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还是日本? 切身的一些移居小想法
我的整个20+的岁月几乎都是在新西兰的各个角落度过. 我应该考虑是不是要准备往前迈一步. 这篇文章站在自己的视角思考比较新西兰和日本. 考虑是否值得将人生的下一个十年放在另一个不同的国家.
我的一些人生哲学告诉我, 移居不是终点线. 居住更像是一场积分(Integral). 我只有一次二十多岁, 也只会有一次三十多岁. 思考人生的体验远远好过一些虚无缥缈的数字.
风格
新西兰和日本的地理很相近. 都是大陆东岸的岛国. 连形状大小都很相似. 新西兰的西方是巨大的澳大利亚, 日本的西方是庞大的中国. 但日本要远远比新西兰的人口要稠密的多.
这18倍的人口密度差距也塑造了日本和新西兰迥然的风格. 日本曾是东亚社会形态的先行者, 走的是大城市, 工业化的发展路线. 整个国家的风貌更快节奏, 更现代化. 而新西兰则更符合"诗和远方"的印象. 偏安世界一隅而与世无争. 人口稀少而农业立国.
如果用一幅画来形容两个国家的风貌. 日本更像是晚上八点, 身着西装的下班工薪族们站在居酒屋旁, 依着腾腾的热气看老板在给烤串上洒海盐. 手边的啤酒还够凉, 泡沫也还没有消. 但若是给新西兰画一幅画, 那则更像是下午两三点的午后, 屋宅前父亲在修理挂在树上的秋千, 女儿扔着飞盘和金毛在院子的草坪上嬉闹.
工作
西方社会很早就意识到, 社会的进步大多数情况需要依靠少数的创新者. 所以西方的社会会在精英的层面进行非常激烈的竞争. 可精英层之外的竞争则松弛许多. 压缩中产与底层的距离, 并提供福利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而日本是个工业化立国的经济体, 日本需要全社会参与到世界的竞争与筛选之中.一方面日本利用了单一民族的优势建立了相当统一的价值观. 并基于价值观将社会分层, 来塑造一个民众可接受的格差社会.
这也就造就了. 新西兰式的社会, 除了顶层精英, 其它工作完全没有那么紧迫. 名校非名校, 理发师还是水管工都不会有太大差距. 这个社会不讲究奋斗与拼搏. 反观日本, 日本的学历, 是否名企, 甚至入职的年限, 职业忠诚度都是这场社会分层的计分. 早些年把这番打分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年功序列就是压力的代表.
也因此, 新西兰的事业非常松弛. 既然精英无望, 随便上个大学, 随便找份工作, 随便开启一份副业, 其实差距并不大. 而日本则远远有数不尽的往上爬的动力. 东大京大上不了, 同志社和立命馆也有差距. 不管在哪个社会阶层, 都有着"再往上一点点就好了"的动力, 人会活在被顶层设计好的疲惫之中.
另外从数字上来看. 按照我所熟知的领域, 奥克兰大学和京都大学都的计算机硕士毕业后, 新西兰平均薪水大概日本的是1.5倍左右.
娱乐
一个典型的东亚人和一个典型的西方人的娱乐会有很大的不同. 东亚人可能不能理解为什么Homer Simpson会在下班后要每天在老谋子酒吧里喝到晚归. 相信很大一部分每日果酱面包三明治加披萨的西方人也不能理解东方人为什么每日会那么执着的花大量的时间来注重饮食.
新西兰的娱乐的确有不可替代性. 很难在另一个国家找到如此多的户外运动圣地. 从徒步钓鱼划桨船, 到滑雪潜水泡温泉, 甚至游艇赛车直升机都能在这个国家里找到. 但这种娱乐不是日常. 昂贵的旅游需要工作来攒钱, 偏远的旅游需要挤出假日. 大多数人也不过是受限于工作地点来体验自己周边的快乐. 而人口低密度的确会致使人需要更多的耐得住性子, 守得住寂寞.
而日本的娱乐则更像是成熟资本社会下"宣泄"式的娱乐. 我总觉得日本社会的压力巨大. 在职场唯唯诺诺的上班族需要在消费上"肆意妄为"来平衡心理. 半夜两点的KTV? 细致到戴白手套的出租车司机? 这些繁文缛节都是工作文化高度竞争后给消费者提供的娱乐空间. 同为东亚人, 日本的娱乐也更贴近中式的娱乐偏好.
社交
语言可能是社交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因为我的英文和日文都没有太多障碍了, 所以优先忽略掉这个影响因子.
新西兰的社交明显的多样化, 在这个国家里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 不管是保守的清教徒, 穿黑纱的穆斯林, 还是非洲大陆上的法语人群都能在这里被找到. 而与之相比的是日本的一致性. 日本大体上都是日本人, 路边可见的外国人也大体是游客.
在新西兰久居的体验是, 朋友非常多样化. 非常容易建立起一大批广而浅的关系. 然而这些关系就像是有名的"水蜜桃"比喻, 初咬下去很甜, 很快就是一个无论如何都进不去的坚硬内核. 盘算了一番我身边的朋友, 最核心的一圈依然是东亚人(陆日台港韩越). 可优势是能很快扩展起巨量的视野, 进入到对什么都不稀奇的状态.
反观日本, 还是很多日本人有着"哇, 外国人"的心态. 高人口密度也是日本的优势之一. 社交毕竟是相互,更高的人口密度也能快速地筛选出适合挚友. 单一民族国家也容易使得社群有更大的集中度. 如果能够适应日本的交际模式, 日本的社交体验感会显著的优于新西兰.
成本
日本相对于新西兰要便宜的太多太多。个人的体验是,除了水果,日本各个方面的价格都只有新西兰的1/2. 水果方面,反而是新西兰比较便宜。
但是,还是有表外的内容值得探讨。就是日本有着远远强于新西兰的消费主义文化。东亚社会的超高人口密度使得消费主义有意愿埋下焦虑的种子. 从《东京女子图鉴》也可看出日本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氛围. 某种层面上来说, 作为一个旁观者, 日本的一切都干净整洁. 这种精致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当自己处于这精致的一份子时, 就意味着自己需要承担精致的成本.
另一个极端就是新西兰. 过度的人口稀疏使得这里没有任何的消费主义土壤. 没有人在意身边的人穿的是皮靴还是新潮的运动鞋, 甚至很多人就是赤脚在街上走. 一年四季的打底裤. 有了钱就请假, 找个海滩支起烤肉炉.
所以两边会把人培养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日本会让人上品, 精巧, 拥有一份合格的体面. 而新西兰则把人培养成慵懒, 无惧的随性.
发展
从国家的发展来看. 日本在日薄西山. 日本的式微更像是东亚模式的一种失败. 日本的国民生活水平自始至终都是自上而下的施舍. 现在的日本很难再有当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能力和魄力了. 随着年功序列的垮台和全社会对移民的抵抗情绪, 现今的日本能否撑到下一代人维持现今的福利也难说. 况且日本本国情绪是相对偏右的, 最左的地区来自于躺在历史上吃观光饭的京都. 日本国内没有诞生出“我的努力是为了让底层人民过得更好”的新左派.
而新西兰在国家的发展层面上躺的非常平. 只要人口数量足够少, 这些自然资源就足够新西兰过上中上发达国家的生活. 可新西兰的好处在于他身处五眼联盟. 哪怕是五眼联盟中最弱小的一位, 这种文化的毗邻性让它可以永远无缝承接到来自英美加澳的最新科技成果.
从个人来看, 在日本社会的发展成果可转移性很低. 这些知识和经验不太容易迁移至其他国家. 文化的辐射影响力也更多的限于亚洲范围. 而新西兰虽弱, 可文化的被接纳程度是全球的. 我心中认为京都大学是一所比奥克兰大学要强的学校, 但从就业上看, 哪怕是在日本, 奥克兰大学可能都不输京都大学. 这就是文化相弱的劣势吧.