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冬天的感觉记(20231210)
冬日记
这一周慢慢开始变天了,每天晚上回来,天都已经黑了,昼夜的温差也大了很多。我十分不喜欢上海的冬天,冷到彻骨。更别提学校的空调还不是一级能效,一旦开启制热,这电费呼呼地往上涨。学校的空调租赁方总让我感觉是个很奇怪的单位,他们出租给学生的空调虽是新机器却不是新品,学生在付费时只能选择匹数和租赁年限而不能选择新品类,入学以来学校只在楼道里张贴过更换大桶水供应商的听证通知,没看到过更换空调租赁单位的通知,很是滑稽。现在社会上的人常说,校园内的事常常也是一门门的生意。之前同学问我,什么样的学校会是一流大学?我想,学校食堂面向领导、教师、学生平等开放的大学会是一流大学。宿舍区三楼的食堂仅对领导开放,当领导从公务车上走下,走到全校最神秘的宿舍区三楼食堂就餐,每次见到这个场景,我都会想领导知不知道学生吃得贵不贵、吃得好不好。大概他们从不会吃到可能有问题的食材。
看资料,有时抄得烦了,就会在系统里随便搜点别的关键词,或者顺在系统看看别的里面有什么,随手记点发现的有趣的内容。有时发现了些比较好玩的内容,结果看到已经有书出版或者论文发表,还会自我吹嘘两句,“嗯,我眼光还蛮好的”,哈哈哈。上周发现了一组关于戚本禹、罗尔纲发表针对李秀成自述后上海史学界各方反应的材料,内容不少,里面有许多人名是我不太熟悉的,也不知道未来上海各校所编校史、系史会不会这些内容放在里面,读下来蛮有意思的。现摘录一小段,见某份报告:
“罗尔纲文章发表后,七月三十一日历史学会开了座谈会······不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持消极抵制的态度,有的拒不参会,有的虽参会,但拒不发言,如周xx、周xx、东xx、李xx等都托故拒绝参加座谈会,夏xx经再三邀请,勉强到会,主席请他发言,他只说了'精神不佳,大病在身'几个字,不愿发言,并且中途退席。······”
按原文内容,没有直写主席是谁。出现的人名中,相对不太熟悉的是东xx,经检索才知道是在某校任教的老先生,在近代史方面还写过《中法外交史》和《中英外交史》的简易小册子。检索时发现该校有个名师库网站,建得相当不错,里面收集了老先生们的著作、文章、照片、信件、手书等等,基本都可以直接打开阅读,部分著作需要用cadal,十分方便读者了解传主的生平。这份报告里把持不同看法的发言人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分别罗列发言人的观点,描摹十分传神,读着读着感觉提到的人就在身前一般。这些分类究竟是用观点佐证态度,还是提前已有预设,还需要看更多材料。
围绕李秀成自述的讨论,是当代学术史上的公案。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在其中颇有分量,由此衍生的话题和争论都远远超过了史料的范围。这种关系的温度究竟如何,在阅读这份材料的过程中,我慢慢有所体会。与其关注它写了什么,不如关注它为什么这样写,对今天的文章更是如此。其实常常我们是不知道这些文章是怎么写出来,也不了解作者间的互动、编校作的互动、编审间的互动。阅读史与知识史号召研究图书和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都极其强调对“过程”的再挖掘,但我们面对今天的作品时,似乎又少了些这样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