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玉 | 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空间矛盾而让位给新社会
整整半个世纪之前(1974),《空间的生产》这部横跨人文科学诸多专业领域的名著,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名符其实的经典问世了。不夸张地说,列斐伏尔这本书完全可与《历史与阶级意识》《启蒙辩证法》《狱中札记》《拱廊街计划》等不杇宏论大作比肩而立、相提并论。本书是以“口授的”方式写作而成的,再加上它有很多含蓄的指涉、难懂的组织结构和经常的离题,这都增加了理解此书的难度。特别是由于该书并非“传统文本”,其思想阐释不是按照通常循序渐进、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的,而是采用赋格曲的形式来写作的,这是一种复调手法。该书七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既是对其他章节的重复,又是截然不同的阐释。似乎是为了强调对照法,这支赋格曲以“结论”收场,同时它又是“开头”或“开场”。总之,列斐伏尔之为列斐伏尔,在于他总有更加灵敏的突发奇想,而不循规蹈矩或拘泥于某个封闭体系。他的理论难以把握与应用,主要归咎于其思想的流动性、动态性与开放性,可以用他那种最寻常的回答问题方式来作最恰如其分地概括:“是这样的,但又不是这样的。”这与其说是“哼哼哈哈”“唯唯否否”式的世故,不如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机智或“大化流行”“行云流水”般的舞蹈。
作者简介
刘怀玉(1965-),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

由“哲学的音乐”变成“辩证法的舞蹈”
正是由于这种扑朔迷离的音乐节奏感,离奇古怪、恣肆汪洋、情类庄周《南华经》的文体风格及其海纳百川、雄心勃勃的百科全书性质,《空间的生产》一书的传播与理解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先是在自己祖国同行那里不被接受与理解,后是在英语国家被片面地接受、运用与理解。自从《空间的生产》发表以来,在西方英语学术语境中出现了三次研究阅读列斐伏尔的高潮或曰“群星荟萃”(constella-tions)的高光时刻(moment):首先是1970年代起由哈维(D.Harvey)发起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列斐伏尔的城市马克思主义及其空间辩证法引入英语学界;其次是1980年代以来由索亚(Edward w.Soja)发起的后现代地理学研究,将列斐伏尔的思想引入到空间文化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语言学转向领域;最后是2000 年以来对列斐伏尔思想的更加经验化与广泛化的研究与运用,遍及诸多领域,包括全球化、城市化、国家空间等方面的社会政治理论以及差异与节奏理论、建筑学、艺术,乃至于教育学、生态学、女性主义问题,等等。
本书最具有原创性的,也最具有争议的问题,是头三十页提出的三元辩证法(trialec-tics)。但它绝非通过三十页文献就可以证明的,而是列斐伏尔用了三十年的实践才得出的结论。它就是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空间的三元或自然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三元统一。其内在逻辑可演绎如下:一是自然与物质性的物理领域是以实践一感觉方式描绘出来的;逻辑的与形式化的抽象物的精神领域,可借数学-哲学方式来规定;以及社会领域这是一个规划设计与展望的领域,一个象征物的与乌托邦的领域,一个想象的与欲望的领域。它们交融于空间生产过程中,其中物质生产或者空间实践生产出空间的可知觉的方面:而知识的生产是空间表象与构想或虚构的空间;意义的生产则是与表征性空间紧密相联并生产出某种体验性的,或者活生生的直观的空间。
大卫·哈维的三元空间辩证法: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理解

在英语世界,创造性解释并运用列斐伏尔空间辩证法思想的学者,首推大卫·哈维。他认为,《空间的生产》一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对空间的三个向度的辩证关系的全面把握。它不等于黑格尔-马克思式的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或层次,而是彼此不可分离的同时并存的三个维度。
第一,物质性的空间实践,即那些发生在空间中的并穿越空间的自然的与物质的流动、转输与相互作用等,以保证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需要。第二,空间的表象,包括所有的符号与意义、代码与知识。第三,表征性空间,即精神的虚构物,以便为空间性实践提供某些具有崭新意义或可能性的想象。
哈维认为,列斐伏尔将空间的三个维度的特征分别概括为体验、感知与想象。但问题在于,列悲伏尔只是强调了体验、感知与想象之间的辩证的,而不是因果决定论的关系,而哈维还是强调了空间实践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分法中的“归根到底”(恩格斯)的决定意义,而不是互为前提的平行的辩证关系。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论:对三元辩证法的本体论化理解
在英语世界,对列斐伏尔空间辩证法具有原创性阐释并产生空前影响的第二位人物是洛杉矶学派代表人物爱德华·索亚。他认为,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主要不是来自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空间的三分法,而是始于自然、精神与社会三分法:列斐伏尔把客观的物理空间与主观的精神空间融合为社会空间。而第三空间概念正具有列斐伏尔始终要赋予社会空间的多重含义。它既是区别于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或者说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空间,又是超越所有空间的混合物。列斐伏尔开辟了第三空间的道路。《空间的生产》就是围绕着这个“第三化”展开的。列斐伏尔从中形成了一个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这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三元辩证法概念是索亚在理解列斐伏尔思想方面所作出的最富创造性的贡献,也是常常让人犯糊涂与诟病的祸根。所谓本体论的三元辩证法即空间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三元并存。这就是存在(本体)具有三元性、三重性,即历史性、社会性与空间性三位一体。索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的空间性维度或空间性向度。他认为,在列斐伏尔之前本体论只有社会性与历史性这两个维度。
詹姆逊:认知图绘或总体性的空间认识论辩证法

在英语世界,对列斐伏尔空间辩证法作出创造性阐释从而引起同样广泛影响的第三位学者是弗里德里克·詹姆逊。他深刻地挪用了列斐伏尔的表征性/再现性空间概念,提出了著名的空间认知图绘理论。
与索亚的后现代式多元主义的本体论理解不同,詹姆逊是从社会批判认识论角度来理解空间问题的。如果说列斐伏尔仅仅突出了从空间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认为资本主义已经从物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空间成为资本主义权力控制与社会主义日常生活解放的核心领域,那么詹姆逊则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符号空间、超级空间、失去了深度的即平面化的符号社会或超现实的超空间的社会。詹姆逊既把空间视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重要统治对象,又将其理解为一种批判后现代社会无历史意识的一种辩证的历史话语方式。随着资本主义成功跨入更富有制度弹性与技术动力的全球化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时间扩展到了全球,于是超越一切地点-空间限止的“同时性”发生的时间(极限速度)把自身“悖反性”地变成了“静止的”空间,表现为同质性空间对时间的统治。因此,所有的历史都变成了“空间性”。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必须采用空间的辩证法形式,他为此提出了一个既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的概念,即认知图绘,或者身体化空间实践再现论概念。
是三元辩证法,还是空间矛盾辩证法
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说到底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辩证法的空间体现,换言之,三元空间辩证法归根结底是一种空间矛盾或者空间性矛盾的辩证法,是社会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段的时间性矛盾的共时性/集中化表现。也就是说,空间辩证法是原来的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历史性/历时性的辩证法的共时性和集中化的表现。列斐伏尔实际上是不自觉地用多元主义的三元的空间辩证法来超越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法,或者说想用一种差异的空间的辩证法,来取代或颠覆资本主义同质化的抽象空间统治。虽然他在这个过程中没能挡住后现代主义那样的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诱惑,但从内心深处来说,他想表达的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空间性矛盾辩证法。从文本结构上说,《空间的生产》一书的重心并不是人们通常重视的第一章“导言”,而是第五章“矛盾的空间”与第六章“从空间矛盾到差异空间”。许多学者之所以认定此书的核心思想是三元空间辩证法,就是因为他们只看了本书开头的部分所突出提出的这个概念,而没有认真细致地去阅读本书后半部分所提出的空间的矛盾辩证法思想。
列斐伏尔关心的空间的矛盾,主要是:质与量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全球性(整体性)与地方性,即同质化的与碎片化的空间之间的矛盾:中心与边缘的矛盾;支配与取用的矛盾。
但解决空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人类未来前景究竟如何?列斐伏尔似乎有些犹豫不决。一方面,他乐观地、信心十足地说,解决问题之要津是实现从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向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过渡,即从对空间的私有化占有、商品化生产交换与消费到对空间的公有化取用或共享的过渡。但另一方面,他又悲观地警告,如果未能实现这种过渡,就会有让人无法接受、让人绝望的未来。而阻碍向新的空间生产方式过渡的最大症结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拥有着全世界规模的巨大资源与严密战略,而另一方面目前反抗这种力量的只是规模狭小且零散分布的利益群体与个体。不过,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家,他最终还是以必胜的信心断言,资本主义由于其无法克服的空间矛盾而必然让位给新社会。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