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海十三郎”.......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南海十三郎
我要证明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有人会记得那些股票、黄金、钱财,世界大事都只是过眼烟云,可是一个好的剧本,过了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这就叫做文章有价 。
——唐涤生
有幸B站观得《南海十三郞》清晰解说,时代背景下道尽了天才璀璨的一生,老实说,不太敢看完整版,只剪辑的片段,已让我思绪良多 ,唏嘘不已。
人生知音难觅,英雄惜英雄,天才爱天才,大抵是十三郎对阿生一般,真正欣赏你,懂得你,帮助你的友人知己,如心理学讲的精神父母,可遇不可求。
咱中国喜欢称为再生父母,大抵就这意思。
十三郎对阿生说:
我们君子之交,就凭这一杯茶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要阿生写出自己风格)
知道阿生脾性,激他在兵荒马乱之际离开广州,去香港谋求更多发展,气走阿生后,却直言,阿生才华远胜于他,留在这里,只会埋没,他当有更好的出路。(甚至说过不配当阿生的师傅)
一个恃才傲物的天才狂人,能够承认欣赏并鼓励另一个天才,抛却自恋,这太难得了。
不说别的,举例子,想想简中式父母,有几个不是说不过了,就一句:“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李雪母亲更是自恋破碎后,自杀了。
后来,十三郎遭遇许多变故,一蹶不振之际,终被功成名就的阿生寻到,在茶馆如此对唱:
可天意弄人,似乎阿生大限将至,上天特意让他见到了最想见的人,却在第二天,相约十三见面,意图帮其东山再起的剧场,突发心脏病,撒手人寰,十三人群中看着他上救护走想冲过去看他,心急说了句:“他是我徒弟”,想必阿生临终前听到了......
十三说,好猫不留种,当初虽愿意教阿生,从来不许阿生称他为师傅,只许称大哥,还故意经常说难听话,激阿生。
因为他觉得:
敢爱敢恨,敢作敢写,这才是剧作家的本色 ——我唱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曲 ——我写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
晚上,躺在生平最舒适的小窝,心有所感,纵使我会写几个字,也无非只能写失意半身,笑作打油诗。
笑看人生一支笔
道不尽世事无常
写不完人情冷暖
半生如前生匆忙
午夜梦回叹痴心
惊觉窗外已天明
横批:痴梦一场
作者:猫生猫世
人跟人岂止不一样,以至于,时常在看到一本好书,一幅好画,惊叹之余,常爆粗口:“他喵的,同样都是人类,咋人家你看看这写的,这画的,能让人灵魂出窍”,莞尔又自恋的觉得,我有一双能捕捉欣赏的眼睛,倒也是幸事。
你我皆是凡人,世间一遭,能有十三阿生才华的是少数,但在尝遍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却是殊途同归。
四川话经常讲:“人啊,一辈子没得详得”,大意是,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一切只是经过,一切无非经历。
并不是天才与疯子仅一线只隔,有句话叫“画虎画皮难画骨”,想想贝多芬的经历,为什么只有他写得出《命运交响曲》,再想想梵高。
这种人生来,就不是按部就班的像现在繁直癌,D癌,权威癌,每天琢磨着交配,想着裤裆不随大流,更不为大多数凡夫俗子所容。
不说别的,哪怕我也一介凡人,就因为丁克不婚 ,就像惹到某些人了一样。
他们贫瘠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压根没有精神世界,会觉得艺术文学是什么东西,还不如想想吃什么,欣赏不来就诋毁,搞艺术就是不务正业,这下他们价值观也自洽了。
同时,很多所谓大师,要没有敏锐足够洞察力和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就只会纸上谈兵,是屁个大师,不就跟现在贻笑大方的砖家一样。
因为一帆风顺的人,是没机会去悟的,更不会有什么切肤之痛。
不然怎么说: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