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韩信“三不杀”的誓约:最后为何食言?
在历史上,君臣关系一直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不少君主就常常因为“只可共患难”而被后人诟病。而韩信和刘邦就是被历史一直津津乐道的一对君臣,他们相辅相成,曾经有着高度的信任和默契,有着“三不杀”的誓约,但后来却还是走向了悲剧。刘邦最后为什么还是违背誓言选择杀韩信呢?

刘邦和韩信曾经在一次对话中约定:“你我之间,有三次机会,你可以杀我,而我也会给你三次机会赦免你。”这“三不杀”的约定背后体现的是刘邦对韩信的高度信任和尊重,他表达了对韩信才能和野心的认可和包容,展现了自己重用韩信的诚意。而韩信确实也没有让刘邦失望,成为了他的建立功业的股肱之臣。

但随着刘邦的年纪渐长,他的威名和震慑力远远比不上自己年轻的时候,而地方的封王爷开始蠢蠢欲动。在公元前200年,韩王信据马邑叛汉;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居代地叛汉;公元前196年,燕王卢馆联合代军叛汉,这些先后起兵反叛的封王代相都曾经是刘邦素来信任、有着深厚情谊的人,他们的背叛让年迈的刘邦极其恐惧惶惑,他深刻地意识到,在权力地位的诱惑前,恩德情谊也许并非牢不可摧,如果想让自己的江山基业能够传承下去,就必须要采取有效地行动。

而这时,与年迈体衰的刘邦相比,曾经深受器重的韩信却正值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虽然正被困居在长安城,但他的威名和能力确实有目共睹的。一旦刘邦归西,那这位年轻有为的“军神”也许就会取代刘家成为天下之主。而韩信为人桀骜不驯,又从来不是淡泊名利或者胆小怕事之人,因此刘邦不敢以自己的天下和子嗣为赌注,去赌韩信在自己去世以后是否还是会保持恭顺和忠诚。

所以,刘邦违背诺言杀韩信,是出于现实和利益的考虑,虽然冰冷无情,但却是当时刘邦为了免除后患、稳固统治的最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