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治理的四大研究脉络及其政策影响
国家治理或者政府管理或者其他学术研究概念,其背后有四个研究传统或者话语体系。 首先是治理脉络,这个源自早期的三农研究或者说乡村政治研究,学人们提出“乡村治理”这一概念,进而延伸出基层治理、国家治理等一系列学术概念。尽管“治理”本身也契合了西方从管理到治理的这一提法,但是治理研究脉络从内涵和分析上来说具有深厚的本土意义,是从中国基层实践生长出来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乡村治理正式从学术概念上升到政治话语的高度。治理脉络回应的主要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二元命题,同时也包含了政治原则和治理技术的讨论,是相对综合和灵活的思想体系。 其次是公共管理脉络,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或者公共行政以及公共服务,都源于一个系统,其主要研究政府的角色和职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一种工具性的角色,偏向于统治技术或者治理技术的思考,重行政而轻政治。公共管理整个理论脉络来源于西方,可以说直接照搬西方理论以及话语。从理念层面,强调“服务”,无可厚非。但其背后只要根源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当时的治理困境而展开的政治改革运动。其主要讨论的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二战及其后短时期的强政府到90年代撒切尔夫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运动政府开始甩包袱,公共服务交由市场提供,建立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再到新公共服务重新强调政府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是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基于他们的治理现实不断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进行的平衡术工作。但具体到中国现实来说,一方面是政治体制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中国政府在不同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与西方有较大差异。然后无论新公共管理还是新公共服务都被照搬到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中来。这套学术理论或政治话语对近几十年的国家政策发挥了极大的影响。但公共管理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向,虽然公共管理思想是舶来品,但却对国家治理现实实践有非常强的影响,实践参与度极高。 第三是政治学脉络,如房宁老师所说,当前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仍然处于规范研究阶段,重规范分析而轻实践调研,抽象讨论权力运作、政治合法性等问题。相关研究了解不是太多。可能主要是学术圈里自娱自乐,也有部分进入政治话语阐释和包装里面来。有关基层政治、国家政治、民主参与等议题仍然有很大意义。而且政治学脉络源远流长,有很多经典议题经久不息,对治理脉络和公共管理脉络都有'指导和影响。 第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脉络,这是我党建立国家政权的基础以及合法性来源,也建立了专门的学科,这方面的研究传统和理论资源也对当前国家治理研究有重大影响,也产生了许多概念和话语,但从政策影响力来说,不如前二者,更多在党建这块有较强影响力,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当和当执政的原则和本位等问题。目前这块也主要在规范、概念等方面进行演绎,与实践较为脱节,主要也是一种规范研究和话语研究。前辈们的思想在岁月长河中变成了理念和原则。 四大脉络中后三者都在学术系统中建立了专门的学科体系,公共管理、政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因此产生了较强的学科壁垒。不同学科自成一派,形成内部封闭的话语体系。治理脉络尽管没有建立专门的学科,但在40年来的研究积累中形成较为强势的话语地位,也自成一派,同时对国家政策和政治话语也产生比较强的影响。 从国家政策和政治话语来看,这四大脉络都对其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因而导致当前国家治理和政策话语内部产生极强的割裂,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之间的话语以及理念冲突最为明显,服务型政府与为人民服务及群众路线之间也有冲突。这也是导致国家治理中话语很多、语词繁复、概念堆叠等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基层形式主义问题,不同文件出台不同类型建设方向其背后核心目的可能具有一致性,但是一份工作却要做三份台账,这不就给基层制造了大量额外的没有意义的狗屁工作。 所以笔者建议合并几个学科,建立统一的切合中国实践经验的话语体系,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