持的的朋友们。
她在“熬”的过程中,对于生命,活着的书写也让我很感动, 生命可能没有那么光鲜,没有那么轻盈,没有那么顺利,但它很顽强,它可以继续下去。如书封上的那句话——这是一本讲述如何“ 一边跌倒,一边前行”的书。
这本书是作家Anne Lamott,的一本文字版的写作指导课。她分享了作家的生活, 痛苦,迷思;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纠结,以及对于写作者/年轻人的寄语。
书本的名字,就是来自于一个她的一个建议。当年,作者的弟弟要做一个观鸟作业,但是他到交的前一天还一个字没动,要急哭了。这时,她们的作家爸爸说 “ 别着急, 就这样一只鸟接着一鸟的写就行”。 她说,这就是进行写作的最好的建议,就是这么简单—— 就是坐下来,一点接着一点的写。
我最喜欢的是她分享她自己在写作前/中/后的纠结与内心活动,譬如她内心对于“开始写”也是有恐惧和焦虑的;每次动笔前,也是有很多内在声音在不停地在质疑和泼冷水;也会有“ 如果我能写出完美的第一稿就好了!”的妄想。她的文字非常有趣,经常会被她与自己头脑里内在声音的对话过程逗笑。
读完感觉,无论是写长篇小说,还是写论文,还是写newsletter, 其实写作的过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坐在桌前➡️写➡️改改改。听到一位如此值得尊敬的作家也是这样纠结的,让人感觉很亲切,可能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共享的过程和痛苦吧。
英文版: 《Bird by Bird》
以上是今年的读书推荐,明年希望增多英文书籍和严肃的理论书籍的阅读量,同时继续深入女性主义相关文学与自然相关文学的阅读。
这是《吾栖之地》第二年的最后一篇,感谢你的停留和阅读。 如果你今年有读到惊艳到你的书,欢迎推荐给我。
我还要读下去,写下去,一篇接着一篇地写下去。
明年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