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自信心从哪里来?
我向来不是一个自信笃定的人。
比如当我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会习惯性地加上可能、或许等表达不确定的副词。因为我知道,当下我的表达总是受到我的认知局限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观点也会发展变化。这让我看事情更客观,不会绝对化,但也导致我容易自我怀疑,经常感到犹犹豫豫,踌躇不前,生怕自己的表达或者决定考虑不周。
之前,我的自信心基本都来自于外部的正反馈,比如学生阶段外部的表扬,学习成绩的正反馈,以及我妈毫不吝啬的夸赞。所以,学习期间信心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困扰我。但是,工作后遇到的环境、评价标准和上级的反馈变得越发不可控,正反馈减少,让我信心不足的问题越发凸显。遇到一次挫败,我的信心就消磨一分。比如,每次培养锻炼习惯失败,给我挫败感都在加深。
正因为我天然的不自信,我非常想知道自信的人的信心之源来自哪里。于是,我学习积攒了一些培养自信心的方法,看看能否启发大家。
一、把自我肯定当做习惯
这是我最近感受到的最重要的自信心的来源。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一种简单有效的增强行动力的方法 (douban.com) 。当我开始使用福格的MAP开始培养微习惯后,我开始在各种微小的行动后肯定自己。神奇的是,越是我状态不好的时候,自我肯定带给我的信心和积极反馈越多。比如,
状态不好的时候只锻炼了3分钟。——嗯太好了,锻炼的习惯保持住了。
这篇文章写了一半,有点力竭了。——嗯很好啊,已经写完一半了。明天再写点就可以完结了。easy。
当我掌握了自我的肯定的习惯(即使只是初级水平),我似乎也获得了某种魔法,我减少了自我责备,我放过了自己,心里轻松了,反而行动力变强,还更加自信了。因为我相信,不论我状态好坏,总有些微小的行动是我可以做到。我不需要盯着那些我做不到的事情不放,把我能做到的坚持做下去就好。
二、过往的成功经验也是自信的重要来源
这来自心理学概念——自我效能感。这大概也是我们大部分人自信的基础。比如,顺利通过的考试,成功的升学经验,独自旅行,搬家经验等等,不论大小,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再次成功的信心基础。 最近读到一段讲述(忘记出处),作者在高中阶段物理跟不上后,去任课老师家里补课,因为老师出的题目和阶段物理测验的题目重合度很高,所以物理成绩一下从落后到名列前茅。就这样一路到高考都是物理优等生。 这让我想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总共18个班级。他们告诉教师们要进行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声称能够测验出哪些学生具有高潜力。之后,罗森塔尔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称他们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并将这份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要求保密。
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并没有经过特殊的测验。然而,当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再次对这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时,发现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在学业成绩、性格、自信心、求知欲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你看,虽然我们的“成功经验”不那么扎实,甚至和实际不符,但曾经成功的感觉却仍然可以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往前推,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再次成功。
所以,当我们感到消极无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不凡具体地回顾一下自己感到骄傲的成功的时刻,让自己再次信心倍增。
三、做到你原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建立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你通过努力做到一件原本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这样的自信谁也拿不走。——蔡美儿
这是《虎妈战歌》的作者在一次访谈中说的。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这句话指出了获取自信心的另一条道路——当我们状态正佳,不凡拥抱困难和挑战,把自己的成功经验的边界向外推一推。
当我们用实际的成功打破了我们对自己虚假的消极评价——我以为我不行,我以为我很弱,我以为我做不到。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不自信”原来也不过是纸老虎。
四、把评价权还给自己
最后,我们总是容易被他人的评价体系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裹挟——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升职加薪,有钱有闲,名校光环,环游世界等等是标准的成功。当经济形势上行,各行各业的年轻新富雨后春笋,好像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其中一员,没成功就是不努力。但是,当红利退潮,努力变成了边际效益递减的卷。越来越多人开始发问,如果35岁、40岁还没有成为中层、领导,还没财富自由,那就是loser了吗?因为大家都开始焦虑自己也即将成了更大部分的更普通的“loser”中的一员。
可以发现,社会的评价体系本质上还是基于经济,但是评价体系经常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节奏。经济节奏慢下来了,我们的成功标准还飘在空中,这造成了大部分人内心的不安和割裂。
实际上,社会评价标准是如此的单一匮乏。我们真的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我的意义感来自哪里,我对什么感兴趣,我想要什么,我觉得什么是重要的。如果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包容多样,那我们更应该包容自己。完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培养一个好习惯,学习一样乐器等等,这同样也是成功。能够定义属于的成功,我们就有了更强大的自主权。自主权也是一种自信,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能把握我们自己的人生。

总结以上四点,我发现,大部分的信心还是来自于行动(行动不论大小,成功也不论大小),所以即使是最微小的行动和计划,也不凡去做,去肯定自己的努力,肯定自己的成功,这就是在给我们的自信基础添砖加瓦。#人气创作计划#
最后谈谈,我经常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的论调。
说实在,我不太喜欢这种说法,它像是通过否定别人来掩盖自己的自卑的一种嘴硬的说法:你也不过如此,所以你也比我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其实我们都差不多。
自信的人应该是不卑不亢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的优势,所有也乐于承认对方的优点。通过掩盖事实,否定他人,来彰显的自信,实际上是自卑。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使用相对客观的认知,作为和外部世界参照的坐标系——
- 99%的人都是天资相似的普通人,他人的优势和长处往往来自于刻意练习,而不是天分的差距。
- 任何巨大的成功和名声,都来至少由努力、天赋和运气三者同时作用,有时运气(时代红利)占的比重最大。
漫步的竹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内卷时代如何自处,如何重获生命力 (4人喜欢)
- 我们为什么反感教练(各种人生教练、优势教练)? (2人喜欢)
- 发现一种比MBTI更有用的认识自我的测评工具 (6人喜欢)
- 重构行动力系统:deadline为什么失效了?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