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特殊的自学方法
查看话题 >我是如何训练逻辑思维的
晚上翻好久没用的笔记本,看到了以前做的读书笔记,突然想起来以前我曾经如饥似渴这样读过书。以及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是这么读书的,后来才知道很多人只是打开书而已,甚至根本不读书。

而这种逻辑能力无形中帮助了我许多,埋在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我能够在各种场景迅速厘清信息、梳理逻辑和表达观点,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刻在身体里的本能。
原本我没有意识到这种能力,但去年突然有个朋友问我该如何训练逻辑思维,我下意识地讲了之前的这种练习,在那之后才开始回溯过往的种种经历,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临时抱佛脚能完成的。
比如,因为有一定的逻辑能力,我在写作上可以做到足够自然流畅。暂且不论我上学的时候,写论文最轻松的环节就是组织语言;后来开始自己写长文了,在没有刻意去收集整理信息和编排叙事节奏的情况下,好像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该如何清晰表达。
不止是写作,这种能力也许还潜移默化影响到了我的口头表达,使得我虽然是个不爱说话的i人,但在任何需要发言的场景,一直都不怎么怯场。这种表达能力在我求学、求职及工作中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帮助我在和人交往时,只要涉及到深入探讨的部分都能侃侃而谈,甚至有种令人看不出社恐的自信。
坦白来讲,我从第一次做mbti测试到现在,都是铁打不动的F人,也就是天生感性、注重关系和情感而非事实和逻辑的人。但我一直觉得,人们想当然地认为F人没有逻辑是一种刻板成见,实际上通过后天学习是完全可以训练出这种能力的。
可以说这一切的开始,就是从我上大学后,意识到自己不仅喜欢阅读文学(包括诗歌和小说),时常在文学作品中发挥那些抽象的想象和延展,也着迷于认识社会系统的运转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所以我从大一开始,在完成专业课程的阅读要求的同时,私下会花大量时间有意识地去阅读社会科学类的书,主要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当然我属于泛而不精的类型,一定要数的话,其实可能总共也没看过几本书。
但庆幸的是,我没有囫囵吞枣地阅读过任何一本书。几乎每次都是像完成作业一般,在图书馆正襟危坐,边看边做读书笔记。
因此我接下来要讲的,是我大学时如何抽丝剥茧阅读一本书,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了我的逻辑内化——我觉得这比推荐书目更重要。
首先,选择我感兴趣的书目。
在阅读这件事上,兴趣一定是最好的老师。我很少强迫自己去看那些声名大噪的书,而只是诚实尊重自己的好奇心,如果看不下去就不看了。其实书是看不完的,哪本书没看都不会有太大影响,重点是所看的内容有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当然,如果是要训练逻辑能力,肯定是选择具有严谨逻辑的经典学术著作最能少走弯路。
而我对书目的选择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一开始其实也是从每个领域最出名的书读起,不太注重专一领域的积累。后来发现好奇心其实自然会带领我们深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我在偶然阅读了几本心理学著作后,开始无法自拔地去读了更多心理学乃至社会心理学的书。
到了前几年,我已经能有意识地围绕某一个议题去阅读,尽量做到精而深入了。比如我会因为想不通“人为什么要结婚”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问题,去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和周华山的《无父无夫的国度》。这三本书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我的问题,即从经济和政治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婚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从生育制度的形成来看婚姻制度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给出婚姻制度之外家庭组成形式和情感关系的其他可能性。通过整合这三本书的观点,我最终得以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其次,带着问题去阅读。
上一段我讲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问题驱动阅读的,其实我发现我在一开始似乎就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具体体现在,我每看一本书之前,都会通过看导论和目录去思考这本书到底讲了怎样一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大致理出整本书的框架,从而看到厉害的人是如何拆解问题的。
第三,按照章节画出自己的思维框架。
前面我也说过,看这类书我基本上都是要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因为需要随时写写画画,并且确保自己是高度专注的。
我一般会按照章节去精读,在带着问题迅速读完一章后,归纳本章的大致框架,必要的时候还会重看。与此同时,我会按照我所理解的逻辑,记在笔记本上。

当然,如果是上学期间认真学习过的,应该对我所说的这些都不陌生,只是我把它应用到了课外而已。
第四,写读后感。
在做到有效输入后,如果还能系统性输出,才是真的把知识吃透了。但是我并不是一直都能做到写读后感,更多时候也是被兴趣驱动,有了充分的表达欲才会去梳理并输出。
但有一件事其实很容易做,就是「零碎性」输出。即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果看到能激发思考的片段,我也会立刻去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是写一段文字,有时候会直接以此拿来和朋友交流,在和他人的观点交锋中进行二轮思考,获得新的启发。
在本科和读研期间,我经常会有这样的阅读。区别于可能一天就能看完一本的泛读,这样看完一本书常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它确实让我能越来越熟练地在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无形中内化了我的逻辑能力。
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写这样一篇「教人如何阅读」的文章,我一直觉得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习惯,也没有意识到阅读习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但在投入到工作后,我也的确对这样的精读逐渐有心无力,读得越来越少了。当我重新翻开曾经的读书笔记,下意识开始反思自己逐渐被塑造和改变的媒介使用习惯,并在心里加深了一丝警惕。
作为一个传媒专业出身的人,我其实一直都对媒介使用非常敏感。毕竟在学校时就曾学过「媒介即信息」,对媒介变迁影响大众思维方式的种种警告一直铭记于心。
也是这个原因,我很少看短视频。除非工作原因,手机里从来不会下载抖音之类的短视频软件。简单来说,就是我认为视频画面的信息量远远低于文字,三五行字能看完的东西看视频的话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以及频繁刷短视频会阻断人的联想,大脑会越来越倾向于即时满足,长而久之会简化思考,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也许写下这篇长文,是在提醒自己不要放弃系统性输入和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