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谏议大夫李应言在担任侍御史的时候,郓州民间邪教盛行。邪教组织人数高达一百多人。当地官员为了立功受奖,就将这些人判成谋反。朝廷命令李应言来审查这个案件,只诛杀了几个主犯,其余的人都活了下来。按:荣大监在担任开封府判官的时候,太康县逮捕了几十个老百姓。这几十个老百姓组织非法祭祀活动,名为白衣会。知府贾黯认为这个案子的水分太大,向上级官员请求只诛杀主要组织者,其余的从犯全部流放。贾黯将自己的意见以书面的形式上报朝廷,朝廷认为贾黯的意见非常正确,就按照贾黯的意见判决了这个案件。这郓州的百姓只是搞封建迷信活动而已,没有谋反。太康郡的百姓也只是搞了一些非法祭祀活动,所以按主犯从犯分别判决。如果不是矜谨,就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全部杀掉,那不就是天大的冤案么?参政吴育担任蔡州知州的时候,京城里有谣言,说有好几千个妖人在偏僻的地方。朝廷派太监带了十个捕快前去处理这个案件。太监到位以后,就要求地方上派兵对山地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吴育说:“您如果是为了抓人回去复命的话,那您就留在这里,不用到现场。这个事不过是当地老百姓组织的祭祀,只需要派一个人就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派兵的话,老百姓就心存疑虑,不会配合了。”太监认为吴育说的很对。按吴育的办法派了一个人去召唤,涉案百姓果然就来了,然后戴着枷锁被押送到皇宫。这些涉案百姓最后全部被判无罪,反倒是搞出这么个大案子的人受了诬告的罪名。这也是一个矜谨的官员。为什么太康郡非法祭祀的人有罪,而蔡州祭祀的人却没有罪呢?因为太康郡的人不仅从事非法祭祀,还组织了白衣会,这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蔡州的祭祀兵部违法,也没有组织,法律史允许的。如果不是官员矜谨,那这些案子不知道要错杀了多少好人。三件事都出自他们各自的本传。
02
原文
李应言谏议为侍御史时,郓州民传妖法者,其党与凡百余人,捕者欲邀功赏,而诬以不轨。命应言往按其事,止诛首谋数人,余悉全活之。按:荣大监为开封府判官时,太康县捕民数十人,事浮屠法,相聚祈禳,名“白衣会”。知府贾黯疑其有妖,请杀为首者,余悉流之。以为本无妖。黯具奏,并议奏之。朝廷以议为是,乃流其首,余皆杖之。盖郓州之民传妖法,无不轨事;太康之民事浮屠法,本无妖,故轻重之差如此。若非矜谨,则或以为不轨,而尽诛其党;或以为有妖,而特杀其首,不无枉滥矣。吴育参政知蔡州时,京师欢言,有妖人数千在州界,诏遣中使名捕者十人。至则请以巡检兵趋确山索之,育谓曰:“使者欲得妖人还报耶?请留,勿往。此乡民依浮屠法相聚耳,可走一介,召之立至。今以兵往,人心惊疑,奈何?”中使以为然。召之,果至,械送阙下,皆以无罪得释,而告者遂伏辜。此又矜谨之大者也。夫太康所捕有罪,而蔡州所送无罪,何也?事浮屠法,相聚祈禳,名“白衣会”,法所禁也;依浮屠法相聚,无祈禳事,非“白衣会”,法所不禁也。苟非矜谨之至,岂能不滥如此哉!三事并见本传。
03
补
贾黯:北宋官员,北宋仁宗时期的举进士,以直言敢谏闻名。吴育:北宋宰相。
04
感
其实单纯的封建迷信活动不足为虑,但是如果假借封建迷信活动搞事情,那就是踩了红线了。古代的很多大事都是从封建迷信搞事情,诸如张角搞的黄巾起义。后来张鲁以五斗米道天师的身份割据汉中,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甚至一直到近代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从搞封建迷信开始的。民间对这种封建迷信活动可以称得上是乐此不疲。高层对这种封建迷信活动是能利用的时候就利用,该打击的时候绝不手软。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