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以求知,卑以自牧
一个对鄙人有所了解的人,在经过他自己的判断以后,常常未必一定要成为鄙人的对立面——或许还会多少接受一些鄙人的影响呢,比如一个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常常就是这样;而一个对鄙人毫无了解的人,则一定会从根本上否认鄙人的东西——乃是鄙人思想的结晶。 ——尼采《佳作,何以叠出?》 这篇文章是尼采对个人创作的一次剖析,其中这句话非常具有普世意义。
人们往往是因为无知才能肆无忌惮地否定、鄙视、嘲讽一些事物。但凡他有一点了解,羞耻心就会让他谨言慎行,不要大放厥词。 一、对他人的无知,带来自以为是。 未经他人苦,仅仅是通过自己的经历以己度人,嘲笑别人蠢笨憨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主观审判。 要戒掉对他人的傲慢,不要因为别人问了一个自己知道的问题就很嫌弃对方。关键要修炼自己的谦和之心。 但是这种情况却非常普遍。试问父母问我们怎么用手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够耐心,同事请教自己一个软件的简单操作时,自己是不是会心生鄙夷。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确实不应该因为自己知而人不知,而产生优越感。这是我执的一种表现。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放下“我很优秀”、“我知道的真多”这样的自我陶醉。想想自己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耐心教自己吃饭穿衣。想想同事之间是不是各有所长,自己也有需要向他人请教的时候。 二、对知识的无知,带来自命不凡。 很多人不知道生也有涯,而知识无边,大学毕业就开始封闭心灵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的大门。以为自己参悟了世界的运行规则,却陷入了掌握的知识越少,知识的边界越窄,不了解的就越多。
如果人类进化有一个标准的话,那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是越来越开放包容、多元立体。不局限于自身经验架构。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那么也可以用丰富的阅读来充盈自己的认知。
学会接纳不同,哪怕是“世界的参差”。学会灵活变通,不要被规则经验牢牢框定。学会充盈内心,为自己打开更多探索自我、感知世界的窗户。
三、对知识的挑剔,带来价值审判。
选取知识的时候喜欢挑三拣四,还没学到也敢大加评判。 不同人能获取和吸收的知识类型也不同。但是很难讲哪种形态更高级,哪种更鄙陋。比知识传播形态更加重要的,是一个人自身对知识的吸收和领悟能力。 乡野老妪目不识丁,也有她丰富人生阅历堆积起来的做人智慧。当年我表姐嫌读书苦,不想上高中,但是她的成绩完全可以上高中。舅舅舅妈没说什么,大字不识一个的姥姥连打再骂,逼着表姐一定要读书。后来表姐考上大学,进城工作,凭借自身能力成为部门主管、领导心腹。是姥姥对知识的渴望和向往为表姐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日常里,姥姥为人处事,团结亲友,帮扶邻里的举动,对全家族的晚辈也是一种榜样作用。与人学习,习得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
有的人通过正规教育获得文凭、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的人通过自学依然成材。学习的渠道不同,但是学习的心态始终能让人有所收获。 工作之后,即使没有岗位技能方面的硬性要求,人也应该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时候的学习不再是上学时被规定好的文化课、专业课,而是更广泛的知识拓展、思维认知的提升、心理素质的历练、生活工作技巧的训练,等等。 互联网世界创造了形态丰富的知识产品。从传统书报刊到电视台节目,再到各类学习平台的音视频素材,甚至自媒体、公众号、短视频,形态繁多。 不同形式的知识载体/平台,信息浓度、系统化程度、专业性、准确性参差不齐。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灵活选取。 日常消遣,快速查询新概念、新知识,可以选择自媒体。短平快,掌握粗浅概念,同时可以获取别人经过验证、筛选的学习源信息,指导进一步学习。 《百家讲坛》《国家宝藏》《一本好书》、BBC/NASA纪录片这些制作精良的文化知识类节目,是现代技术应用于知识传播的绝佳案例。它们突破了纸质书籍的传播率低、媒介单一的特点,为当代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知识。身在家中就可以听大学教授讲课、看南极企鹅和银河系尽头,还能学习到比亲自去博物馆参观更多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价值。 很多成功的电视节目也会有同名的书籍,内容侧重点也会不同。可见,优秀的知识生产可以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 争议最大的是近些年兴起的“知识付费”类软件平台。首先,上学听课是要交学费的,买书买报要花钱的,电视节目也要收有线电视费。知识从来就不是免费的。 “免费”的概念应作如是理解——它就在那,你只要想,随时可以获取。如果你嫌贵,也会有平替。贵的悟一成,便宜的悟七成。后者学到的东西不见得比前者少。 说回到罗辑思维、樊登读书这两个比较火的平台。它们大火的原因是引介了大量应用类的书籍,呼应了都市人职场生存、理财投资、心理调节等现实需求。然而其之所以受诟病也正在于此。归结起来往往有“三宗罪”,对此作如下驳斥。
第一,全是工具书。
这些知识的兴起,正说明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众对过得好的追求得到了极大的回应。想要过得好,实在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功利目的了。
面对职业竞争压力,学习职场生存之道、管理之术、经营妙法,能够为个人或企业发展谋求更好的未来。
面对家庭生活压力,学习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有效与人沟通、调节情绪、管理愤怒,完成这些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人格、心理训练。
工具书,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个体、更好的家人、更好的伙伴,运用积极的思维分析事物,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岂不是好过陷入自卑、自我否定,抱怨、敌视他人,笨拙、搞砸工作的失败人生。
成功不见得日进斗金、成名成家,但是一定是内心自洽、积极出世。 第二,全是畅销书。
大众的一定是经典的。这里的“大众”是层次丰富、不经刻意筛选的一般人群,不是流量粉丝或狂热信徒。如果一个事物能被不同文化、人种、年龄、教育等属性的群体所认可,那么它在这个世界上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小学有世界经典名著系列,某某专业有必读经典论著。这些都是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可的,往往也都是当时甚至现世的畅销书。
第三,说的我全懂。
知识是在不同叠加、相互印证中螺旋上升的。脑子学会了手不会,眼睛看到了心没记住,道理知道了做不到……很多知识不是学过一次就不需要再学习了。
樊登可以通过介绍大量的企业管理经营类书籍后形成自己的管理知识体系,将他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认真做事的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突然有一天做了一件工作,顿悟了很多年前学到的理论,或者看到一段话,会联想起以前读过的内容、看过的影视等。于是知识再次被激活,通过温故知新、交叉印证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至于主观臆测用户画像,大加批判之流,意不在挑选知识,而是给自己贴标签。岂知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四、对认知的独断,带来故步自封。
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越容易形成信息的孤岛。人们总是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听跟自己观点相近的话语。
坚持自我固然是一个成年人的立身之本,好过无原则的摆荡。但是也不应过于唯我独尊,视其他观点为异端邪说。 拿看电影写影评来举例。有的人看完一部电影,出于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可能会给出与大众平均分差距较大的评价。但是度过他写的影评,你能看到他调动自身文化积淀,甚至专业认知给出的理想分析。哪怕他的评分与你本人不同,你也能增加一些人文思想的多元思考。或许就能从中得到启发。 另外一类极端情况集中出现在短评了。若是真的看过电影也罢,有些槽点或想法,吐露一下也无妨。但是很多人根本没看过影片,仅仅因为网络风向或者主创人员,而发布带有主观攻击色彩的短评。 这里边触发点的重灾区除了对家的流量明星,就是“女权”话题、“国家意志”因素。这些肆意打压或吹捧的“水军”,放弃了个人自由意志,被观念“主义”裹挟,行为失格。 世界的参差,造成人们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专长。观点碰撞,能激发强者的思考和内省。辩论的魅力也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如果一个辩题两个能量过于悬殊,也就不存在辩论的必要了。正是你来我往间,我们才能获得那么多超越自己思维的思想角度。
“遥远的哭声”和“小猫心口踩奶”,都有其震撼人心的力量。知识的真正意义在于谦卑、接纳。如同孔子进太庙每事问,如同唐太宗以人为鉴礼贤魏征。如果真的尝试了解过,就不会放任自己的无知让人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