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姥爷
窗外是大雪纷飞,窗内是噼噼啪啪的鼠标声和键盘声。
12月13日中午,我接到电话。妈妈告诉我,姥爷走了。
这件事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上周回家,到ICU看望了姥爷。叫他,没有回应,握他的手,有点凉。再听医生描述病情,我知道,大概已经是倒计时了。
踏上返京高铁时,我也知道,下一次回家大概是因为什么。
但多少是抱有一丝侥幸的,希望可以挨过这个冬天,希望大雪可以带走所有的细菌和病毒。
听到消息的一刻,仍然是悲伤的,眼泪是不自主的。
最终,没有奇迹。
所幸,姥爷走得很安详。
曾经的文艺青年
从大家的描述中,风流倜傥是姥爷年轻时的概括和写照。
姥爷皮肤白净,没有丝毫杂质。即便年老,脸上也鲜少看到皱纹、斑点。他很爱干净,总是打扮妥帖再出门。冬天,则常常戴一顶英伦帽,搭配长夹克,人群中,气质出众。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姥爷算不上样样精通,但也都可以“比试”一下。听妈妈讲,姥爷年轻时会自己写诗,写文章就更不在话下了。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姥爷听京剧、唱京剧。我对于京剧的启蒙全部来自姥爷。小时候,每逢到姥姥家过暑假,总能听到姥爷在电视机前听京剧。那时候听不懂京剧的唱腔,只觉得音调太长了,节奏太慢了。总让姥爷换台,一起看射雕英雄传。后来我长大了,去看望姥姥姥爷,发现姥爷还是爱看京剧频道,就算不看着,也要听着。我没再要求换台,听一听,好像懂了点京剧旋律的美妙。
我唯一会唱的,与京剧相关的,样板戏《红灯记》片段,就是姥爷教我的。没有曲谱、没有词本,他唱一句,我跟一句,就这样学会了,至今印象深刻。
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大家还会让姥爷唱一段,底气足、声音亮、节奏稳,在我看来,表演极其出色。这些表演视频,我会好好留着,看看多听几遍,我能不能学会。
姥爷不光自己文艺,也支持孩子们接触文艺。妈妈刚参加工作时,下班后,姥爷会带她去舞厅跳舞。妈妈年轻时学过的舞步,大概都是姥爷教得吧。过去家里并不富裕,姥爷也舍得花大价钱让孩子学乐器。
我想,家人们多少都继承了这“文艺细胞”。姨妈和舅舅们唱歌都很好听,有的甚至是专业级别。而我呢,如果说写文章还有些笔法,大概也有继承几分。
姥爷与姥姥
姥姥说,她很小的时候,大人们起哄给她算命,问以后能嫁到什么人家。算命的说,要嫁到西北。姥姥是河北保定人,听到这话,只觉得荒谬,扭头就走了。谁知道,最后确实嫁到了“西北”。
姥爷祖籍山东,闯关东到了东北,后来,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辗转到了内蒙。在内蒙,经人介绍认识了姥姥。
姥姥和姥爷一辈子感情很好,没有红过脸,没有大声争吵。生活里也总惦记着姥姥,家里的大事小事,姥姥记不住的,姥爷都记在心里。虽然话不多,但老头儿在,老太太很安心。
前些年金婚,姥姥和姥爷一起拍了婚纱照。雪白的头发、大红色婚纱配笔挺西装,两人相拥、微笑。照片很好看、俩人很甜蜜。
“人老了就不是人了”
退休是鲜明的分界线。
文艺青年大多带着一丝骄傲。退休前,这是“傲骨”,别人评价清高。退休后,这种不合群反倒显现了弊端。老人家不爱出门和其他老头儿唠嗑、打牌,喜欢一个人在家,时间长了,总感觉反应慢半拍。
姥爷很爱吃肉,印象里一起吃饭,总少不了扒肉条、卤牛肉。退休前,爱吃肉体力好。退休后,代谢慢,“不健康”的饮食变成了基础疾病的罪魁祸首,老人家最终患上糖尿病。
姥爷是有口福的。物资不丰富的年代,他会买鱼给家人做。退休后,子女们每次回去都带很多好吃的,冰箱里总是塞得满满的。前两个月,我还给姥爷拿了茶叶和白酒,也不知道姥爷喝了多少。
印象里,姥爷总是笑嘻嘻的,不论退休前、退休后。他会笑着看我们,眼睛眯成一道缝。姥爷很爱出汗。夏天吃饭热,总是满头大汗,递过去毛巾,他就看看姥姥,笑着擦擦汗,不说话,继续吃饭。
最近几年,老人家因为基础病住院调理过几次。出院后,话更少了,大家聊天,他更多时候都在一旁听着。听到有意思的,会笑一笑。
姥爷兄妹四人,只有他和大姑姥姥在内蒙,其余姊妹留在东北。以前,大姑姥姥和姥爷住得很近,前后两栋楼,常常走动。后来年龄大了,大姑姥姥搬去离子女更近的小区,二老见面就少了。前几天,姥爷去了大姑姥姥的新家,他很高兴。不过兄妹二人拉着手,还是流泪了。人老了,出门多有不便,谁也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回到家,发现姥爷把裤子搞脏了,妈妈帮着换洗。老人流露出仿佛小孩子做错事一般的表情,窃窃地说了句:“哎,人老了就不是人了。”
姥爷走得前一晚,我做梦梦到了姥爷。
梦里,我刚进家门,看到姥爷一如往常,坐在沙发上,笑嘻嘻的。这是我第一次梦到姥爷。
我想,这大概算得上喜丧。耄耋之年,没什么大遗憾,也没有太遭病痛之罪,这些多少都算是安慰。
人总要经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无法逃脱。但是,心理上的悲伤,只能交由时间抚平了。
我会一直记着姥爷,这样,他就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