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渡过江
汽渡过江
20231216
过江,这里的江是长江。
长江西来东去,像是在地上划了一个口子,把地上的这一块地方给分开了,一个是江南,一个是江北,当然,这也只是在第三阶梯上是这样,在其他的地方并不是如此。其实也只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长江似乎才有一点存在感,而在上游地区,也不过如此。一方面是这样的水道太多,一方面是水道通常也只会是在山沟里。
因为有了这样一道口子,使得江南江北之间的联系就有了阻碍,长江就好比是一个天堑。
开始的时候,南北间的交流是借助于船舶,当然也可以是游泳。后来有了桥梁,也就有了公路铁路,再后来还有了飞机。现在所有的这些都还有,也会有一些组合,人们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
我第一次过江,是在一九八五年的四五月份,坐火车在南京过江去上海,有一些小激动,因为是第一次。当然之后也有过乘坐火车过江,不外乎是京广线,或是京沪线,因为经常了,也就不在意了。
第一次坐江轮过江,大约是在一九九二年前后,是从镇江到南通的江轮,在江上的航行,也是坐船从江南到江北。
第一次坐轮渡大约是在一九九六年,在南京的一个渡口去浦镇厂,当时觉得有点新鲜。轮渡与江轮不同,轮渡似乎更随意,像是公交车,或许也不尽然,主要还是时间,就好像坐火车和坐地铁,坐火车要正式一点,坐地铁就不是了,尽管地铁和火车是一样的,都是轨道交通。
第一次走公路过江,大约是在九几年,当时是坐别人的面包车走南京长江大桥,因为当时是有些醉酒,所有也就没有感觉到什么。后来也有坐公交车往来于南京与浦口,也就平常了,也就没有感觉了。
再下来是坐车过江,自驾的那种,走了几个大桥,当然,我不是开车的,只是坐车。开始时多走的是武汉和南京,后来又走了镇江,以及其他的地方。其实这样的走法与长江的关系似乎就不大了,也无法与长江有更多的接触,因为无法停留,因为无法看见,这时的长江大桥倒是有一种独特的显现,似乎在宣誓着它的存在。如果没有大桥的悬索和斜拉的钢条,根本无法知道有大桥的存在,与城市里的高架无异。当然高架也是桥,离地悬空的都是桥,桥的定义变了。
虽说是离地悬空,但终究还是有与地面接触的地方,而真正的离地悬空是飞机。桥梁是对江河的跨越,使得天堑变通途,飞机只是连接,连接出发和达到的两个地点,中间所有的一切,对于飞机来讲,都是毫不相关的,虽然也可以完成江南江北的跨越与连接,但是这些与飞机无关。
江上的桥梁,可以说是江的附庸,如果没有了江,也就不会有江上的桥。在某种意义上,江上的船似乎也是如此。
前些天又过了一次长江,只是这一次与以往的几次都不相同,是开车走的,又是坐船过的。
也是无事,也是游逛,从上海回东北,没有走高速,只是走国道,又不想走市区,就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汽渡过江。
所谓汽渡过江,也就是一种轮渡,往返于江河的两岸,建立两岸之间的连接,翠翠爷爷的小船就是一种轮渡,只是小了一些。轮渡有多种形式和规模,从小到大,有小溪的,小河的,大江大河的,还有海上的。有拉人的,有拉物的,还有拉火车的。早年间的津浦线,在浦口过江,就是走的轮渡。现在的琼州海峡的跨海铁路,也是轮渡过海的。
想来火车都可以坐船,汽车坐船也是平常的了,只是以前没有坐过,有一些新奇。
其实汽车轮渡早就有了,在没有桥梁之前,汽车轮渡是重要的过江工具,只是在过江大桥修建了以后,汽车轮渡使用的人少了,汽车轮渡也就停用了,退出了。
汽车轮渡有两个简称,一个是汽渡,一个是车渡,具体的不知道,在重庆是叫车渡,在镇江是叫汽渡。
可以查看一下长江沿途的城市,大一些的,重要一些的,都曾经有汽车轮渡,相比之下,在山地区域的地方,汽车轮渡可能都已经桥梁取代了,停用了,在平原地区,汽车轮渡依然还在使用,而且还是一个便捷的过江方式。
这一次走的是五峰山汽渡。据说五峰山汽渡就是原来的大港汽渡。在网上查了一下,仅江苏境内就有十九个在用的汽渡,可见对于平原地区,汽渡的重要性。
汽渡过江是与长江有最直接的接触方式,因为可以说就是在江上。走出汽车,登上汽船的上面,四下眺望,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巧的很,那一天刚刚好赶上日落,在江上看到的日落,可真是另一番的景象,这可真是不容易呀。
江上繁忙的船只,远方停靠的船只,远方横卧的大桥,以及天边游动的夕阳,这一切真的是有些梦幻,以前不曾见过。
或许是我少见多怪了,船上的其他人,对此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可能是他们见得太多了,并不以为然,而对我来说,能以这样的方式见到这样的景致,恐怕难有第二次了,因此就会有一种异样的兴奋和惊喜,总觉得这的确是不常见的,能够见到是一种幸运。
船很快就到达了对岸,下船,继续行路,天慢慢的黑了下来,长江在身后越来越远,一切仿佛又恢复到了平常,只是到了江北,北的还不够远,好像长江还在,再过几日,长江真的还在,只是已经足够远了,好像长江已经不存在了,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