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听说君子不会去下棋,有这种事么?”孔子回答道:“有这种事。”鲁哀公继续问道:“那为什么君子不下棋呢?”孔子继续回答:“因为下棋是两个人相互勾心斗角。”“只是下棋中的勾心斗角而已,没有什么影响吧?”“习惯了勾心斗角就会走上邪路。”鲁哀公非常恐惧。过了好一会,又问道:“是不是君子都非常厌恶这些邪魔歪道?”孔子回答:“如果君子不能这么厌恶这些邪魔歪道的话,那么他就不能全身心的追求正道。不能全身心的追求正道,那么百姓也不会全方位的信任他。诗经有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就算是在作诗这个事上,都讲究这么毫无保留的追求。”鲁哀公说:“实在是太棒了。我听说君子向来是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成全他们做坏事。如果不是您,我哪能听到这样的道理呢?”
02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03
补
鲁哀公:姬姓,名将,鲁国第二十六位国君。他在位的时候,“三桓”已经势大。鲁哀公在位期间就只是想从“三桓”手里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鲁哀公甚至对孟孙氏问出了“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请问我还能善终么?)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鲁哀公连续问了三次,孟孙氏都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鲁哀公最后想借助越国的力量铲除“三桓”,结果失败了,他只能逃亡到越国。最后“三桓”又想将鲁哀公迎回,鲁哀公死在了返回鲁国的路上。孔子:即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04
感
先解释一下“三桓”。“三桓”是鲁国的公族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裔,所以被称为“三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中的庆父就是孟孙氏第一任家主。孔子在鲁定公时期担任鲁国的大司寇,就想对“三桓”下手,但是却被“三桓”赶出鲁国。孔子无奈之下只能周游列国。直到鲁哀公继位以后,孔子才有机会返回鲁国。所以,这段对话如果发生在孔子返回鲁国以后,那我只能说有点扯淡。鲁哀公和孔子一直都在和“三桓”博弈,只不过是因为“三桓”的势力太过强大,鲁哀公和孔子根本就不是“三桓”的对手。孔子说什么“博行恶道”这种屁话,实在是无奈之下的挽尊之语。毕竟,实在不是人家的对手。孔子被“三桓”赶出鲁国,那鲁哀公也被“三桓”赶跑了。这倆如果真的有机会交流的话,一定也是交流怎么搞定“三桓”,哪能说这些一点味道都没有的屁话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