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平先生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工作
作者介绍
丁小平,男,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青年数学家、自然辩证法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丁小平分别考入并读于清华、北大和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横跨工、理、哲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和校外教育活动,在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数学、物理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指导博士和博士后。代表作品有《浅谈现行微积分原理的错误》、《略论作为微积分原理的完善的实变函数》、《微分之讲授》、《新型微积分原理》等。
丁小平先生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迄今为止科学成分相对最高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他说:“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本质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就是社会学基本规律。”在丁小平先生看来,对各个社会形态加以科学性的阐释本身就是社会学应有的内容,不管前人是否能够科学地阐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是,总之他们没有能力科学地阐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尤其是其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较好地阐释了,这就是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丁小平先生认为,自恩格斯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的生产力定义的解读都是严重失真的,尽管马克思在1846年以前也曾这样定义过生产力。他指出,马克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其中也有着波折,而与恩格斯一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的生产力概念就是如此,这种生产力定义与李斯特及其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定义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1846年12月28日《给安年科夫的信》是个转折点,在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已经正式地启用新的生产力定义,这个生产力定义一经启用,其拓扑结构就再也没有变过,直至其去世。马克思建立生产力定义的目的在于揭示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因,而不是像李斯特及其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家那样,建立生产力的概念的目的在于说明国民生产能力。当然,马克思对此也有相应概念,那就是社会劳动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是“文明的果实”,“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而不是什么“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列宁开始也错解了,但后来纠正了。比如在1894年春用生产能力经济力量解释一般生产力;而到了1895年就不再把“生产力”解释作“物质力量”,而是把“生产力的发展”解释作“物质力量”。
对生产力概念的错解,尤其是错把劳动生产力当作一般生产力,而且还不懂得生产力是向量而非标量,忽视劳动者除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之外还具有特定思想、观念、作风、习惯、习俗等因素等,结果使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扭曲,把科学技术谬说成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这与马克思的“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丁小平先生还指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把相对落后的劳动资料排除在生产活动之外,从而造成劳动资料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必然意义的剥削源于这种供求不平衡导致的资、劳双方的不公平交易。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丁小平先生揭示了肯定嵌否定规律和更适应原理。更适应原理阐明:“凡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都可以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匹配,而且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相反,适应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未必容纳得了。”
丁小平先生还认为,如果马克思能够活到今天,他一定会给出一个概括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做的工作后人应该把它补全。
丁小平先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越是接近并进入最后阶段,其经济运行特征就越表现为寒热病似的发展,而其中的经济危机逐渐由负增长走向0增长和低速增长。列宁曾批判过民粹派否定这种寒热病似的增长仍然是增长的行为。有些人利用早期马克思主义原创者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崩溃的错误解释,把以寒热病方式继续实现经济增长的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认识到,这种寒热病似的经济发展方式消除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不会超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历史规律,相反,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物。
丁小平先生认为,资本主义表现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企业抢占现实市场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企业在稳住现实市场的前提下抢占未来市场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有“滞胀”现象发生,可以称之曰凯恩斯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企业在稳住现实市场和未来市场的前提下,再通过花样繁多的心理攻势人为制造非本真需求市场并填充它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之曰后工业阶段,或者金融帝国主义阶段。在本真市场和非本真市场之外,资本家再也没有新型市场可寻,因此,后工业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
在后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的根本罪孽在于生产丰富的物质商品的同时生产精神痛苦,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后工业阶段之前就没有精神痛苦,而是说此前的精神痛苦是私有制的直接产物,而后工业阶段的精神痛苦则更多地源于私有制之下的生产及其相应的消费,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演化到后期的必然结果。这种精神痛苦的生产不仅表现为资产阶级为雇员阶级生产,还表现为资本家之间相互为对方生产。如果说初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罪孽在于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导致雇员阶级因物质匮乏而死亡,那么,后工业阶段的资本主义的根本罪孽在于其所制造的精神痛苦折磨得人们苦不堪言,直至患精神疾患、癌症乃至自杀。
然而,由于心理学进步的滞后,人们备受精神折磨而在自遣意识上不自知。随着新一代心理学的普及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雇员阶级和资产阶级乃至官员中的先进分子将陆续觉醒,他们将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如果说资本主义初期的革命表现为单一阶级——无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的话,那么,在资本主义的后工业阶段的革命将表现为对偶阶级——雇员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当然,还需指出的是,社会革命是否会发生不一定在于不革命就得死,而在于多数社会成员是否认同这个社会以及是否可能建立一个相对更好的社会。那种可以使对偶阶级都得好处的革命是不可阻挡的。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方面,丁小平先生不仅指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错误,而且给出了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对生产力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前提,对生产力概念的错解必然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用,因此,必然造成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全非。另一方面,丁小平先生还给出了生产关系更适应原理,更重要的是丁小平先生补足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后半部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喧宾夺主。
本文还要补充指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深入研究,丁小平先生认为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严重偏离马克思主义自身。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丁小平先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喧宾夺主。限于篇幅,只提示性地讲依据的最根本一条。丁小平先生指出,马克思没有建立过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做的东西并不一定都反映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不管是“市民社会”,还是“人类社会”,说的都是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这才是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纯属庸人的杜撰。
2、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面,丁小平先生指出,从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诞生或者更早开始,人们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就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里还需注意,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定义中并不包括设施部分,包括设施的是恩格斯及其之后的人的定义)并不等同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仅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强调“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普遍支配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的表述是不够准确的。同时丁小平先生还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至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扭曲。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马克思始终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政治经济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还必须弄清楚政治经济学本身是用于社会制度设计或社会制度分析的,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边缘科学。政治经济学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能,但并不是纯经济学。
3、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丁小平先生指出,对马克思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要做正确的理解。首先,生产关系的意义在于作为“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而不是作为生产力的桎梏;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通过人主动选择(革命)实现的,这里的人既包括劳动者,也包括上层建筑中的人员,而且是在生产关系变为生产力的桎梏时,先进的人们率先产生新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然后以这个意识形式为革命理论,通过革命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和确立新的生产关系(注意,其中的旧上层建筑及其追随者绝不会袖手旁观);再次,虽然上层建筑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但是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是先于经济基础发生的;又次,生产力决定的那个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关系不同,前者是预设的,属于社会意识,后者是现实的,属于社会存在;最后,新的上层建筑是此前革命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的现实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是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误读。之所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是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误读,是因为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产物的新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既是新上层建筑的决定者,又是新经济基础的决定者,因而新经济基础与新上层建筑的一致性是此前革命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的产物。
新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新上层建筑的性质由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但新上层建筑的组分和结构并不只由生产力决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与伊朗的经济基础相当,而上层建筑及其设施迥然不同的原因所在。鉴于此,以往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应作如下表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通过人的主动选择(革命)实现,经济基础因共同为此前的革命意识形式所决定而与上层建筑在多数情况下一致;生产关系对与其共处的同一个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直接发生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与其共处的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直接发生反作用。这可以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第一种表达形式。
4、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种新的表述形式。
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透彻研究,丁小平先生还给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种新的表述形式。丁小平先生指出,把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及由其所决定的分配关系合称属获关系,即生产资料所属关系和产品获得关系;把生产关系除去属获关系所剩余的关系叫作工作关系;把生产力与工作关系的统一叫作生产形式,也就是说从生产方式中抽取属获关系后所剩余的部分叫作生产形式。这样就揭示出生产形式原理,即:生产力中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决定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决定了商品生产中的理论工作关系,即“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也就是说决定工厂或者公司的人员配备关系,即有什么样的劳动资料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配的工厂或者公司人员配备。最终,实际的工作关系是由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动资料共同决定的。
丁小平先生进一步指出,如果把属获关系的总和叫做社会基础,那么也意味着物质生活的生产形式普遍支配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属获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么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社会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在或慢或快地发生着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判断这样一个时代变革的缘由只能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形式和属获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寻找。如此不难发现:生产形式以人为中介(通过社会革命)决定属获关系,社会基础因共同为此前的革命意识形式所决定而与上层建筑在多数情况下一致;属获关系对与其共处同一个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形式直接发生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与其匹配的社会基础直接发生反作用。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第二种表达形式。
丁小平先生指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的区别是极其细微的,即只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的思想水平方面有所差别。因此,只要统治劳动者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退到资本主义社会;反之,只要实现劳动者的思想进步(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除非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无法相容的程度,否则,社会主义社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都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尽管这种适应中伴随着经济危机,但社会经济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递增率。
网上相关资料如下:
1、丁小平.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J]. 才智,2021(07):1-8.
2、中国理论网:《丁小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
https://www.ccpph.com.cn/bwyc/202106/t20210604_322182.html
3、微信公众号@丁小平的客厅:《丁小平:适时治愈两个硬伤》
https://mp.weixin.qq.com/s/4_KKXQVf_Zc4jgrjlnpVgw
4、《更适应原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817730155116233&wfr=spider&for=pc
5、微信公众号@丁小平的客厅:《不做丑陋的中国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