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
这几天看《隋唐演义》,抓耳挠腮,这书有点厚,半文言文,时不时还来一首诗、一首赋等,进展缓慢,总是时不时看看看了多少了,目测看了四分之一本了,终觉有点进入状态了。感觉这本大部头的书就是来磨我的心性的,总想着放弃,又总是拿起来看,不是说这本书有多经典,毕竟四大名著里没有它,只是多年前买了它,至今没有看完。前几天看了《封神:朝歌风云》电影,总觉得应该把这本书看完,才算完成了一件事。
昨晚后半夜睡不着就回想这里面的故事,看到四分之一处,毕竟是有用处了,可以想这里的故事了,而不是像开头写的,回想起来只有酷刑,像什么炮烙、虿盆、酒池、肉林,还有醢尸、枭首、金瓜击顶等,看得胆战心惊、惨不忍睹。
四分之一处,看到周文王姬昌死了,他是怎么死的?吓死的,不过不是直接吓死的。之前他给自己算得是寿终正寝,他应该感到有点脸红,不过毕竟九十多岁高龄去的,也算“寿终正寝”吧。一个“文”字,很好的概况了这个人,仁爱,心软。当时姜子牙建议他打崇侯虎,四大诸侯之一,他同意了,毕竟不是打纣王。那会要是直接叫姬昌打纣王,他是坚决不干的,毕竟他是臣,纣王是君,臣弑君,万万不应该的。不过姬昌和姜子牙不是完全一条心,他不放心姜子牙去打,自己跟着一块去,怕子牙杀伐太重。后来姜子牙使计擒了崇侯虎和崇应彪父子,姬昌本想着放他们一马,不杀,没想到姜子牙杀伐决断,立即下令斩了崇氏父子。当把崇侯虎头颅拿过来的时候,姬昌一看,被吓得不轻,给吓病了,缠绵病榻直回到西岐也没好,就去了。不过姬昌看人还是很有眼光的,临终前让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尊姜子牙为亚父,地位很高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钓的就是周文王姬昌。姬昌进山访贤,因为他之前做了个梦,梦到飞熊如梦,飞熊就是长者翅膀的老虎,而这“飞熊”二字正是姜子牙的别号。姬昌访到大贤姜子牙,没有三顾茅庐,也没有立即迎回去,因当时准备不足,怕诚意不够,就回去斋戒沐浴,选定吉日,带着文武官员和礼物登门聘贤,就跟迎娶媳妇一样,隆而重之的把姜子牙迎了回去。
话说姜子牙为什么不自己登门自荐呢?跟诸葛亮一样,非得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当时也有人这样建议留个信让姜子牙自己登门拜访,姬昌拒绝了,说得自己亲自来迎。就跟现在迎娶新娘子,没有让新娘子自己去婆家的道理,必须迎过去,才显得婆家对你的重视,自己搬到婆家的新娘子反而让人轻贱,是一个道理。岔开话题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跟着刘备,而不是曹操和孙权?当时诸葛有三个选择,而曹操多疑,孙权已有周瑜,既生瑜何生亮,所以曹、孙都不是最佳选择,不能做到百分百信任重用诸葛,只有刘备可以毫无保留的无条件的信任诸葛亮,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一个小插曲。再回到讲《封神演义》,讲个谐音梗,古已有之。姬昌访贤,路遇打鱼归途的渔人们,问里面有没有贤人,渔人们理解成了“闲人”,说我们都是,打完鱼没事了这不就是闲人嘛,一听这话,好嘞,这里面没有贤人。
我想再讲讲姜子牙,姜子牙下山后,成过亲,可是做什么生意都做不好,卖笊篱、卖面粉、卖牲口、开饭店等,都做不好,后来妻子也与他分了。我想说人无完人,即使大贤,也有他不擅长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这些事情不适合你,扬长避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假如让周文王去推翻纣王朝,是不行的,止戈为武,姬昌是不适合打天下的,他是适合治理天下的。术业有专攻,一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他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