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一场与期望的对抗
如果你因为失业而感到羞愧,或者因为薪水少职位低而觉得有点丢人,那你可能正陷入某种身份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
简单来说,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于什么是成功、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是由一套标准的,而一个人一旦不能很好的契合这种标准,就会产生“身份焦虑”,会有一种随失败而来的耻辱感。
但其实你完全可以不为此感到羞耻。因为关于什么是“上层身份”的定位,在不同的社会中,其实一直是变化的。
在古老的斯巴达社会,享有最高地位的是好勇斗狠的男子;在罗马帝国衰落后的西欧,清心寡欲的圣徒才是人们尊崇的对象;到了19世纪末期的英国,社会中最受尊崇的人群变为“绅士”;而在现代社会,拥有大量财富的企业家则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榜样。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变化过程,就是“政治”。“不管这样的身份理想看起来多么地顺理成章,从政治角度所做的分析告诉我们,这些身份理想无一例外是人类的创造物。”
也就是说,你那些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感受,以及因此带来的荣誉感和羞耻感,有可能是被刻意“塑造”的。你原本可以不必焦虑,坦然的接受这一切。
这些观点来自于阿兰·德波顿的著作《身份的焦虑》。
在这本书中,德波顿追溯了导致人们产生身份焦虑的五种原因,并给出了五种解决方案。
德波顿表示,人们之所以会渴求身份,是源自于人对“爱”的追求:“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这是埋藏在人类心灵中最底层的渴望,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所有身份焦虑产生的根源。
然而,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势力倾向”,人们常常因为无法达到期望中的身份而感到痛苦。
而人们对事物的期待则来自于与“同我们差不多的人”的比较。在过去,底层人民被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他们所遭受的苦难都是他们应得的,是上天注定的,所以,穷人和农奴甘心被奴役,很少去与富人、奴隶主等与自己不同阶层的人比较,他们不会有身份焦虑。
而自18、19世纪兴起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潮,尽管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却也导致人们诞生了身份焦虑——人们相信所有人生而平等,但在现实中他们的境遇却如此不同。特别是大众传媒迅速发展之后,将世界各地不同人的精彩生活推送到我们眼前,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生活上的巨大鸿沟,人们很难不焦虑。
对于社会精英的崇拜风气,又加剧了这种焦虑。精英主义的社会向人们传达了三个观点:
(1)这个世界是富人而不是穷人在推动创造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财富和社会的进步;
(2)身份与德行相关,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
(3)穷人是有罪的、堕落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蠢。
这些思想让身在精英社会的穷人们,不仅要承受贫穷本身带来的物质痛苦,还要承受贫穷带来的羞辱感。
然而,德波顿指出,即便是基于“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人们想要获得期望中的身份也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受变幻无常的才能的制约,受运气的制约,受雇主的制约,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以及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聪明勤奋,努力奋进,也不一定能够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何况,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漏洞”,让“富人就是聪明和优秀的人”这一论断变得滑稽可笑。
即便了解到了以上所有信息,人们也很难真正摆脱身份焦虑带来的痛苦。因为“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成人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关于如何缓解身份焦虑,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德波顿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波希米亚运动五个方面来介绍了长久以来人们为摆脱身份焦虑所做的种种努力。
哲学家和艺术家试图通过各种思辨、各种文艺形式来提醒人们,“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主流的价值观之外,人们应该对生活多些思考。哲学和艺术能够让我们摒弃生活中对失败与挫折的简单化的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
通过思考政治的变化,我们需要意识到,那些从前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际上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人们没有必要因为他人的言论和观点而苛责自己。
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则试图通过思考死亡、自然与宇宙、人与人的共性等话题去深刻认识“人生是什么,我们自身是什么”。将自己置于与他人普遍存在的共性中,将人类置于宏大的宇宙和死亡的永恒背景下,所有的自卑和羞愧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在书籍最后一章《波希米亚》中,德波顿介绍了出现于19世纪的一群被称为“波希米亚人”的特殊群体,介绍了他们是如何通过特例独行的行为来反抗“资产阶级体面原则”的。“波希米亚人”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存在提示了人们有权利寻找一种与主流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波希米亚人认为:任何一个高贵的人的生活都应该遵守这样一条原则:“我要做的事是我自己关注的事情,而不是他人认为我应该干的事情。”
在书籍的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身份的焦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成问题的,那就是我们遵循这些导致焦虑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因为我们异常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完全麻痹,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或来自神授,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或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其他的选择。”
我想我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体会是:
1.正视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只要你所过的生活是经过思考的、是自己内心真正追逐的,那么身份焦虑没什么大不了的,接纳焦虑,学会与之和平相处就好了;
2.如果你的身份焦虑是来自于人云亦云,来自于外界环境和他人的言论灌输给你的目标,那么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期望,你需要了解并提醒自己:世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