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遗稿:知识无善恶,道德基于偏见

从前的人们,对“潜意识”无所知,继之略有所知而不予承认,这也没有什么好怨的。因为毕竟大家都不明白,犹如当初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生殖系统,全是糊里糊涂的,怨谁呢?后来“潜意识”的理论成为学说了。其实这个“后来”倒是极早,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开始缜密探索潜意识,可惜限于东方,限于佛经。那名为“阿赖耶识”的研究没有扩展为世界性的学说,而且就在这样的局限中自生自灭。东方人呆等到“潜意识”论从西方传来,怪新鲜地,普遍认知了(东方人老是扮这种角色,东方智慧的命运都是这样的)。
“潜意识”谈了百年,还有得谈。姑且在此节外生枝地谈一点:纪德、摩里来克、葛林……在文学作品中写那种无意识行为(由潜意识构成的骤尔难付理性解释的行为),使我感到他们是“幸灾乐祸”,是“巴不得”。我对于“潜意识”的兴趣淡了,兴趣转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界处的景观(文学表现“意识”界也还没有表现得充分,而如果“潜意识”界全然脱开“意识”界来表现,可以试,试试以后就知道是乏味的)。回到前一小段:热衷于表现“无意识行为”的文学家,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他们反而浅薄、无聊——言重了,而我又不能减轻这种感觉。那种脱开“意识”,纯就“潜意识”,专写“无意识行为”的文学作品,使我感到浅薄、无聊。诗和梦正相反,梵乐希认为是这样。把“诗”扩为“文学”,文学和梦正相反,我认为大致是这样。然则纯就“意识”,专写“自觉行为”的文学作品,又太戆直( ? )
1。憨厚是古代人的品性,既到近代,只有机智到透顶的人才有望重显憨厚。所以,不必把“潜意识”、“无意识”看作新鲜的东西。如能把“意识”、“潜意识”等而视之,至少在文学里,“意识”、“潜意识”是等同的,任其自然,不致浅薄无聊。矫揉造作才越弄越浅薄无聊。那些偏心于探索和表现“潜意识”的文学家是认为“意识”界已探索和表现完了。我觉得,我认为,“意识”界的探索和表现没有完,不过是:以后对“意识”界的开发,当然连同“潜意识”一起来的。“潜意识”与“意识”大体上是“生”的,细节上是“克”的。如果一部小说专写疯子(或以疯子第一人称写),姑不论能不能写得好,总是极难写的(极难读的)。
A类艺术家,为当代所理解,其人、其作品有福了。其人或寿,其作品不寿。
B类艺术家,为当代所不理解,其人、其作品不福,就此湮没,应该如此,因为此类人自己误以为是艺术家,数十年浑噩而已。
C类艺术家,为当代所全然不理解,其人、其作品不福,其人或寿或不寿,其作品长寿或极为长寿,作品长寿即作品有福了。
D类艺术家,为当代所稍稍理解,其人、其作品稍稍福,其人或寿或不寿,其作品长寿或极为长寿——D的命运胜于C.
E一个艺术家,为当代所承认,而且有点不大不小的轰动,艺术家心里十分清楚这是当代对他的误解。他忍住了讽笑。他死后,死后数十年、百年,开始了,他留下的作品陆续被理解了,而且转而探究作者的“人”的构成了。比较起来,E类艺术家最福、最寿,虽然他活着时并不是富翁、名流、人瑞。甲与乙斗,丙支持乙,后来甲乙议和,第一条款:杀丙。丙知甲恶,见乙攻甲,便认定乙善,故助乙——丙临戮亦不明甲与乙是“知音”。或者,我想,对于文学家,对于艺术家,“禅”,宜作“方法论”,不宜作“目的论”。不过,由它去吧。予嗜战,癖溺韬略,乃以兵法入文学。然则读者非我敌,我勾心斗角,在乎读者胜。彼胜,我功成。彼不胜,我术策有误也。然则战无敌乎?战必有“敌”、“我”二方。不佞嗜占,素癖韬略,平居无聊,乃以兵法入文学。举凡勾心斗角,但在乎读者胜。胜,功成。不胜,策术有误也。然则何为乎敌?战必有敌。

以兵法入文学,期与下愚克“素昧”,与上智破“岑寂”也。也罢,把小说当作历史读,历史呢,当作小说读——反正总是那么些人,做了那么些事,折腾了那么些年代。爱情是这样:失望一遍,再失望一遍,再失望……每次失望都异样(都同样的啊)。知识无善恶,道德基于偏见——知识、道德成为力量时,破坏了生态。如若有高于知识、高于道德的驾御者,知识、道德可能成为力量。哪里有这样的驾御者?
有过,失败了,失败得心为之寒,为之灰。寒灰二千年,不见后继有谁?曩昔失败了的御者,也许正是由于不明知识无善恶,道德基于偏见,故而失败了。然而知识之无善恶,道德之基于偏见,是宿命。向宿命挑战是不稀奇的,战胜宿命,才真稀奇。傍晚下班后,去钟表店取回闹钟,放进拎包时,相信是修好了。
走过十几家便是百货公司,看看有什么值得买的。许多顾客都比我好,甚至像找到了花的蜜蜂,我是一只不厌恶花的蜜蜂。闹钟突然响起来,人们都朝我看,唯有我不能向谁看。我低头以最慢的动作迅速( )2,闹钟不肯停,只好打开拎包取出来止制它——在众目睽睽之下。爱情是画,一次爱情一幅画,画到画不下去了,也就是爱情完了,才配上框子,挂起来。可怜。更可怜的是人,啊,很多人,画也没有,生命墙上挂了几个框子。失恋的人,往往越加觉得所爱者之可爱,因为这时的画已经装上镜框了。
1.编者注:此处系原稿字样。
2.编者注:作者付之阙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