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键词:孟浩然
1
在长安坐了一年以后,他远离了朝中人的视线,留给时代一个白衣飘飘的背影,留给后世一些添油加醋的轶闻。世界就是如此有理,予他以同等价值的损失赔偿。这时的孟浩然,已经被偶然的命运所改变,这是由他一手所酿造的,而痛饮欢乐之酒的人也正是他。他感到无法厚颜再回家里,他不愿意以谎言安慰自己,但他无法忘记自己的愚蠢。他最终选择了作一个流浪人,一个介于隐者与贤达之间的暧昧角色。
2
长安是长安的曾经的辉煌的幻影,一个安静的、垂拱而治的雅时代已去,李白攀着孟浩然的衣襟,搭上了最后一趟返乘列车,而杜甫则必须留守、见证,乃至以一己之力,承担非己所能的罪责、扛起贫困时代的希望。
3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沉冥,杖策一登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瞑还高窗昏,时见远山烧。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诗题一作《宿终南翠微寺》。题目会影响视角,带来理解的分歧。如第二联“闭关”的主人公是谁?一说是诗人自己,一说是空上人。视诗题而定。我认为还是以“宿”开头较好,那么这首诗就是诗人自己写他寄宿翠微寺的感想,而非其余。 另一个理解的分歧在倒数第二联。有人据“缅怀”、“忆”考证这是孟浩然吴越之行归来后,再入长安时的作品。有人则认为这是游吴越以前在长安所作,诗人所缅怀和回忆的是心灵中曾经到过的地方,是有关未来的记忆(必须借助于前人的文字),带有预言性质。这里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它能探照出一个更微妙的阐释空间。 那么诗的意思可以是,诗人从现实的烦恼(求仕不得,滞留长安)和迷茫(进或退)中暂时跳了出来(以雨后夕阳的出现为象征),在出游中,和偶遇的僧人清谈。然后又来到寄宿的寺庙,并从一种富于神秘性的画面(远山烧)中获得了一种冥冥中的启示。 烧,一作晓。在这首诗里叶韵,最好用前一字,应念“绍”,况且“时见远山晓”也不甚通。后一句峤,应读“翘”。 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左思《招隐》“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和孟嘉“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渐近自然”的混响,说明在自然的眼里,连隐士孙登的长啸都显得多余,而这最后一句,也就免不了多余了,倒不如在兴尽处戛然而止的好。
4
“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孟浩然) 试想纵身于三省交界之地,已近日落黄昏,此时找一家荒野客栈,如同病急乱投医一样自然。客栈终于有了,看着门面还不错,透着一股子模仿城市的味道,空阔的房间和走廊,象无人时的澡堂,一滴滴地沉思着。摸黑上床,胡乱睡下,一宿无梦。醒来时,不知时间走到哪一格,夜凉如水,清漏悠长。客栈安静到只剩下你一人似的。你早已付过了银子,掀开被窝就直接下了地,奔赴下一道省垣。月色,照着人迹板桥霜。背后,忽然嘶扯着杀猪叫,震颤着整个剧场。
5
孟浩然的诗集里不掺杂凝重的元素,不留下时间的线索,而是通过恬淡的生活(泛舟、垂钓、清谈、听琴、登涉、夜宿、宴饮、樵采)、朴淡的友谊(辛大、王迥、丁大、张五、云公、湛法师)、幽淡的意象(烟鸟、风泉、松月、琴竹、芰荷、清晖)、拙淡的兴会(陪、送、别、同、寻、宿、经、寄)等一系列与隐士有关的日常话题所“我”成,让“我”带动所有这一切,使它们如同“生活流”一般洄旋荡漾,令读者犹如阅读一部辞典体小说那般,依据不同类别的索引,在浅酌慢品中,得以体验到“诗的孟浩然”的细节。
6
试看这首属于早期作品的《夜归鹿门寺》: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樵径非遥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诗的一开始,便展现出两条不同的路径,一边是村民暮晚归家、麻雀般的喧哗,代表了世俗的一面。另一边是“逆行”,似乎是在傍晚才出门,却是投向山中的隐逸者的孤影。“余亦乘舟归鹿门”,和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不同,诗人的态度并不明朗。随着夜色降临,鹿门山变成一座孤岛,诗人在这封锁的月光下如鬼魅一般游荡,他仿佛并非遁入山中,而是退回时间的深处,暗中观察。请注意,从“余”到“幽人”这一视角的转换,意味着诗人已不再囿于单一的自我描绘,而是试图引入一段副歌,使“余”与“幽人”在“鹿门”汇合,借此形成一种自我反射(self-reflective)。
7
当这种“幽人情结”和他笔下的日常琐事完美偶遇,便鸣奏出一种华彩,比如这首《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超越感官的体验遍布于全诗,仿佛诗人在待友不至、日色渐暗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暗示。他并不描绘夕阳的形色,仅用“度”字,便赋予时间一种质感和维度,使之变得纵深。“倏已暝”,犹如梵呗一般的音节组织,使群壑所在的这一空间,缩小为一翕动的琴箱。“松月”本和“夜凉”无关,但偏偏有关。“松月”“风泉”,不是一种意象的牵合,而是汇为一线的联动——当夜色降临,事物抹消了各自的边界,融为一体。诗人睁眼却看不到,但又“看”到了樵人和烟鸟的踪迹,产生出这亦幻亦真的微妙感应。孤琴既是实写,也是诗人自我的虚化,整首诗在结尾处似乎已转化为一首琴曲,恰符合《溪山琴况》所云“孤高岑寂”、“翳然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的淡境。 诗中的“夕”“西”、“月”“夜”、“栖”“期”、“欲”、“初”、“之子”,不就是袅袅的琴音么?它使全诗升入一种“愈淡愈浓”[ 周兴陆辑注:《唐贤三昧集汇评》[M],凤凰出版社2016年6月,第158页。](刘须溪语)的禅境。显然,友人不至所造成的这一段意义空白,激发了诗人的幽兴,兴尽,便留下了这一首或半首诗,完美地侧写出一个幽人的形象来,“他人决道不出”(李梦阳语)。不惟道不出,亦不能用道理去揣摩,只需感受,或者更确切地说——去谛听。
8
春天,我不想起床,聆听鸟儿鸣叫, 我长时间回忆,昨天夜晚狂风呼啸, 被风吹落的花瓣不知道该有多少?[ 布罗茨基译孟浩然《春晓》,谷羽回译。]
——选自历年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