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人生的主题和贫穷的细节
能感受到王小波的坦诚和趣味,不过比起杂文,小说应当更能展现作者。可能因为喜欢看各类杂文,反而没觉出特别的好来。
感触比较深的点有三个:
一是关于尊严。我们确实生活得比较没尊重,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也不太看重尊严。甚至于,一个人特别在乎自己的尊严,反而叫人侧目,觉得你这人或者很傻,或者很傲,或者很“事”,反正不是什么好。一方面在行事上以实际利益为重,为此,尊严可以毫不犹豫的抛弃,这样做反而被赞以“能屈能伸,是个能成事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不讲究,邋邋遢遢、乱七八糟也没关系,省事就行。这点在老一辈中尤其明显,家里老人做家务特别喜欢“糊弄”,随便干一下,总是搞得不干不净,自己的生活,也不知“糊弄”了谁。
还有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好的,至于怎么活,活成什么样,就另说了。这种观念我不反对,不过还是活得像样点,才值得活。
二是人一生的主题。王小波的主题是工作,具体点讲是写小说,他也确实如此践行了,学习、写作,这样生活着。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主题:取得社会地位,这一类,则需要努力挣钱,什么劳动挣钱就去干什么,尽可能的多挣钱,如果是在官场,则是尽可能的晋升。最多的一类则是将生儿育女看作一生的主题,这一类最为普遍,普遍到他们感受不到有这一主题,只是觉得“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按照主题的规范,读书、工作、结婚、养孩子,然后死掉。谈不上有特别的追求,老一辈人尤其如此,并以此要求自己的子女,将这样的生活视作“正途”,别的主题那都带点歪门邪道。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又很不同了,有很多有“陶渊明之志”,只想悠然见南山的度过一生,不过这可一点也不简单。
三是关于贫穷的细节。一个老人,经济上很富裕,却乐于到处搜罗垃圾,或者将各种已经物尽其用的生活用品储存着,这种行为我们称为节约。但是家中囤积的无用之物(往往还很破旧和丑陋),除了白白占地方,根本没有任何用处。搜罗的垃圾卖掉的钱,实在少的也干不了什么。既然是无用之举,为什么老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呢,这一点我一直没有明白,直到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样的描述,贫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了节约而产生的这些生活细节,实际上是有趣味性的。在贫穷的时候,由此节约或挣到的五角钱、一块钱、五块钱,能够产生成就感,也有趣味性,到后来,往往忘记了这样做的初衷,而为了这趣味继续如此行事,哪怕全无必要,甚至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