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处去——个人2023年书影音游年度排行(第三部分:阅读第一、第二,以及备选榜单)
上一篇: 你往何处去——个人2023年书影音游年度排行(第二部分:阅读十佳第七到第三)

接下来就是第二名和第一名了。
本年阅读十佳:第二名,《罪与罚》。
小时候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今年读完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非琴翻译的版本,又是老书新读。其实这也是我自己当年欠的债。上大学感觉时间都是自己的,总有一种时间无穷无尽的感觉,就希望在大学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看完了,至少也要把主要作品都看完(同时也有什么通读“人间喜剧”,学习古希腊语,希伯来语等等,几年过去,结果就是全部烂尾),没想到看到《罪与罚》就看了一半,然后不知不觉就搁置了,又感觉总有时间总能去看,就这样直到出了学校都没看完。之后看到这书就感觉像一段失败的经历,一直没看,终于在今年看完了,感觉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
《罪与罚》对于我最大的影响,大概就是小时候读了之后,我开始对犯罪和噩梦充满偏好,进而去系统阅读推理小说,且在我算不得成功各种参赛和投稿的创作里,主要人物几乎都会做噩梦。
在我看来,《罪与罚》对于犯罪过程的描写,超过我看过的任何侦探小说;“是您杀的”这四个字,让人瑟瑟发抖,威慑力超过任何大侦探。
如果是那种不太尊重作品,喜欢营销的出版社,《罪与罚》大概要叫做《杀死那个没有价值的老太太!》。中国主流文学史对于《罪与罚》的概括大多都是主人公被尼采的超人哲学所害才去犯罪的。但是实际上,《罪与罚》提出的问题是:这个老太太道德水平低下,还有钱,她也快死了创造不了多少价值了,那么我们就该杀了她,把她的钱分给穷人么?谁来审判?谁有资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愧于俄罗斯的先知,虽然他指出的道路恐怕不可行,但是他指出走不通的路的确走不通。《罪与罚》早就预言了那条道路的出现和那条道路的失败。人类在二十世纪,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文明却没有庇佑他们,反而经历了一次次浩劫。
本年阅读十佳:第一名,《叫魂》。
这本书也是当年反复看还没看完的,一开始有人送我一个“汉王”,大家可以理解成国产的Kindle,我就下了不少三联书店的PDF,其中就包括《叫魂》,但是没看完。后来也是在大学,又没看完。但是随着阅历增加,还多活了几年,我这才渐渐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读完了实体书。
我甚至会说,如果人类未来与外星人接触,或者制造一个“人类文明博物馆”,这本书将会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展品,本书的作者孔飞力仅仅通过这本书,就能确认自己在汉学界的宗师地位(还不算他其他成就和他的学生们)。
本书仅仅通过1768年乾隆年间的一次妖术事件,就揭开了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整件事荒诞不经,啼笑皆非,但是从上至下,从皇帝到官僚,从下至上,从流浪汉到当地平民百姓,他们的所有行为,又都是符合他们自身的逻辑,整个社会就像这么一台严丝合缝,没有一点空间,令人窒息的机器,最终生产出“叫魂恐慌”,但是又用中国的逻辑,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或者说压下来的。读过这本书,几乎就能理解中国发生的所有难以理解的事件。而且这本书也到了我在一些社交媒体转发本书的一些段落,明明是腐朽落后清朝的事,却发不出去的情况,可见其含金量和放在今日的价值。
这就是前十了。看得出来,这次的榜单包含了不少旧书和当年没读完的还是旧书。但是这也许是我的变化,曾经成吉思汗用马走百日衡量自己的疆域,我也曾经疯狂购物,疯狂买书,买教材等等,似乎通过消费自己的“疆土”也会极具扩张。现在我却意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看到一些风景,要自己坐下来驻足欣赏,看到一些当年没走过的路,也要亲自走到尽头。
然后说说备选名单的书。
选这个名单,是我直接看自己今年读了什么书,列出一张表,然后再裁掉一个,直到只剩十个。那些被剔出榜单的书其实也不错,只是对我来说没这十本好罢了,所以也值得一说。
《水族馆之谜》,也是当年一口气买了一堆青崎有吾,没能一口气看完,也就一年能看完一本的结果。青崎有吾91年平成生人,是日本本格推理的鲜活力量,从中你能感觉到不同于上一辈本格推理作家的生长环境,或者说是更现代的生长环境。
更有意思的是,青崎有吾作品的角色,我就没有不讨厌的,不论是“敲响密室之门”里刻意卖腐的主角团,还是“里染天马系列”高中御宅族侦探和JK青梅竹马,都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这么写会受欢迎吧”的企图,这种企图压倒了自我表达,描写上也有点粗糙,令人不适。
但就是如此,青崎有吾又展现了完全的“推理之美”。比如在《水族馆之谜》中,青崎有吾堪称杂耍般,提供了近二十位犯罪嫌疑人,最后使用排除法一一排除,展示出一种久违的本格推理之美。包括他的《煞风景的早班车》,里面的角色我也感觉很糟糕,但是他连“日常推理”的案件的设计也很强。于是本书就呈现出一种有趣的情况,就是我依然不喜欢本书的主角,御宅族高中生侦探里染天马,但是对作者青崎有吾对案件的设计,以及破解的方法致意。
《霍比特人》,《冈多林的陷落》。同属“中州传说”,单纯和《未完的传说》重复了。
前者看了太多遍了。从译林出版社看到上海世纪文景,有叫《哈比人》的有叫《霍比特人》的,平装的精装的,电子版的。
《冈多林的陷落》也呈现出我在《未完的传说》里讲过的,明明是托尔金一遍遍重写的传说,却展示出宛如历史原生般,一则传说的流变。你说最早的版本是如尼文的,后来是十世纪左右北欧游吟诗人带到大不列颠岛上的,然后托尔金再整理了一遍都行。
《盲视》。
本书提出了一个令人战栗的问题,“意志自由”是否不存在?人类的进化方向是否一开始就错了?人类是进化的失败产物,把太多精力浪费在了自我上。本书也展示出一个令人绝望的图景,未来物质极大丰富后,进入的恐怕不是共产主义,而是一种全方位的迷茫和堕落,沉迷虚拟世界的,沉迷感官刺激的,干脆不想活的了……
可惜之处在于,这个世界上“魔武双修”的旷世奇才还是太少了,本书的作者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多年,自身功夫硬得不能再硬了。但是却缺乏把这种想法流畅表达出来的能力,因为作者的文学才华有限,导致本书极为难读。
但只要坚持读下去,任何科幻爱好者都能领会到本书的迷人之处。
《高铁》。
我一直认为,代表中国科幻最高水平的不是刘慈欣而是韩松。
《高铁》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副恐怖的场景:高铁飞驰,车上的人都在为高铁的速度而骄傲,但是高铁的驾驶室可能已经没人了……
比较可惜的,除了开头这个意向,后面的情节韩松处理的都很随意,也不像《红色海洋》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意向,一种循环的悲怆的预言之美,有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感觉。导致本书偶尔有可以媲美作者最好作品的片段,但是整部作品是随意、松弛和零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