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古版考异 第七回(下:孙坚战刘表)
书接前文:《三国演义》古版考异 第七回(中:磐河大战 董卓解斗)
本文编次:书林 绿苹 樊道本
校阅订补:建安 黄鳝夫
绣像协力:山阴 刘宗纣
注意:为便于阅读,将多版本比对移动至每一段末尾
八、孙坚胜黄祖蔡瑁

[嘉靖本](袁术致书孙坚曰)今绍又与表相议起兵[1],袭取江东[2],吾不忍言。公可速兴兵取荆州,吾当与助[3]。夹攻袁绍[4],二仇可报[5]。汝得荆州,吾取冀州,切勿误也。
……坚曰:“吾自欲报仇,岂可望袁术之助乎[6]?”……“非汝所知也。吾誓纵横天下,济世安民。有仇不报[7],岂可握手待死也[8]?”……
黄祖军箭尽[9],却拔船上所得之箭,十数万枝[10]。当日正值顺风,坚令众军士一齐放箭[11]……
黄祖引二将出马,一个是江夏张虎,一个是襄阳陈生。这两个初反在江夏,后投刘表[12],以为上将……张虎拍马,手撚铜叉而出[13]。坚大怒曰:“谁能斩此贼将?”韩当应声而出。两骑相交,战三十余合,胜负未分。陈生见张虎力怯……
蔡瑁引军万余,出襄阳城外,于岘山布阵。孙策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程普挺铁脊蛇矛出马[14],与蔡瑁交锋[15]。战不到数合,蔡瑁逃命,奔回阵中。
……蒯良言:“瑁不听良策,以致大败,按军法当斩。”刘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
[叶逢春](袁术致书孙坚曰)今绍又与表相议起兵[1],袭取江东,君不忍焉[2]?公可速兴兵取荆州,吾当与汝夹攻刘表[3],二仇可报[4]。汝得荆州,吾取冀州也,勿误[5]。
……“吾自欲报仇,岂可望袁术相助乎[6]?” ……“非汝所知也。吾誓纵横天下[7],济世安民。有仇不报,岂可拙守而待死也[8]?”……
黄祖军前箭皆放尽[9],却拔船上岸,所得之箭,十数万只[10]。当日正值顺风,坚令众军一齐放箭[11]……
黄祖令二降将出马,一个是江夏张虎,一个是襄阳陈生。这两个初反在江夏,后降刘表,表以为上将[12]……张虎拍马,手撚刚叉而出[13]。坚大怒,回头曰:“谁能斩此贼?”韩当应声而出。两骑相交,战三十余合,胜负未分。陈生见张虎力怯……
蔡瑁引军万余[14],离襄阳城,列于岘山之下。孙坚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程普挺铁眷蛇矛出马[15],与蔡瑁两马相交。战不到数合[16],蔡瑁大败,奔回阵。
……蒯良言:“瑁不听良策,以此大败,按军法当斩。”刘表以其新娶之妹[17],不肯加刑[18]。
袁绍与公孙瓒战罢,便轮到“孙刘大战”。在袁术怂恿下,孙坚不听家人劝阻,大举进攻刘表,于樊城上演 “草船借箭”,大败黄祖;又斩张虎、陈生于邓城,孙策初次登场。此后刘表不听蒯良言,派蔡瑁出襄阳城迎战,再次大败而归。
- 一,袁术信云“夹攻袁绍”还是“夹攻刘表”?
二本下文均言“二仇可报、吾取冀州”,“二仇”显然指刘表、袁绍二家,叶本上文却只云“夹攻刘表”,似于理不合。
从情节看,小说中孙坚与袁术是并列的诸侯,且旧有嫌隙。若袁术助孙坚“只付出、不求报”,未免太过善心,孙坚岂能相信?各有所求,相互“交易”,方能取信于坚。因此嘉靖本“夹攻袁绍”乃另起一句,不应与“吾当与助”连读(只不过缺省主语,如“公助吾”)。
叶本编者则似误将“与助”作“与汝”,进而断句错误,改“袁”为“表”。演义诸本唯朝鲜本作“表绍”,不知是否后改。
- 二、袁术书信云“吾不忍言”还是“君不忍焉”?
各本文字形音相近,应有抄误。
袁术言“异日夺印截路 乃吾兄绍之谋也 今绍又与表相议起兵 袭取江东”反复提起袁绍欲谋孙坚,意在勾起坚报仇之心,所言重心必在孙坚。
故万历繁本“吾不忍焉”表其同仇敌忾之情,较好;叶本“君不忍焉”用激将之法,似亦可,次之;嘉靖本“吾不忍言”则文意勉强。
又,嘉靖本“握手待死”不通,或为叶本“拙守”抄误、或为“束手”之误。
又叶本此回刊刻质量明显下降,如“黄祖军前箭皆放尽 却拔船上岸 所得之箭 十数万只”,“前、岸、只”均为“低级抄误”。

- 三、蔡瑁“出襄阳城外 于岘山布阵”还是“离襄阳城 列于岘山之下”?
下文写“不到数合 蔡瑁逃命奔回阵中 坚驱大军 杀得尸横遍野”,可知双方应当于平地对阵。嘉靖本“岘山布阵”于理不合,疑误抄简体“列”字为“外”,进而改动整句。
又,“孙坚将得胜之兵”嘉靖本作“孙策”,然小说未写年幼之孙策已带兵,从后文“坚驱大军”可知嘉靖本前者乃抄误。(上文“带策上船 前奔樊城”嘉靖本亦脱“带”字。)
又,叶本“刘表以其新娶之妹”有歧义,蔡瑁娶抑或刘表娶?当为抄误。
此外,韩当与陈生交手三十余合虽“胜负未分”,却并不意味着绝对平手,其时陈生已然“力怯”。由此回顾赵云与文丑一战,虽亦“胜负未分”,从旁白赵云“不赶”看,其占优势之可看性较大。(第二日文丑表现极为“低调”,判若两人,或为惧怕赵云之故?)

- 【附】毛本改动较多:
改原袁术信云“绍又与表相议起兵 袭取江东”为“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又删去“吾不忍言”四字。信中袁绍皆称“本初”——然兄弟既已反目,不当仍用表字。
改“取荆州”为“伐刘表”,又改“吾当与助 夹攻袁绍”为“吾为公取本初”——致使文意变化,袁术也未必能“单吃”袁绍,如何取信孙坚?
改孙坚对孙静言“非汝所知也”为“弟勿多言”;改“吾誓”纵横天下为“吾将”;删去“济世安民”四字;改“有仇不报岂可握手而待死也”为“有仇岂可不报”(因底本误作“有仇必报”,不通)——孙坚与亲人的其他对话亦有删减,导致人物形象改变。
改黄祖军“箭尽绝”为“只顾放箭 箭已放尽”;删去张虎陈生出身介绍“这两个初反在江夏 后降表 以为上将”数句。
改“张虎拍马 撚铜叉而出”主动应战为黄祖“便令张虎搦战”;删改“坚大怒曰 谁能斩此贼将 韩当应声而出”为“坚阵内韩当出迎”)——以上改动降低了此战精彩程度。
修正“孙策”将得胜之兵为“孙坚”;改蔡瑁“逃命 奔回阵中”为“败走”。
[毛宗岗]今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公可速兴兵伐刘表,吾为公取本初,二仇可报。公取荆州,吾取冀州,切勿误也。”
……坚曰:“吾自欲报仇,岂望袁术之助乎?”……“弟勿多言。吾将纵横天下,有仇岂可不报!”……
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当日正值顺风,坚令军士一齐放箭……
黄祖引二将出马,一个是江夏张虎,一个是襄阳陈生……便令张虎搦战。坚阵内韩当出迎。两骑相交,战三十余合,陈生见张虎力怯……
蔡瑁引军万余,出襄阳城外,于岘山布阵。孙策将得胜之兵[1],长驱大进……程普挺铁脊矛出马,与蔡瑁交战。不到数合,蔡瑁败走……
蒯良言:“瑁不听良策,以致大败,按军法当斩。”刘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
([1]“孙策”人文排印本作“孙坚”。)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袁术致书孙坚曰)今绍又与表相议起兵[1],袭取江东[2],吾不忍言。公可速兴兵取荆州,吾当与助[3]。夹攻袁绍[4],二仇可报[5]。汝得荆州,吾取冀州,切勿误也。
……坚曰:“吾自欲报仇,岂可望袁术之助乎[6]?”……“非汝所知也。吾誓纵横天下,济世安民。有仇不报[7],岂可握手待死也[8]?”……
黄祖军箭尽[9],却拔船上所得之箭,十数万枝[10]。当日正值顺风,坚令众军士一齐放箭[11]……
黄祖引二将出马,一个是江夏张虎,一个是襄阳陈生。这两个初反在江夏,后投刘表[12],以为上将……张虎拍马,手撚铜叉而出[13]。坚大怒曰:“谁能斩此贼将?”韩当应声而出。两骑相交,战三十余合,胜负未分。陈生见张虎力怯……
蔡瑁引军万余,出襄阳城外,于岘山布阵。孙策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程普挺铁脊蛇矛出马[14],与蔡瑁交锋[15]。战不到数合,蔡瑁逃命,奔回阵中。
……蒯良言:“瑁不听良策,以致大败,按军法当斩。”刘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
([1]“相”雄本作“商”,同种本。[2]“取”夷本作“公”。[3]“与”雄本作“协”。[4]“袁绍”朝鲜本作“表□绍”(□为空白)。[5]周、夷本无“二仇可报”四字。
[6]“岂可望”周、夷本作“岂望”。[7]“不报”夏、卓、钟本作“必报”。[8]壬子本“手”后多“而”字,同叶本。[9]壬子本“尽”后多“绝”字。[10]“枝”夏、卓、钟、雄本作“只”,同叶本。
[11]卓、钟本无“众”字。[12]“投”壬子本作“降”,同叶本;“刘表”卓、钟本作“表”。[13]夏、卓、钟、雄本无“手”字。[14]“铁脊蛇矛”壬子本作“铁脊矛”,“脊”钟本又误作“春”。[15]“交锋”壬子本作“两马相交”,同叶本。)
[叶逢春](袁术致书孙坚曰)今绍又与表相议起兵[1],袭取江东,君不忍焉[2]?公可速兴兵取荆州,吾当与汝夹攻刘表[3],二仇可报[4]。汝得荆州,吾取冀州也,勿误[5]。
……“吾自欲报仇,岂可望袁术相助乎[6]?” ……“非汝所知也。吾誓纵横天下[7],济世安民。有仇不报,岂可拙守而待死也[8]?”……
黄祖军前箭皆放尽[9],却拔船上岸,所得之箭,十数万只[10]。当日正值顺风,坚令众军一齐放箭[11]……
黄祖令二降将出马,一个是江夏张虎,一个是襄阳陈生。这两个初反在江夏,后降刘表,表以为上将[12]……张虎拍马,手撚刚叉而出[13]。坚大怒,回头曰:“谁能斩此贼?”韩当应声而出。两骑相交,战三十余合,胜负未分。陈生见张虎力怯……
蔡瑁引军万余[14],离襄阳城,列于岘山之下。孙坚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程普挺铁眷蛇矛出马[15],与蔡瑁两马相交。战不到数合[16],蔡瑁大败,奔回阵。
……蒯良言:“瑁不听良策,以此大败,按军法当斩。”刘表以其新娶之妹[17],不肯加刑[18]。
([1]“相议”种本、部分简本、英雄志传作“商议”,天理本作“相谋”,郑乔林本作“同谋”,“謀、議”形近。[2]“君”别本均作“吾”。“焉”英雄志传作“言”,同演义本。[3]“刘表”英雄志传作“袁绍”,同演义本。[4]“报”汤本作“复”。[5]“勿误”郑本作“勿语”,汤本作“切勿迟误”,朱乙本作“万望勿误”,天理本作“万勿误大事”,黄本作“万期勿误”。英雄志传作“切勿误也”,同演义本。
[6]“岂可望”郑、汤本作“岂望”,同周本。“袁术”汤本误作“袁绍”。[7]“誓”余甲本作“势”。[8]“拙守”朱乙本作“执手”。“有仇不报……待死也”二句诚、天理本作“有仇不报 非为丈夫”,英雄志传作“岂可有仇不报 握手而待死乎”。[9]“军前”汤本、黄本、英雄志传作“军中”,朱乙本作“军士”。[10] “十数万只”朱乙本作“数十万枝”。又“却拔……十数万只”三句汤本作“孙坚所得之箭十余万”,黄本、英雄志传作“坚拔舡上箭 却得十数万只(枝/根)”。
[11]“放”种、郑、汤本作“发”。[12]“表以为”种、郑本作“以为”。“黄祖令二降将……表以为上将”数句汤本作“黄祖令张虎陈生出马”,将张陈二人出身改作小字注,并删去黄祖叫骂之语。[13]“刚”种本、部分简本、英雄志传作“钢”,杨、余乙本作“铜”。[14]“引军万余”郑本作“引万余军”,杨、余甲、余乙本作“引兵万余”,汤本作“引军”。[15]”眷”种本作“脊”,此句汤本作“坚令程普迎敌”,未描写兵器。
[16]“数合”郑本作“十合”。[17]“以其新娶之妹”种、汤本、部分简本、英雄志传作“以新娶其妹”,同演义本;杨、余乙本作“以为新娶其妹”,余甲本同叶本。[18]“加刑”黄本、英雄志传作“加诛”。)

九、不祥之兆

[嘉靖本]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1]。程普曰:“此不祥之兆也。”迳来帐下见孙坚[2],曰:“中军帅字旗竿被风吹折[3],于军不利也[4],可暂班师。”
坚曰[5]:“吾累战累胜[2],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而罢兵[6]!”
韩当曰:“此旗乃军中之主,亦不可轻易。”坚曰:“风乃天地呼吸之气,方今隆冬,朔风暴起,折断大旗,何足为怪?吾平生用兵,不信此等异事,只理会得攻城[7]。”
[叶逢春]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1]。程普曰:“此不祥之兆也[2]。”迳到帐中见孙坚[3],曰:“中军师字旗被风吹折,于军不利,可以班师[4]。”
坚怒曰:“吾累战累胜,取襄阳只在旦夕[5],岂可因风吹断旗竿而罢兵耶!”
韩当曰:“此旗乃军之主,亦不可轻易[6]。”坚曰:“风乃天地呼吸之气,方今隆冬,朔风暴起,拆断帅字旗[7],何足为怪?吾平生用兵[8],不信此等异事,只理会攻城[9]。”
此处写孙坚阵中帅字大旗被风吹折,众将认为乃不祥之兆,劝坚班师,“唯物主义者”孙坚不听。
二本异文不多,李卓吾、钟伯敬本有一处明显脱文(括号划去文字为嘉靖本多出):
[李卓吾]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程普曰:“此不祥之兆也。”迳来帐下,见孙坚,曰:“中军帅字旗竿),被风吹折,于军不利也,可暂班师。
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断旗竿而罢兵?“韩当曰:“此旗乃军中之主,亦不可轻易。”
“将中军帅字旗竿 被风吹折”语法错误。“于军不利也 可暂班师”又不类旁白口吻,且少程普问句,孙坚“岂可因风折旗竿而罢兵”等语便突兀。
从文字看,显然是“吹折”二字重出导致串句脱文。此例魏安、中川谕先生皆曾分析。


- 【附】毛本因底本(李卓吾本一系)脱文,亦无程普进谏情节。删改明显:
改旁白“于军不利也 可暂班师”为韩当曰“此非吉兆 可暂班师”,基本修正了卓本破绽。
删去韩当言“此旗乃军中之主 亦不可轻易”、孙坚言“风乃天地呼吸之气 方今隆冬 朔风暴起 折断大旗 何足为怪 吾平生用兵 不信此等异事 只理会得攻城”大量文字。
其后又添孙坚“遂不听韩当之言 攻城愈急”二句——以上改动显得其人更蛮不讲理。
[毛宗岗]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韩当曰:“此非吉兆,可暂班师。”
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遂不听韩当之言,攻城愈急。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1]。程普曰:“此不祥之兆也。”迳来帐下见孙坚[2],曰:“中军帅字旗竿被风吹折[3],于军不利也[4],可暂班师。”
坚曰[5]:“吾累战累胜[2],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而罢兵[6]!”
韩当曰:“此旗乃军中之主,亦不可轻易。”坚曰:“风乃天地呼吸之气,方今隆冬,朔风暴起,折断大旗,何足为怪?吾平生用兵,不信此等异事,只理会得攻城[7]。”
([1]此句雄本作“中军帅字旗被风吹折”。又此句后卓、钟本有二十余字脱文,详下分析。[2]“累战累胜”夏、卓、钟本作“屡战屡胜。”[2]“迳来帐下见”雄本作“迳到帐中禀”,接近叶本。[3]雄本无“竿”字。[4]雄本无“也”字,同叶本。[5]“坚曰”雄本作“坚怒曰”,同叶本。
[6]“折”壬子本作“折断”;雄本作“吹断”,同叶本。[7]雄本无“得”字,同叶本。)
[叶逢春]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1]。程普曰:“此不祥之兆也[2]。”迳到帐中见孙坚[3],曰:“中军师字旗被风吹折,于军不利,可以班师[4]。”
坚怒曰:“吾累战累胜,取襄阳只在旦夕[5],岂可因风吹断旗竿而罢兵耶!”
韩当曰:“此旗乃军之主,亦不可轻易[6]。”坚曰:“风乃天地呼吸之气,方今隆冬,朔风暴起,拆断帅字旗[7],何足为怪?吾平生用兵[8],不信此等异事,只理会攻城[9]。”
([1]“中军”汤本、简本作“军中”。此句种本作“中军帅字旗被风吹折”。[2]汤本无“曰此不祥之兆也”七字。[3]“账中”郑本作“帐前”。[4]“以”黄本作“即”;英雄志传作“暂”,同演义本。[5]“襄阳”英雄志传作“荆州”。
[6]郑本无“可”字。黄本、英雄志传删去韩当之言(添“且”字衔接上文)。[7]“折断”杨、余乙本作“吹折”。“帅字旗”汤本作“旗杆”;英雄志传作“大旗”,同演义本。[8]“平生”余甲本作“平日”。[9]“理”余甲本误作“裡”。汤本、英雄志传无“会”字。)

十、孙坚岘山阵亡

[嘉靖本]密开东门,纵吕公军马出城[1],到前寨,径过去。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飞星赶到东南角时,军士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2],望岘山而去……
坚马快,单骑独出。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人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来。
坚拍马追赶吕公,见路交杂,不知去处。坚欲上山,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俱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俱死于岘山之内[3]。
……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投引兵杀出,江东诸军大乱。
……孙策痛哭。众将俱号泣不止[4]。策曰:“父尸在于他处[5],安得返魂于乡里[6]?”黄盖曰:“今已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言未毕,军吏桓楷出曰:“某与刘表有一面旧交[7],某今便行。” 策令楷去[8],到城中见刘表,具言其事[9]。表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10]。可速放黄祖,吾两家各罢兵[11],再休侵犯。”
[叶逢春]悄开东门,放吕公军出城,寨边迳过去。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众军三十余骑[1],飞星般赶到东南角[2],问军士,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去[3],望岘山而走……
坚马快,单骑独出。前军不远[4],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人马,来战孙坚,交马便走[5],闪入山路[6]。
坚拍马追赶,后骑见路交杂,无寻坚处[7]。山上石子乱下[8],林中乱箭俱发。坚体中箭[9],脑浆迸流[10],人马皆死于岘山之下。
……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投引兵杀入江东寨中,诸军大乱。
……孙策痛哭几绝。诸将俱各号泣不止[11]。策曰:“父尸在于他处,安得回葬乡里[12]?”黄盖曰:“今已活捉黄祖在此[13],得一人入城说令,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14]:“某与刘表有一而之旧[15],请令便行。” 策令桓阶上马,到城中见刘表,直说其事[16]。表云:“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黄祖还吾[17],各各罢兵[18],再休侵犯。”
此处写蒯良设计让吕公埋伏于岘山,孙坚大意追击,中伏身亡。孙策悲痛不已,令桓阶将黄祖(被黄盖生擒)换回孙坚尸身。
- 一、吕公军“到前寨 径过去”还是“寨边 迳过去”?
吕公的目的是“引蛇出洞”,自然要避免与孙坚主力交战,“寨边”更合适;嘉靖本“前寨径过去”则给人以“径直冲阵”的感觉,不佳。
且下文写孙坚军“东南角”军士首先发现吕公踪迹,若从“前寨径过去”,不应如此,故疑为“寨前”之颠倒抄误。
又,叶本孙坚引“众军三十余骑”不通,点明“三十余骑”意在强调随从之少,为后文张目,“众军”显系衍文。“交马便走 吕公便走”亦如是。
- 二、孙坚“拍马追赶吕公 见路交杂 不知去处 坚欲上山”还是“坚拍马追赶 后骑见路交杂 无寻坚处”?
嘉靖本“见路交杂”者为孙坚,叶本则为“后骑”。
从文意看,吕公当着孙坚面诈败,坚骑快马追,似不至“不知去处”;且方“不知去处”,何以又“欲上山”,嘉靖本转折突兀。
而上文写 “坚马快 单骑独出”,“单骑”正与“后骑“对应;下文又写“吕公截住三十余骑 并皆杀了”,“三十余骑”前后呼应,行文有致。故此处叶本文字明显优于嘉靖本,其与原本相近之可能性较大。
疑嘉靖本误抄简体“后”为“吕”,进而改动上下文。
又,小说写吕公军“石子乱下 乱箭俱发”,随后孙坚“脑浆迸流”,打破“脑壳”者当为飞石,因此嘉靖本“坚体中石箭”较叶本“坚体中箭”为佳。

- 三、刘表言“可速放黄祖 吾两家各罢兵”还是“可速放黄祖还吾 各各罢兵”?
嘉靖本文从字顺,叶本“还吾”二字则较通俗且多余,疑误抄“两”为“还”,进而改动上下文。
又类似的,叶本 “直说共事”误作“具言其事”;“桓阶(階)”人名误作“桓楷”。“引兵杀出 江东诸军大乱”则似误断句作“引兵杀入江东寨中 诸军大乱”。
嘉靖本“某今”则似为“请令”抄误而改。
此外,吕公所带五百“敢死队”,诚本竟作“五万”。
旁白叙述(或小字注混入正文)孙坚卒年,多作三十七岁,郑乔林本却作“三十余岁”。

- 【附】毛本改动
改“纵吕公军马出城”为(吕公)“引兵出城”,删去“到前寨 径过去”,改“飞星赶到东南角时”为“出营来看”——一般读者不清楚(也不会刻意查询)岘山一带的地形,删去方位的确便于阅读。
改“坚拍马追赶吕公 见路交杂 不知去处”为“坚随后赶入 却不见了吕公”。
“山上石子乱下”前添“忽然一声锣响”——颇为生动,然轻骑兵似不当携带锣鼓,改为“哨响”似更妥。
改孙策“痛哭 众将俱各号泣不止”为“放声大哭 众军俱号泣”——的确,孙策之惨痛理当远过诸将,疑叶本多出的“几绝”二字为演义本脱去。
改“父尸在他处 安得回尸乡里”为“父尸在彼 安得回乡”——壬子本“回尸”一词不佳,嘉靖本“返魂”又太过文雅,疑原本同叶本作“回葬”。
改桓楷言“与刘表有一面旧识 某今便行”为“与刘表有旧 愿入城为使”;改“策令楷去”为“策许之”。
刘表言“尸首吾已用”前添“文台”二字。
[毛宗岗]密开东门,引兵出城。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出营来看。军士报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望岘山而去……
坚马快,单骑独来,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去。
坚随后赶入,却不见了吕公。坚方欲上山,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
……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头引兵杀出,江东诸军大乱。
……(孙策)放声大哭。众军俱号泣。策曰:“父尸在彼,安得回乡!”黄盖曰:“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言未毕,军吏桓楷[1]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策许之。桓楷入城见刘表,具说其事。表曰:“文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回黄祖,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
([1]“桓楷”人文排印本作“桓楷”。)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密开东门,纵吕公军马出城[1],到前寨,径过去。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飞星赶到东南角时,军士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2],望岘山而去……
坚马快,单骑独出。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人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来。
坚拍马追赶吕公,见路交杂,不知去处。坚欲上山,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俱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俱死于岘山之内[3]。
……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投引兵杀出,江东诸军大乱。
……孙策痛哭。众将俱号泣不止[4]。策曰:“父尸在于他处[5],安得返魂于乡里[6]?”黄盖曰:“今已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言未毕,军吏桓楷出曰:“某与刘表有一面旧交[7],某今便行。” 策令楷去[8],到城中见刘表,具言其事[9]。表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10]。可速放黄祖,吾两家各罢兵[11],再休侵犯。”
([1]“纵吕公军马”雄本作“放吕公军”,同叶本。[2]“人马”朝鲜本作“军马”。“军士”雄本作“问军士”,“出来”雄本作“出去”,同叶本,[3]“俱”壬子本作“皆”,同叶本。[4]壬子本“俱”后多“各”字,同叶本。[5]“在于”壬子本作“在”。
[6]“返魂于”壬子本多作“回尸”,雄本作“安回葬”(“安”衍字)。[7]“旧交”壬子本作“旧识”。[8]“楷去”壬子本作“桓楷上马”,接近叶本。[9]“具言”壬子本多作“具说”,同叶本;钟本作“且说”,雄本同嘉靖本。[10]“已(巳)”朝鲜本误作“己”(古籍中“己已巳”多混同刻作“巳”)。[11]“吾两家各罢兵”雄本作“还吾 两家各各罢兵”,接近叶本。)
[叶逢春]悄开东门,放吕公军出城,寨边迳过去。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众军三十余骑[1],飞星般赶到东南角[2],问军士,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去[3],望岘山而走……
坚马快,单骑独出。前军不远[4],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人马,来战孙坚,交马便走[5],闪入山路[6]。
坚拍马追赶,后骑见路交杂,无寻坚处[7]。山上石子乱下[8],林中乱箭俱发。坚体中箭[9],脑浆迸流[10],人马皆死于岘山之下。
……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投引兵杀入江东寨中,诸军大乱。
……孙策痛哭几绝。诸将俱各号泣不止[11]。策曰:“父尸在于他处,安得回葬乡里[12]?”黄盖曰:“今已活捉黄祖在此[13],得一人入城说令,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14]:“某与刘表有一而之旧[15],请令便行。” 策令桓阶上马,到城中见刘表,直说其事[16]。表云:“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黄祖还吾[17],各各罢兵[18],再休侵犯。”
([1]汤本、简本、英雄志传、无“众军”二字。[2]“飞星般”种本作“飞星一般”,“一”字似为补刻。[3]“去”杨、余乙本作“来”,同嘉靖本。[4]“前军”汤本作“望前军”,黄本、英雄志传作“离前军”。[5]“交马”朱乙本作“数合”。
[6]“吕公勒回……山路”数句汤本作“吕公勒马来战 诈败入山”。[7]“后骑……无寻坚处”二句汤本作“只见”,文意接近演义本。[8]“乱“郑本作“打”。黄本、英雄志传此句前多“坚赶到埋伏处”一句。[9]“箭”诚本作“矢石”,英雄志传作“石箭”。[10]“脑浆迸流”诚本作“胸浆逆流血”。
[11]“俱各号泣不止”汤本作“悲号”。[12]“回葬乡里”汤本作“回乡殡葬”。[13]“已活”余甲本误作“也祐”。[14]“桓阶”英雄志传均作“桓楷”,同演义本。[15]“而”别本均不误,“之旧”余乙本、黄本作“之交”;英雄志传作“相(旧)识”。
[16]“直说”简本作“具说”,同壬子本。[17]“吾”杨、余乙本作“我”。[18]“各各”诚本作“两下”,朱乙、黄本、英雄志传作“两家”,接近演义本。)

十一、孙策葬父

[嘉靖本]蒯良出曰:“方今孙坚已丧[1],江东无主。坚子皆幼,不能历事。可乘此虚弱之时[2],火速进兵[3],江东一鼓而可得也。若付尸还策,容回南郡,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
……良曰:“舍一无谋之辈,而取万里之土,此乃大丈夫之所为也。”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捨之不义。”遂送桓楷回营,相约以尸换黄祖。黄祖得回。
孙策迎接灵柩,挂孝回军,两边罢战。回至江东,做孝已毕,葬父于曲阿之原。策辞墓,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因此四方有才德者,渐渐投之。
[叶逢春]蒯良出曰[1]:“方今江东[2],孙坚已丧,江东无主。坚子皆幼,不能历事。可乘此虚弱之时[3],大进军兵,江东一鼓而可得也。若付尸还,容策回郡[4],养成气力,荆州之大患也!”
……良曰:“舍一无谋之辈,而取万重之土[5],此大丈夫之所为也。”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友,捨之不义[6]。”遂送桓阶回营,将孙坚之尸换黄祖。祖得回。
孙策迎接灵柩,挂孝回军,□边罢战[7]。回至江东,做孝已毕,葬父于曲河之原[8]。策自引军归江东,却招贤纳士[9],屈己下人,因此四方有□□[10],渐渐投之。
此处为下一回开首,因情节相关,一处分析。写刘表同意交换方案,孙策回江东葬父,韬光养晦。
- 一、蒯良言“若付尸还策 容回南郡”还是“若付尸还 容策回郡”?
孙坚基业位于江东,小说前后二回亦多次提及江东(如蒯良前云“江东无主”)。嘉靖本“南郡”显然地理不合,疑颠倒误抄“容策”为“策容”,进而随意改动上下文。
又,“火速进兵”与“大进军兵”字形相近,其一应为抄误而改,但二本皆可通,无法判断。
- 二、“策辞墓 引军居江都”还是“策自引军归江东”?
孙策居于江都(江都县属徐州广陵郡,袁术势力范围),为史书所载:
[《三国志》(吴书一 孙策传)]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徐州牧陶谦深忌策。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
小说特意提及位置,乃为后文“玉玺换兵”埋下伏笔。且前文已写孙策“回至江东 做孝已毕”,无需重复。叶本编者当误抄下句“都”为“却”(“却”字置于句首,亦不通),进而改动整句。
又,嘉靖本“辞墓”一语别扭,或误抄“自”为“辞”而改。

- 【附】毛本
删改“方今孙坚已丧 江东无主 坚子皆幼,不能历事”为“今孙坚已丧 其子皆幼”。
改“付尸还策 容回南郡 养成气力”为“还尸罢兵 容其养成气力”,弥补了底本之误。
改蒯良言“舍一无谋之辈 而取万里之土 此乃大丈夫之所为也”为“舍一无谋黄祖 而取江东 有何不可”——削弱了其人志向,对于配角,毛本一向大刀阔斧。
改“相约以尸换黄祖”为“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改“黄祖得回 孙策迎接灵柩”为“孙策换回黄祖 迎接灵柩”,然“换回黄祖”者为刘表(或改作“孙策换走黄祖”)。
删改“挂孝回军 两边罢战 回至江东 做孝已毕”为“罢战回江东”。改“策辞墓”为“丧事已毕”。
改“因此四方有才德者”渐渐投之为“四方豪杰”——由后文可知,孙策文武皆招,故改为“智士豪杰”更妥。
[毛宗岗]却说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
……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捨之不义。”遂送桓楷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
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蒯良出曰:“方今孙坚已丧[1],江东无主。坚子皆幼,不能历事。可乘此虚弱之时[2],火速进兵[3],江东一鼓而可得也。若付尸还策,容回南郡,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
……良曰:“舍一无谋之辈,而取万里之土,此乃大丈夫之所为也。”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捨之不义。”遂送桓楷回营,相约以尸换黄祖。黄祖得回。
孙策迎接灵柩,挂孝回军,两边罢战。回至江东,做孝已毕,葬父于曲阿之原。策辞墓,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因此四方有才德者,渐渐投之。
[1]雄本“方今”后多“江东”二字,同叶本。[2]“可”朝鲜本作“来”。[3]“火速进兵”雄本作“大进军兵”,同叶本。)
[叶逢春]蒯良出曰[1]:“方今江东[2],孙坚已丧,江东无主。坚子皆幼,不能历事。可乘此虚弱之时[3],大进军兵,江东一鼓而可得也。若付尸还,容策回郡[4],养成气力,荆州之大患也!”
……良曰:“舍一无谋之辈,而取万重之土[5],此大丈夫之所为也。”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友,捨之不义[6]。”遂送桓阶回营,将孙坚之尸换黄祖。祖得回。
孙策迎接灵柩,挂孝回军,□边罢战[7]。回至江东,做孝已毕,葬父于曲河之原[8]。策自引军归江东,却招贤纳士[9],屈己下人,因此四方有□□[10],渐渐投之。
([1]汤本此句前多“刘表问计何如”,英雄志传多“表曰 汝且言计”。[2]汤本、简本、英雄志传无“江东”二字。[3]“此虚弱之时”汤本作“此时”,黄本作“此弱势”。[4]“若付尸还 容策回郡”汤本、刘本作“若付尸还策 容其回郡”;英雄志传作“若付(尸)还策 回南郡”,接近演义本。[5]“万重之土”诚本作“万里之疆”,朱乙本作“万里江山”,天理本作“万里之土”,同演义本;黄本作“万乘之地”;英雄志传作“万里之地”。
[6]“不义”部分简本作“不仁”。刘表所言二句黄本作“表坚执不听”。 [7]“□”字刷印模糊,轮廓似“两”,万历繁本作“两”。汤本无此句。[8]“曲河”天理本误作“曲阜”;英雄志传作“曲阿”,同演义本。[9]郑本无“却”字。此二句汤本、刘本作“策归江东 招贤纳士”,部分简本作“策遂招贤纳士”,英雄志传作“策引军归江东 招贤纳士”。[10]“□□”二字模糊,前一字似“惪”,万历繁本作“德者”。)

第七回分析完毕,感谢书友观看,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